【摘要】:設計美是設計特有的美,設計美是社會性勞動成果的結晶。設計離不開美,人類對美的需求是設計產生的根源,設計的過程和結果始終都在追求美和努力體現美。文章以蘇州博物館的建筑設計為例,從建筑設計美的要素的角度來探討現代建筑“蘇州博物館”的設計美。
【關鍵詞】:設計;設計美;蘇州博物館
工業革命的到來,為人類帶來了新的動力和能源,使得人類社會由手工業時代進入了先進的工業時代,設計藝術也跟著發生了重大的轉折,人類社會的生活和審美活動也步入了更高的層次。建筑師首先從“建筑工會”中分離出來,使建筑設計師成為區別于建筑工匠的高水平智力勞動者,促進了建筑風格的變化。蘇州博物館是建筑大師貝聿銘在傳承與創新的基礎上,將建筑藝術和設計美完美的融合,將蘇州博物館打造成能完美的體現建筑設計美的建筑。
1.設計美的概述
1.1 設計的文化蘊含
設計是人類文化意識的集中體現,它是人類對自然物象的主管改造,也是人類心理意向的物化表現。設計是人類科技進步與藝術相結合的物態化的物質創造,設計活動從誕生的那天起,就伴隨著人的意識一次一次的覺醒和升華,并始終與時代的技術進步緊密聯系在一起。建筑設計是指現代的建筑設計,建筑設計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工業設計運動的興起和技術美學的誕生是由建筑革新運動先行和充任主力的。蘇州博物館的設計貝聿銘先生建筑生涯中的封刀之作,它不僅是當今蘇州的一個標志性的公共建筑,它更是中國的建筑文化由傳統通向未來的一座橋梁,成為引領中國建筑發展創新的一個典范,也是中國建筑界設計美的更好體現。
1.2 設計與美學
所謂“美的本質”是指從根本上、根源上,從其充分而必要的最后條件上來追求美。美是在人類的物質實踐活動中,歷史地形成人的本質力量的感性現象。我們要了解設計美首先得把握美的本質,只有這樣才可能理解設計美不僅與藝術美有著淵源的關系,更為重要的是設計美主要體現的是社會美,才可能理解為什么設計美是美的本質的最好體現。在蘇州園林甲天下的地方,蘇州博物館的設計充分借鑒了中國傳統園林的空間布局的獨特性,再加上材料、色彩、和裝飾的運用,讓人在參觀這座博物館的時候仿佛置身于一座典型的蘇州園林之中。
1.3設計美的本質
美的根源深深地蘊藏在人類的社會實踐中,要探究美的規律,把握美的本質,既不能到物質的自然屬性中去尋找,也不能到人的主觀意識中去尋找,而應該到人的整個社會實踐中去尋找,首先是到人的勞動實踐中去尋找。設計美的本質,從根源上認識同樣需要把它置身于實踐過程中去認識。蘇州博物館的建立就是在中國古典園林的空間布局的形式上,貝律銘先生采用繁衍與重構的藝術手法形成了新館“中而新,蘇而新”獨特的建筑形式與風格。設計美包括的范圍和對象也是及其廣闊的,它既有藝術美的要求,卻主要是社會美的體現。“青銅器為什么不要擦光,它本是金光閃閃的,但它身上的斑紋綠苔記錄了歷史的沉埋,使它的社會美增添了更深沉的力量。
2.蘇州博物館的設計美的基本要素
2.1和諧美
和諧之美是中國傳統建筑追求的重要美學原則,我國的建筑設計主要以建筑和自然相和諧為主線,逐漸體現出建筑的內容。在整體布局上,蘇州博物館位于蘇州古城區,巧妙地借助了水面,與北面的拙政園、東側的忠王府融會貫通,成為其建筑風格的延伸。“不高不大不突出”是建筑設計的中庸之道,傳統蘇州的園林建筑多為單層建筑,貝聿銘先生對于蘇州博物館體量風格上的把握與控制,不但沒有與周邊現有的古建爭奪制高點,而是將建筑高度控制在地面上兩層,為了滿足建筑功能的需要,其中一部分的功能空間設置于地下層。這樣一來,不僅滿足了建筑面積的需求,也沒有破壞蘇州老城區。蘇州博物館在城市肌理上延續了蘇州原有的傳統風格,使得蘇博與周邊的傳統民居和園林十分和諧。
2.2 材料美
