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具有民族性、歷史性與傳承性,是民族生生不息的豐厚滋養。中華兒女堅守的風俗習慣與共同理想信念造就了傳統中華文化,新時代不斷賦予其新的內涵,從傳統的詩詞歌賦到黨領導人民保家衛國的革命精神,再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創新,文化的內涵正在隨時代的發展不斷豐富。
一、文化自信是提高文化軟實力精神導向
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不能長久地繁榮,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近代以來西方的先進科技正逐漸削弱我們對傳統文化的自信。針對這種情況,總書記明確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我們的自信不僅來自于中華文化的久遠傳承,文化所創生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與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更依附于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文化自信要求以歷史為依據,以創新為動力,以現實為基點,從全局和戰略高度深刻認識文化的重大意義,高舉文化旗幟,堅守文化理想,以文化自信支撐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堅定文化自信是民族對自身文化價值進行充分肯定與積極實踐,將作為精神向導指引整個社會開拓創新,最終提高文化軟實力。
二、文化傳承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途徑
實現中國夢始終繞不開文化所創造的意識形態,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價值觀。當文化得到傳承與發揚,它便不再局限于具體物質,而是社會共同文化信仰,是實現中國夢的價值引領;若忽視傳承,物質生活幾乎取代精神生活,快餐式的生活方式沖擊著日漸式微的文化,隨之而來的就是社會道德不斷缺失。習總書記說:“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中國夢是中華兒女不斷追求的理想,它的實現不僅需要物質上的充裕,更需要精神上的豐富,即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實現中國夢必須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獲取精神滋養,因此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文化傳承顯得尤為重要。
央視一臺青年公開課《開講啦》節目邀請眾多成功人士演講,其中傳遞的優秀思想與精神文明正是我們所需要的優秀文化——優秀的文化能給予人啟示,值得深刻地推敲以及長久的傳遞,從而提高個人的修養乃至整個社會的修養,為優秀思潮涌現奠定基礎。孔子的思想延續了兩千多年,影響著舊社會甚至現代社會,在近年來涌現的“孔子學堂”熱潮中,我們能看到對文化傳承的擔當。
三、文化繁榮推動社會主義發展
文化自信與文化傳承打造文化繁榮的社會景象,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良好的環境,從而推動社會主義發展。首先,文化繁榮是中國走向復興的重要一環,提高文化軟實力事關國運。當我們的GDP快速增長,若文化軟實力跟不上,便會不堪一擊。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自覺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不斷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這是我們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需求。其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既不是西方以實用主義為主導的文化價值,也不是中國傳統上以倫理道德為主導的文化價值,而是中國傳統文化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塑與創新。其中,中國文化的優秀表達方式賦予馬克思主義鮮明的中國特色,使得這種最初產生于歐洲的思想被中國文化環境下的普通大眾接受。總而言之,文化自信與傳承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指明了方向,形成了文化發展與社會主義制度相互促進的新局面。這不僅有助于民族傳統文化形成系統發展思路,還可以從根本上為民族傳統文化傳承創新形成堅實的理論支撐。在新時代背景下,以文化繁榮為直接目的“文化小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保護、傳承和發展民間優秀文化,以優秀文化產品和服務使人民群眾享有更優質的精神文化生活,最終推動社會主義建設。
堅定文化自信,擔當文化傳承,實現文化繁榮與社會主義發展,既要求繼承本土優秀文化遺產,又要借鑒外來先進文化,既不能墨守成規,也不能崇洋媚外,應堅持創新思維與批判思維,引導對民族文化的理性認知。以 “一帶一路”峰會為例,它既是一場政治經濟交流,也是一場文化外交。會議傳達當代中國價值觀,通過多層次交流傳播理想信念與價值追求。在新時代下,文化發展將更加強調在自信與傳承的基礎上“走出去”,即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尊重與融合。沿著“一帶一路”的軌跡,各國文化交流活動勢必深度融合、相互影響、多元發展,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大環境,帶動區域政治、經濟、文化全面繁榮。鄧小平同志所提出的“中國特色”實際上也是借鑒了資本主義市場,既不完全推翻原先的經濟制度,又沒有完全學西方走資本主義路線,真正做到“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優秀文化”。同時,文化自信與傳承要有一定的選擇性,正如“揚棄”所表達的實現發揚與拋棄的統一,為文化發展注入新時代的因素。此外,文化自信與傳承還要求社會中的個體堅定發揮個體優勢,充分發展個人專長而非按著固定的模式培養人才,以個人文化觀的改良決定社會意識形態。
堅定文化自信,擔當文化傳承是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重要內容,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