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四川武勝縣的竹絲畫簾為研究客體,探討藝術多元的文化背景下,民間的竹絲畫簾對傳統藝術的“文化母語”傳承的重要意義。竹絲畫簾在中國經濟文化高速發展時期所體現的當代文化價值,對發展中國文化軟實力、提升國家綜合國力以及國民素質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武勝縣;竹絲畫簾;文化價值
一、武勝縣竹絲畫簾的由來
武勝縣位于四川省東部,是嘉陵江中游的一個縣城。該縣竹、木資源豐富,當地人素有房前屋后成片栽竹的習慣。竹子生長快,栽植三年左右即可間伐利用。豐富的竹資源為人們提供了物質資源,同時也豐富了中國文化的獨特色彩,積淀成為內涵豐富的竹文化。[1]勤勞質樸的武勝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和發展了凝聚本民族風格的竹子工藝品——竹絲畫簾。
竹絲畫簾是指在精編的竹絲卷簾上進行繪畫或刺繡而成的一種民間藝術品,它集竹編、紡織和書畫藝術為一體。這種藝術形式源于清光緒年間,距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竹絲畫簾被列為朝廷貢品,享有“天下第一簾”的美譽。
二、竹絲畫簾的形式和內容
(一)竹絲畫簾的形式
武勝縣的竹絲畫簾以當地慈竹為原材料,在制好的竹簾上繪上人物、山水、花鳥、走獸等,也可在竹簾上刺繡。整個竹簾細密光澤,形似錦帛,與畫簾上的畫作渾然天成,富有神韻又別具一格。竹作為一種自然客體也是傳統文化的載體之一,它也是詩、畫、園林中常見的題材,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2]而竹絲畫簾的創作形式也不斷與時俱進。手藝人把刺繡的工藝巧妙地融入到竹絲畫簾中,形成了繡畫結合的新藝術形式,大大豐富了竹絲畫簾的表現形式。
如今,從各式屏風、掛簾到絲繡手絹、絲絹圍巾等,武勝縣的竹絲畫簾藝術品種繁多。它可作裝飾品:當房門掛簾,既可保護隱私又能空氣流通;也可作為廳堂書房的陳設增添意趣;還可作為饋贈親友的紀念品,深受歡迎。
(二)竹絲畫簾的內容
手藝人大多采用中國傳統的寫意或工筆等繪畫技法、民間手工刺繡、布貼等工藝在竹簾上或畫或繡或貼上氣韻兼備、線條流暢的中國畫。山水花鳥、飛禽走獸、古代仕女、文學人物、歷史典故等都是常見的題材和內容。《十二金釵》以假山、樹木和花草為依托,以“寶釵撲蝶”、“黛玉葬花”、“史湘云醉臥芍藥叢”等典故為藍本,白粉打底,色彩絢蘸古香,高雅美觀,將十二金釵的形象惟妙惟肖地再現于兩米長的畫簾上,極具觀賞和收藏價值。
隨著時代的發展,其題材和內容也反映并貼合著人們的生活。張紫晨先生認為,“民俗藝術作始終處于生活之中。有生活即有民俗,有民俗即有民間(俗)藝術。”[3]藝術的創作靈感源于生活。
在武勝縣白坪飛龍“詩情畫意”展覽館里,多幅國家領導人的竹絲畫簾令人印象深刻。在鄧小平誕辰110周年,民間藝人以鄧小平一生中110個歷史畫面為創作題材,精心創作出了110幅鄧小平竹絲畫簾,以表達四川人民對一代偉人鄧小平的懷念與敬意。巧奪天工的藝術形式使人們在情感和思想上產生強烈共鳴,竹絲畫簾也得以代代相傳。
三、竹絲畫簾的當代文化價值
植根于巴蜀沃土上的優秀民間藝術——竹絲畫簾,是當地人民共同創造的精神財富。目前我國正處于政治經濟高速發展的重要階段,竹絲畫簾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承載著當代文化價值,也對發展我國文化軟實力,提升綜合國力以及全民素質有積極作用。
(一)竹絲畫簾創作的“母語文化”傳承價值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個國家和地區愈發注重本民族“文化母語”的價值,積極開發和利用傳統文化的資源優勢,發揮其積極作用。竹絲畫簾在發展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首先,人們“對巴蜀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不夠,影響到作品力作的產生。”[4]其次,人們在發展經濟和藝術創作的問題上存在偏差,為促進經濟而重短期利益,對民間藝術的價值認識不足,缺乏對其的保護;最后,政府的“資助力度明顯不夠,只有極少數單位和項目能受到資助,受到資助的單位和項目所獲金額也比較少”[5],這也是影響竹絲畫簾發展的因素之一。
基于此,竹絲畫簾不僅在自身創作上嘗試形式和內容的創新,還在文化創意產業上有所發展。“民俗藝術保護之所以受到重視是與文化產業與旅游業的發展分不開的,尤其是兩者結合的‘文化旅游業’在近年來發展迅速,已被人們視作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突破口。”[6]近年武勝縣大力發展創意農業、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如白坪飛龍新農村示范區的發展,吸引游客觀光的同時也讓竹絲畫簾產業迎來了發展契機。“隨著時代的發展,竹工藝品又富有時代氣息,頗具市場開發潛力。”[7]該產業實行“公司+農戶”的生產模式,鼓勵并引導農村剩余勞動力特別是廣大婦女積極學習技術,投身到竹絲畫簾的生產中,使竹絲畫簾重回大眾視野。2000年武勝縣飛龍鎮已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竹絲畫簾)之鄉”,可見在竹絲畫簾的“母語文化”傳承上有了巨大進步。
