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說文解字》記載的“諷、誦、讀”三字,兩兩互訓,表示三字本義相差不遠,但在現代漢語中三字差別明顯。本文從各種文獻中探尋三字的蹤跡,以求明了三字的發展軌跡。
【關鍵詞】:諷;誦;讀
翻開《說文解字》可以看到,同在言部的“諷、誦、讀”三字緊緊相挨,兩兩互訓。
《說文解字·諷》:誦也。從言風聲。
《說文解字·誦》:諷也。從言甬聲。
《說文解字·讀》:誦書也。從言賣聲。
但在現代漢語語境中,三個字差別明顯,那么它們是如何從《說文解字》記錄的相近的本義發展成現代漢語語義,大約形成于何時,是本文要討論的內容。
一、《說文解字注》
清代懋堂先生所著的《說文解字注》對三字的解釋如下:
就《說文解字注》來看,諷義為背書;誦義吟詠,有節奏韻律抑揚頓挫的朗讀或背誦;讀有五義:一為注其章句,二為擬其音,如讀如、讀若,三為易其字以釋其義,如讀為、讀曰,四為人所誦習,五為諷誦,即讀之義大于諷誦之義。差別在于諷誦停留在文辭上,讀深入到義蘊。
可見,三字意義相仿,但讀義更為豐富。
二、其他文獻典籍
諷:
1、戰國《荀子》:少不諷誦,壯不論議,雖可,未成也。
此處為背誦義。
2、漢朝《史論·前漢紀》:布告天下。以諷百姓。
此處為婉言勸諫義 。
3、漢朝《史論·前漢紀》:何不諷大臣以聞太后。太后必喜。
此處為指責義。
4、晉朝《陳壽傳》:張華將舉壽為中書郎,荀勖忌華而疾壽,遂諷吏部,遷壽為長廣太守。
此處為造謠、中傷、誹謗義。
5、六朝《三國志》:仍作潛龍之詩以自諷,司馬文王見而惡之。
此處為嘲諷義。
6、南朝《文心雕龍》:詩人諷刺,周禮三刺,事敘相達,若針之通結矣。
此處“諷刺”一詞,是以婉言譏刺之義,但主要還是針砭時事,達到勸諫的目的。
唐朝白居易《采詩官》:欲開壅蔽達人情,先向歌詩求諷刺。
采詩是周朝重要的政治文化制度,統治者認為詩歌可以反映民情,從中看出政治的利弊得失,達到“上刺政治”的目的。此處“諷刺”一詞是婉言勸諫的意思。
明《醒世恒言》:故將真情隱匿……兼以良言勸喻,隱語諷刺,冀其悔過自新。
此處“諷刺”初具現代漢語諷刺義,但仍有勸諫的意味在其中。
清《紅樓夢》:寶釵撞來,諷刺寶玉元宵不知“綠蠟”之典。
清《曾國藩家書》:凡屬喜歡諷刺批評別人短處的人,屬于驕傲的人。
此二處出現“諷刺”一詞,即現代漢語諷刺義。
9、北宋《太平廣記》:凡三百余首,多述山林幽隱之興,或譏諷時態,能警勵流俗……以惡言諷君,既犯君之顏色,既犯君之顏色,君復怒我。
這里出現“譏諷”一詞,已初具現代漢語中指責之義,但雖是指責,仍然擔負針砭時事、勸諫的目的。后面以惡言諷君,這里的諷雖然還是勸諫之義,但傾向于指責,程度更甚,傾向于現代漢語諷刺之義。
10、清《文史通義》:諷惡嫉邪,言外見憂傷之意。
嫉有憎惡憎恨的意思,可見,此處的諷是指責批評義。
11、清《曾國藩家書》:聞在縣有隨意嘲諷之事,有怪人差帖之意,急宜懲之。
此處“嘲諷”一詞,即現代漢語嘲諷義。
以上可以得出結論,諷有三個主要意義,一是背誦;一是委婉勸諫或指責,目的均為勸諫;一是嘲諷、諷刺。 “諷刺”一詞出現不晚于南朝,明朝已初具現代漢語中“諷刺”義,清朝已完全是現代漢語的用法了。“嘲諷”作為詞語出現不晚于清朝,且是現代漢語義。清朝之前常用義為背誦和勸諫義,當背誦義講時常和誦連用,清朝及以后開始以嘲諷、諷刺義為常用義。
誦:
1、周《詩經》:聽言則對,誦言如醉。
此處誦言即誦讀經書之言,誦是朗誦、誦讀之義。
2、春秋《左轉》:史為書,瞽為詩,工誦箴諫……百工獻藝。
此處的工是樂人,箴諫是規誡勸諫之辭,可見,誦為發表言論、述說之義。因語境,還產生了婉言勸諫義。
3、戰國《呂氏春秋》:民相與誦曰:“我有田疇,而子產賦之。我有衣冠,而子產貯之。孰殺子產,吾其與之。”后三年,民又誦之曰:“我有田疇,而子產殖之。我有子弟,而子產誨之。子產若死,其使誰嗣之?”
