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幽默是由說寫者創新或變異使用語言要素而催生的一種引人發笑的藝術。本文從語用學角度,運用會話含義理論中的“合作原則”,分別從量的準則、質的準則、相關準則和方式準則四個維度,結合俄語對話中的實例,分析俄語幽默的語用論據,以探求違反合作原則與產生俄語幽默的內在聯系。
【關鍵詞】:俄語幽默;語用學;合作原則
幽默(Юмор)為外來詞,音譯于英語——Humour。該詞語的中文譯法最早出現于1924年林語堂先生刊登在《晨報》副刊上的文章。《現代漢語詞典》給出關于幽默的解釋是:①寂靜無聲(注:源于《九章·懷沙》‘煦兮杳杳,孔靜幽默’);②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長。顯然,后者符合是幽默做為外來詞的含義。
俄國人表面嚴肅,實際上他們也喜歡同具有幽默感的人交往。基于俄羅斯特有的風土人情,需結合語言國情才可了解語言中的幽默內涵。本文則是側重從語用學角度,分析俄語幽默的語用論據,探求因違反合作原則而產生俄語幽默“笑”果的語言現象。
一、合作原則與俄語幽默
從語用學角度分析俄語幽默的產生,遵循的是格萊斯(Грайс)所提出的合作原則(Принцип кооперации)。格萊斯認為人們在交際過程中,對話雙方應遵循某一原則,互相有效地配合從而完成交際目的。他把應遵守的原則稱為“合作原則”。合作原則要求在參與者所說的話應符合本次交流的公認目的和方向。
格萊斯的合作原則包括(索振羽,2013):
1、量的準則(Максима количества):
所說的話應包含當前交談交談目的所需信息;所說的話不應包含多于需要的信息。
2、質的準則(Максима качества):
不要說自知是虛假的話;不要說缺乏足夠證據的話。
3、相關準則(Максима релевантности)(или максима уместности):
4、方式準則(Максима манеры)(или способ выражения):
避免晦澀;避免歧義;簡練;有條理。
本文則簡要分析因違反上述準則而在俄語對話中產生幽默的具體情形。
二、合作原則的違反和俄語幽默的產生
(一)因違反“量的原則”引發的俄語幽默
量的原則要求交談著應提供適當且不多余的信息。如果沒有提供對方所需足夠量的信息或者所供信息過多時,則會引發俄語幽默。
– Студентка приезжает домой на каникулы и кричит с порога:
– Мама, а у меня теперь есть мальчик!
– Радость моя, и где он учится?
– Ты что, ему всего два месяца!
“Мальчик”一詞多義,可指小男孩或男朋友。因女學生沒有向母親說明有關“Мальчик”足夠多的信息,從而導致母親認為她交了男朋友,幽默由此產生。
(二)因違反“質的原則”引發的俄語幽默
質的原則要求交際者說實話。假使說話人故意說謊話,將聽話人引入歧途,使其誤解或上當受騙;抑或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說話人表明觀點和立場都是說話人有意違反質的原則,幽默也易發生。
Девушка устраивается на работу секретарём, будущий начальник спрашивает:
- Вы владеете французским и испанским языками?
—Свободна!
—А китайским?
—Смогу поговорить на любую тему!
—А эсператно?
—Ещё лучше — я прожила в этой стране 6 лет![]
一個姑娘來應聘秘書職位,他未來的上司問道:“您會說法語和西班牙語嗎?”“很溜”“中文也會?”“艾斯比蘭多語呢?”“更流利了,我在這個國家呆過六年。”
女孩的話具有欺騙性,明顯是假話。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艾斯比蘭多這個國家,女孩想在面試中展現地盡量完美,沒想到弄巧成拙。幽默的喜劇效果正是由于女孩違背了質的原則而發生。
(三)因違反“相關準則”引發的俄語幽默
相關準則是指,交際雙方在應表達與主題相關的話。
Есть четыре причины, которые затрудняют развитие российской экономики: 1) весна 2) лето 3) осень 4) зима
有四種原因阻礙俄羅斯經濟發展:1)春 2)夏3)秋4)冬
表面上用四季作為阻礙俄羅斯經濟發展的四個原因,實際上回答與問題風馬牛不相及,沒有任何聯系,違背了關系原則。其目的是為反諷俄羅斯經濟停滯不前,夸張地比喻俄羅斯令人堪憂的現狀,言語中的幽默成分呼之欲出。
(四)因違反“方式準則”引發的俄語幽默
方式原則是指說話應簡單而有條理。話語避免晦澀難懂,盡量避免歧義。但在交流過程中,難免歧義的產生。因此,歧義成為了引發幽默的關鍵。
Молодой парень бежит за девушкой:
— Девушка, девушка...
— В чём дело?
—Девушка, это не вы в автобусе зонтик забыли?
— Ой, я забыла!
— Ну тогда бегите за автобусом, он ещё не далеко уехал.[]
毛頭小伙兒追一位姑娘
毛頭小伙兒一路狂奔,追趕一位姑娘:“姑娘,姑娘,等等!”
姑娘轉過身來問道:“干嗎?”
“姑娘,你是不是把雨傘忘公交車上了?”
“噢,對了,我是忘在車上了!”
“那趕緊去追呀,車剛開走……”
小伙兒問姑娘是不是把傘忘在了車上,姑娘回答“忘了”。那么依據正常的思路,男孩既這樣問,則有可能是目睹女孩失傘過程而想在此時還給女孩,可是男孩卻說“那趕緊去追呀,車剛開走……”,表明男孩雖當時看見了,卻沒有提醒女孩,而是在木已成舟,時過境遷,女孩丟傘后才說。作為讀者,對男孩之前問話的聯想和曲解,同后文形成了反差,從而產生了幽默的效果。
三、總結
綜上所訴,俄語幽默的產生,從語用學角度來看,當話語違反合作原則中的一條或者幾條準則時,容易產生幽默效果。合作原則為分析俄語幽默提供了一定的語用學論據,為在語用學框架下分析俄語幽默現象提供了理論支持。
參考文獻:
[1]索振羽.語用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12:53-54.
[2]金英.俄語幽默的語用分析[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4:95-98.
[3][4][5][6][7](俄)阿·別爾金切夫斯基 弗·別格瓦麗編著 譚春慧譯. 俄羅斯人會調侃[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01:32-35.
[8]陳潔. 歧義解析與翻譯[J]. 中國俄語教學,2013,01: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