(二)竹絲畫簾的“文化軟實力”提升價值
竹絲畫簾是巴蜀文化的特色之一,也是中華五千年燦爛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們透過竹絲畫簾研究巴蜀的文化和歷史。此外,我們對外傳播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僅加強了同世界各地文化的友好交流,還增強了我們億萬中華兒女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最后,竹絲畫簾作為一種文化產業,促進了武勝縣經濟的發展,提高武勝人民的生活水平,還向外打造了屬于自己的文化品牌。可以說,竹絲畫簾的“文化軟實力”對四川乃至全國的發展都帶來了巨大的現時的和潛在的價值。
(三)竹絲畫簾的“審美文化”提升價值
現如今人們的生活填滿了各種娛樂設施和方式,尤其是年輕人把大量的時間花在刷微博、微信等社交軟件上,人心浮躁,很少去接觸甚至去了解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和藝術,精神食糧的匱乏滋生一系列社會問題。
審美發展心理學認為,“4——7歲的兒童,一般都尚未新城審美態度,他們往往是以實用而不是審美的態度對待客體,在審美和非審美之間不能做出正確的區分。”[8]因此兒童想要接受良好的審美熏陶,應通過審美教育來實現。個體在對藝術欣賞和學習體驗中,形成和培養了自身穩定的審美態度。幫助人們從過度的物質消費和娛樂中解放出來,豐富個體的精神世界,增強心靈和情感上的審美體驗。而個體自身審美趣味和審美理想的提升,也會使國民整體素質上升到另一個高度。最后,民間優秀傳統藝術的精神內涵,使人們以積極樂觀的正能量去面對日后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的困難,向世界展現新一代中國人的風貌。
四、結語
在當今這個全球多元化的國際大舞臺上,竹絲畫簾作為一項優秀的民間藝術,其獨特的文化賦予了它獨特的藝術魅力和精神內涵,不僅是巴蜀文化中一顆璀璨耀眼的明珠,也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當充分認識其價值和意義,注重對它的保護、傳承和發展,這對發揮民間藝術的“母語文化”傳承價值、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國民審美水平及素質都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
注釋:
[1]王長金.中國竹文化通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3月,第230頁.
[2]王長金.中國竹文化通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3月,第230頁.
[3]張紫晨.民俗美術倫[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第65頁.
[4]趙雷著.四川文藝:在場與觀照[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年9月,第15頁.
[5]趙雷著.四川文藝:在場與觀照[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年9月,第132頁.
[6]陶思炎等.民俗藝術學[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3年8月,第306頁.
[7]王長金.中國竹文化通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3月,第6頁.
[8]葉朗.現代美學體系[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306頁.
參考文獻:
[1]王長金.中國竹文化通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3月.
[2]楊恩寰、梅寶樹.藝術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3]張紫晨.民俗美術倫[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
[4]趙雷著.四川文藝:在場與觀照[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年9月.
[5]陶思炎等.民俗藝術學[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3年8月.
[6]葉朗.現代美學體系[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