就現代設計而言,它包括了及其廣泛的范圍,無論是在建筑設計還是其他的產品設計中,首先必須思考所有的表現材料和內部材料。因此材料被稱為是設計美的第一要素。蘇州博物館在新材料、新技術的運用上因巧妙地使用了與吳文化精神相呼應的材質特征,形成了新館“中而新,蘇而新”獨特的建筑形式與風格。蘇博新館采用的是鋼結構取代傳統的木梁和木椽構架,這都是由當今的價值取向所決定的。新材料的使用,突破了傳統建筑的大屋頂在采光上的束縛。“粉墻黛瓦“是蘇州傳統建筑的一大特色,蘇州博物館運用了中國傳統建筑的色彩基調,設計師運用了“中國黑”石材,以線框的形式鑲嵌在白色的墻面上,建筑的屋頂采用了黑色的鋼架結構。黑白對比再結合灰色的地面鋪裝,黑白灰成為博物館的色彩基調,使得建筑素雅和諧。
2.3 結構美
所謂“結構”是指物質系統內部各組成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方式。中國傳統建筑圖形素以“方”、“圓”為主要特征,在蘇州博物館幾何圖形的運用上,貝律銘先生采用繁衍與重構的藝術手法,將西方古希臘羅馬神廟的幾何形體的構成、哥特式夸張的三角形、立體主義極簡主義藝術的冷峻理性與蘇州傳統建筑斜屋頂三角形的特點及圍墻的線性特征、建筑的方形空間交互設計,大膽的運用設計三大構成的原理,實現了傳統與現代的自然融合。蘇州博物館錯落有致的幾何造型是江南傳統屋頂建筑特色進行現代幾何抽象的產物,生動的幾何圖形不僅賦予了博物館建筑學上最穩固的結構同時也還原了結構的本來面目,使建筑具有了現代結構美的視覺感受,傳統的比例和尺度也在現代建筑技術的支撐下幾何圖形與空間實現了完美的結合。
2.4 生態美
光,是建筑的色彩,“讓光線來做設計”是建筑師貝聿銘的名言。在蘇州博物館建筑的構造上,他將光利用的充分而具體,并產生了超乎想象的設計美和藝術效果:在采光方面,玻璃、鋼結構可以在室內借到大片天光,他運用透光的玻璃讓光線透過,從而造成特殊的光影效果;屋面形態的設計也突破了中國傳統建筑“大屋頂”在采光方面的束縛;玻璃屋頂使得自然光線透過木質感極強的金屬遮光條交織的光影再照射到室內,進入到博物館的活動區域和展區,光線經過調節,變得柔和并且產生了豐富的層次變化,這些變化,貝聿銘先生是以非常簡明、便捷、出神入化的建筑語言來表達的。
2.5 形式美
任何事物都有其形式的一面,任何設計產品的材料、結構只是賦予其形式才能產生其功能。從美學的角度來講,任何美的東西都是由美的內容和美的形式所構成。蘇博新館不僅僅是在延續我國古典園林的形制,更在形式上下了很多的功夫。博物館自入口便有一條明顯的軸線穿越到大堂,將游覽者引向景色優美的山水園庭院,左右兩邊非對稱的功能空間排序串連起反映四季特征的小庭院。設計者靈活運用我國園林設計的經典手法控制秩序空間的節奏關系,使人移步換景,這種古典哲學的“虛實論”在蘇州博物館的設計中以其獨特的建筑語言得以生動傳達,使建筑這種凝固的藝術擁有了設計美。
3.結語
在現代生活中離不開設計,在談到設計時往往會提到設計美。蘇州博物館的設計就是將設計美的因素運用的淋漓盡致,貝聿銘先生對蘇州博物館新館的設計不是簡單的重復與堆砌園林意境的符號和傳統建筑形式,而是將設計美的要素加以概括后的應用,是建筑設計美的一個典范。蘇州博物館所體現的和諧美、材料美、結構美、生態美、形式美等無不折射出東方哲學藝術精華。
參考文獻:
[1]李超德.設計美學[M].合肥: 安徽美術出版社, 2004.
[2]尹定邦.設計學概論[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3]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M].陳志華譯.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