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全面貫徹習總書記系列講話的戰略思想和治國理念,必須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礎,堅持實事求是、改革創新、統籌發展,全面做好數字化文化館的創建工作。
【關鍵詞】:創新;前沿科技;繁榮;智慧型
根據文化部發布的《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科技創新規劃》發展規劃,必須全面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創新科技和文化藝術相結合,構建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科技創新體系,引領社會文化發展方向,把文化事業推向大發展,大繁榮的新局面。
一.創建數字文化館的意義
一個傳統文化館的運作發展通常以守護和傳承為理念,比較注重修練內功,做好地方文化宣傳工作就可以基本的完成日常任務。最常見的有廣場文藝、廟會、戲曲節等活動,而本館內則根據場地布局,適當舉辦一些展出活動和培訓工作。但是,現代化、數字化的文化館更需要內外兼修,聲情并茂。只有藝術精品不是現代文化,只把文藝創作堆砌也成就不了藝術的高樓。只有把文化藝術結合前沿科技的成果,才能更貼近公眾生活,打開從平民到藝術的大門,接近藝術和群眾的距離。
二.創建數字化文化館的布局
相比較傳統文化館,一般情況下,其組織活動現場也是非常熱鬧,群眾熱情高漲,但是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不少群眾由于各種原因不得不放棄觀賞,或者為了趕時間而放棄其他事情,這樣一來總有些得不償失。但是這些年來,由于4G網絡、數字化技術、云平臺及大數據的成熟應用,使以前的文化傳播手段和受眾面發生了顛覆性的改變,人們通過PC平臺或手機、PAD等移動端平臺應用,無縫對接了文化發展和科技創新帶來的產業變革。以常熟文化館來說,傳統的展館和舞臺表演節目可以通過網站臺平和微信平臺轉換成數字資源傳輸到云平臺,再結合原來活動陣地,軟硬件設施,因地制宜進行創新化的,數字化的融合。目前,已經打造了常熟市文化館官方網站和微信公眾服務號兩大平臺。其中,網站下設為8個欄目,6大類別。而微信公眾平臺分為文化館公眾服務號和小荷訂閱號。
1、打造陣地類的美書攝畫廊網絡平臺
常熟是吳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民間對文化藝術有深厚群眾基礎和濃厚的興趣。通過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部牽頭和聯絡一些知名的協會和社會團體(美、書、攝)共同舉辦藝術作品展,其中美術作品展有蘇州東吳畫院作品展、“相約西子湖”——常熟市書畫院寫生展、青年美術作品展等;書法作品展有“春滿江南”楹聯特展、“翰墨諸暨走進常熟”文化走親書畫作品展等;攝影作品展有反映常熟歷史建筑的“老城記憶”南門壇上書畫、篆刻、攝影作品邀請展、反映大美中國的《美麗中國》攝影藝術作品展、江蘇省五星工程獎攝影展等。另外還聯合本市有藝術特色的學校和收集民間一些有文化特色的藝術作品,舉辦各種類別的展出活動,有常熟國際學校藝術嘉年華--學生主題畫展、“虞山福地”虞山派篆刻藝術進校園師生篆刻作品成果展、“巧手童心”常熟張橋中心小學特色剪紙展、反映農民生活的常熟市農民畫作品展等。有并聘請專家評委評比出作品獲獎名次,把專業藝術欣賞和民間文化鑒定相結合,充分激活了群眾對各種藝術門類的興趣和愛好。同時,把整個活動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加以編輯和整理,并發布到文化館網站,再把這些原創作品挑選出部分獲獎精品制作成作品欄目,分批、分期發布到文化館網站的藝術作品專欄,隨時再現展覽現況,使不便前來和錯過檔期的市民通過這個電子畫廊獲得親臨現場的感受。