前一個誦有怨恨地傳唱之義。后一個誦則是歌頌的意思。可見在不同的語境下,誦有兩個截然相反的褒貶義。
4、戰國《周禮》:訓方氏,掌道四方之政事與其上下之志,誦四方之傳道。
誦四方之傳道。鄭玄注:“傳道,世世所傳說往古之事也。”可見,此處誦為傳揚傳誦義。
5、東漢《孔雀東南飛》: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
此處誦為誦讀背誦之義。
6、東漢《太平經》:子得吾書誦讀之,而心有疑者,常以此書一卷,自近旦夕常案視之。
北宋《朱子語類》:或每日令人誦讀,卻從旁聽之。
明《警世通言》:旦則采樵負重,暮則誦讀辛勤。
清《東度記》:神人見了這士人窮居陋室,破壁寒窗,對著圣賢經傳,不忘誦讀功夫。
此四處“誦讀”一詞,即現代漢語誦讀義。
7、六朝《道論》:目所一見,輒誦于口。
此處誦為誦讀背誦之義。
8、唐《唐文拾遺》:漢帝美其文,令宮人誦習。
此處誦習為誦讀、背誦以學習之義,誦仍然為誦讀背誦之義。
9、北宋《佛語錄·禪林僧寶傳》:元生三歲,瑯瑯誦論語,諸家詩。五歲誦三千首。
此處誦為誦讀背誦之義。
10、南宋《話本選集》:那同年偶翻桌上的書帖,看見了這封家書寫得好笑,故意朗誦起來。
清《九尾魚》:金漢良伸手取了過來……搖頭拍手的做出許多丑態,竟高聲朗誦起來。
此二處“朗誦”一詞,即現代漢語朗誦義。
11、元《元代話本選集》:沈鏈平日愛誦之,手自抄錄數百遍,室中到處粘壁,每逢酒后,便高聲背誦。
明《練兵實紀》:將帥必須背誦練卒條款,而士卒不必背誦練將條款。
此二處“背誦”一詞,即現代漢語背誦義。
可見誦常和讀連用,“誦、讀”作為詞語出現不晚于東漢,“朗誦”作為詞語出現不晚于南宋,“背誦”作為詞語出現不晚于元代,且均已是現代漢語義。整體而言,整個古代,誦的常用義為朗讀、誦讀、背誦義,并延續到現代,頌揚、歌頌義則分擔到另一個漢字“頌”的語義中,怨謗、勸諫義則相對少用。
讀:
1、周《詩經》:墻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言,不可讀也。
此處讀為閱讀義。
2、春秋《國語》:文公學讀書于臼季。
此句句意為文公向臼季學習讀書。此處出現“讀書”一詞,已是現代漢語讀書義。
春秋《國語》:言終,魏絳至,授仆人書而伏劍。士魴、張老交止之。仆人授公,公讀書曰:“臣誅于揚干……。”
此處讀書二字雖連用,但不是詞,是宣讀受降書之義,算是一個動賓詞組。
春秋《墨子》:昔者周公旦朝讀書百篇。夕見漆十士。
六朝《全梁文》: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
此二處“讀書”一詞,即現代漢語讀書義。
3、戰國《莊子》:曰:“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此處為閱讀義。
4、東漢《太平經》:不善思其至意,不精讀之,雖得吾書,亦無益也。
此處“精讀”一詞,即現代漢語精讀義。
5、六朝《全劉宋文》:每研讀忘倦,慰若萱草,真所謂洪筆之君子,有懷之作也。
清《聊齋志異》:朝夕勸生研讀,嚴如師友。
此二處“研讀”一詞,即現代漢語研讀義。
6、唐《唐代墓志匯編續集》:嘗讀老子德經及孔丘系象,從容嘆粵。
此處為閱讀義。
7、北宋《冊府元龜》:我讀國史始知萬倍不及先圣。
此處為閱讀義。
8、元《大宋宣和遺事》:宋江讀了,口中不說。
此處為閱讀義。
9、明《三國演義》:譙周在壇上,高聲朗讀祭文曰。
清《八仙得道》:當眾朗讀玉旨,數其罪惡。
此二次處出現“朗讀”一詞,即現代漢語朗讀義。
10、清《曾國藩家書》:必須快點閱讀,不必一一求熟。
民國《古今情海》:便把它珍藏起來,每天都閱讀幾十遍。
此二處出現“閱讀”一詞,即現代漢語閱讀義。
可見,“讀”字一開始便是讀書義,一直沿用至今。“讀”“書”連在一起使用不晚于春秋,此時“讀書”既是一個詞也是一個詞組。“精讀”一詞不晚于東漢,“研讀”一詞不晚于六朝,“朗讀”一詞不晚于明朝,“閱讀”一詞不晚于清朝,且均為現代漢語義。
三、結語
由各種文獻典籍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諷、誦、讀三字本義均和看書有關,只不過諷傾向于背誦,誦傾向于朗讀,讀傾向于閱讀。除此之外,諷的主要意義是勸諫,嘲諷、諷刺等現代漢語義形成于明清之際;誦和讀的常用義便是現代漢語義,尤其是讀,一直沿用至今。三字既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
參考文獻:
[1]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2]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M].北京:中華書局,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