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在2017年畢業生典禮上的致辭以“吃虧就是占便宜”為主題,跟同學們分享了自己的人生價值觀,獲得了滿堂喝彩和微信朋友圈迅速轉載。他提到“價值觀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東西,看不見摸不著,卻隨時隨地在影響我們的行為。特別是當你要做出重要抉擇的時候,內心深處的價值觀就會被喚起。”“一個國家,年輕人的價值觀是最寶貴的財富。”而當今學生價值觀迷失的問題是極具普遍的,例如崇尚金錢、權力、世俗生活的成功,這在我們幾歲十幾歲的小孩子身上都屢屢可見,成人生活世界的法則已經過早地侵蝕著我們下一代的心靈世界,當前學生價值觀迷失的問題亟待引起教育的足夠重視。而青少年的價值迷失,在很大程度上是個體自我認識缺失的表征。從個體自我認識的發展出發,引導個體走向與自己、他人、世界的關系之中,拓展個體人生的價值內涵,把個體引向對真善美人生的追求,這實際上是教育的基本內涵。我們新時期的價值觀教育應該尋求新的路徑,找準青少年價值觀缺失的關鍵原因,從個體自我認識的拓展出發,敞開個體價值生活的路徑,逐步走向個體價值精神的超越。
中國古代哲學從來就不是一種“解釋世界的哲學”,而是一種時間的哲學、行動的哲學;從來就把世界存在當成不證自明的前提來看待。中國哲學的論域是三個,宇宙、社會和人生。宇宙是人生活于其中的客觀環境,社會是群體的生存方式,人生是個人的生存方式,前者為“天”后兩者即“人”,所以天人關系是中國哲學的基本問題。它涉及到宇宙論、本體論、知行觀、方法論、人生價值論等等,簡而言之,就是回答人應當如何應對這個世界?所以,對于認識世界、指導人生、確定價值取向、尋找安身立命之地最好的參考是中國古代哲學。它一方面表現現實主義品格,倡導經世致用的入世精神,看重實用理性,這是“內在性”,另一方面表現出理想主義的品格,要求超凡入圣,看重價值理性,這就是“超越性”,“內在超越”貫徹了以人為本的原則,表明基本的價值導向。如果從橫面剖析,中國古代人生哲學幾乎涉及所有重大的人生課題:第一是人的本質和人的價值問題,人的價值問題實質上就是人生存意義所在的問題。很多思想家強調人生價值實現的社會性,把社會責任、社會義務、歷史使命置于個人價值之上,如先秦的孔孟荀,唐代的杜甫,宋代的蘇軾、朱熹,明代的王陽明,清代的顧炎武、王夫之等。第二是人生理想和完美人格的問題,二者是每個人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人生抱負和人生追求的導航系統,為人們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生動力,并使人察覺到人生是充實的。如把為天下興利除害作為人生理想的墨子,把成圣賢作為完美人格的儒家學派,把清靜淡迫、自然無為作為人生追求的道家學者等等。第三是人生準則和人生態度,究竟以什么作為人生準則,人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抱什么態度,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第四是人生修養和養生。中國古人既重視個人內在的心性修養又顧及外在的形體磨練,試圖達到性命雙修、德業俱全的人生境界。第五是生死觀。這五個方面有著內在的有機聯系,對人本質的回答實際上就蘊含著確立什么樣的人生理想、人生價值和完美人格的問題,而要實現人生理想又必須落實到具體的人生準則、人生態度、人生修養和養生之道的操作實踐上。在對大學生的教育上可以先從人的本質的回答著手,進而引導其對自我進行深入認識并且自覺確立正確的價值觀,實現精神的超越。
心理健康的終極目標是保持人格的完整和穩定,而人格的核心是自我意識。自我意識包括了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調節,這是環環相扣的三個因素。第一步錯就會導致步步錯。個體價值精神建構正是建立在自我認識的發展之上。正如蒙田所說,“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認識自我”。自我認識就是引導個體去超越感覺經驗,以理性去建構個體人生。作為人就是去成為人,個體正是在自我認識的引導與展開的過程中,獲得個體人生的內涵。個人價值觀念的發展與個人自我認識的深化彼此相關、相互促進。只有個人真實的自我認識的發展與相關價值理念的確立,一個人才能積極應對環境的變遷而逐步擴展個體自我發展的空間,在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世界的整體關系框架中獲得個體價值觀念的完善。缺少了個人自我認識的發展作為基礎,個人的價值選擇實際上就是一種基于外在權威而作出的非自我選擇,哪怕這種選擇表面上是屬于高層級的道德,但這種選擇依然缺少了真實的個人基礎。一旦環境變化,這種缺少了個體內在真實基礎的價值選擇就很可能走向另一個極端,人生價值的迷失就相伴而生。
當代社會個人生存的一個重要問題是,隨著生活的富足而帶來的個人生活價值的虛空,導致生活的迷茫與個體人格的萎縮。在今天社會急劇世俗化的現實之中,一切神圣價值都可能遭致鄙棄,金錢、欲望、享樂成為大眾生活基本的意識形態。因此,如何重新敞開個人神圣價值的路徑,從而敞開個體人格發展的可能性空間,實際上乃是當代社會一個隱在卻又十分重要的問題。一個前提性的問題在于,我們怎樣在敞開社會生活價值的同時,使得傳統的社會動員、整體訓導的方式轉化成一種個人性的文化-心理層面的自主實踐,從而使得神圣價值的個人性體悟與認同得以實現。引導學生個體自我認識的發展,并積極拓展學生自我認識的深度與廣度,使我們的教育成為有深度的、有價值內涵的、有靈魂的教育。如此,學生才可能經由自主、體驗、探究的學習,而獲得個人自我認識的不斷超越,走出“小我”而不是局限于“小我”,追求學習過程的審美愉悅而又關注自我心靈的完善,從而使得教育的過程成為價值性陶冶充盈的過程。個體接受教育不僅獲得了知識、技能的發展,社會適應性不斷增強,更獲得了個體自我認識的不斷擴展,自我心靈世界的不斷豐富,個體人生的價值內涵通過教育得以不斷升華。
參考文獻:
[1].劉濟良.生命體驗:道德教育的意蘊所在[J].教育研究,2006,(1)
[2].劉鐵芳.自我認識的提升與個體價值精神的超越—論當代教育中的價值引導[J].高等教育研究,2006.12
[3].宋志明.薪盡火傳:宋志明中國古代哲學講稿[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3
[4].鄭曉江 程林輝.中國古代人生哲學史綱[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