2、打造文藝表演類的藝術創新和綜藝活動
對文藝的創作打破了原來只對文化藝術作品進行數字累加的保守做法,更加注重加強對藝術作品成果的宣傳展示,對重點的小戲小品類節目的創作完成了從劇本到舞臺的立體展現,把好的作品選送到各類高級別的舞臺進行比賽,并且獲得了很高榮譽。其中常熟市文化館精心創作、編排的廣場舞《江南情滾燈韻》與小熒星合唱團的童聲合唱《編花籃》、《一把芝麻撒上天》進入了第十一屆江蘇省“五星工程獎”決賽,小熒星合唱團演唱的《一把芝麻撒上天》和世茂實驗小學表演的舞蹈《我和爺爺舞滾燈》在第七屆蘇州市少兒藝術節系列活動中榮獲金獎。對于其他優秀節目也頻繁在各個大型舞臺進行演出和展示。同時,對一些特別優秀和獲獎節目則制作成DVD和數字化資源,發送到全市各文化站點作為收藏和傳閱,通過這種文化資源的下鄉活動和網站平臺進一步推動了公共文化共享工程的全面實現。
3、打造曲藝文化的活動陣地
通過春來戲曲大舞臺,打造了一個網絡化、數字化、公益化的移動社區。春來戲曲大舞臺一路走來也是10年有余,籌建工作早期通過的登門拜訪,電話聯系,到如今的網上互動,預約服務經歷了很多變遷,目前主要通過網上注冊歸類,分類出各種藝術門類的愛好者,組成各種藝術群體,京劇、越劇和錫劇等票友團體。通常由授課老師和文化館發起定期或不定期的演出活動。截止目前,主要組織的活動有常熟市首屆社區文化節開幕、“迎三八,共歡樂”洪涇里社區自娛自樂聯歡會、綠源、新厙“春風伴我行,金兔送和諧”村居結對文藝專場、我館為莫城管理區提供文化服務、文化進社區 歡聲伴笑語、喜氣洋洋鬧元宵,熱熱鬧鬧猜燈謎等。通過與社區互動帶動、鄉鎮文藝活動的大力開展,戲曲票友的隊伍越來越龐大,每位戲曲愛好者都能通過網絡平臺加入自己喜歡的群體。還能根據推送的信息進行部分公益性的觀摹和演出活動的網上預約,現場取票,享受免費的文化大餐。
4、公眾服務號平臺
打造移動端使用的微信公眾服務平臺作為文化館網站服務的補充和延伸。經過這幾年的發展,微信號作為身份的識別代碼,無時無刻都跟隨和服務于個人或組織,常熟文化館一早就致力于開發自有的微信公眾服務號平臺。目前,通過建立公共文化服務的示范區,把有線網絡結合無線網絡,推出了公共文化微信服務平臺,讓市民通過移動設備也能聯網公共文化資源共享工程,隨時隨地為文化惠民工程點贊。資源推送平臺可將共享工程、聯合圖書館授權的資源及網絡資源進行整合,形成資源導航,集成資源檢索、用戶身份認證、信息推送等一體化的功能,由文化館信息管理部門進行組織和策劃,通過公眾訂閱號統一發布,向各熱心關注文化藝術活動的群體和曲藝愛好者推送實時熱點專題——市民大講堂、曲藝名家點評、廣場舞夜間專場等。另將部分免費培訓、公益演出信息、展覽開放內容和時間進行公示,使市民根據自己的愛好及時關注。
三.數字化和虛擬化的智慧型文化館
發展智慧型文化館應該順應互聯網時代的數字化、便捷化、和智能化發展趨勢,圍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打造一個多方位,多元化的公共文化共享平臺。多年來,常熟文化館在發展摸索過程中,始終以地方文化遺產為基礎,以數字化網絡中心為支撐,面向基層、服務群眾,構建了一個有創新、有活力,有溫度的智慧型文化館。堅持結合“文化名城”和“文化惠民工程”的發展方案,依托館內網絡基站,聯絡全市各鄉鎮文化站點及網絡中心,不斷挖掘地方歷史和名城文化,并將優質資源進行整合,以虛擬現實還原真實的歷史場景,最終推送到各基層站點,以點覆面,實現公共文化共享資源的全覆蓋,為常熟人民打造成集服務性、資源性、知識性為一體的智慧型文化館。
結束語:建設數字化文化館是國家文化部關于精神文明建設和創建學習型社會的重要項目。文化館數字化建設應進一步建立統一高效、方便快捷、共建共享的一站式服務平臺,只有這種深度鍥入數字化建設的形態才能符合市民的文化品味和精神需求,從而達到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