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陽民歌的形成
(一)地理因素
信陽地區處在河南省最南端,北延豫境,西南接湖北,東南接安徽,是三省交界之地,南北交集之處。蜿蜒千里的淮河自西向東橫貫信陽北部,氣勢雄偉的大別山脈矗立在信陽南端。全區大約18000多平方公里,整個地理環境形成了南部的山巒翠巍,中部的丘陵起伏和北部的平原遼闊。從地理環境的特點上看,信陽兼具南北地貌,因而也形成了兼具南北特點的生產與生活方式。
(二)歷史因素
1983年,信陽光山縣寶相寺發掘了一座春秋早期的黃君孟夫婦之墓,墓中不但出土了大量的玉器、鼎、裹等陪葬物品,還出土了竹蕭等古代樂器;在信陽地區發掘的宋景公孿生妹墓出土的文物中,還發現了古樂曲牌;在司馬皈以及申息之師帥墓中出土了整整十三枚青銅編鐘以及木瑟元件、編磬、大鼓、小鼓等樂器……從這些考古發現中,可以對信陽地區源遠流長的民間音樂略窺一斑。
(三)人文因素
信陽民歌中的人文因素主要體現在民間小調之中,信陽的民間小調深受傳統的藝術文化影響,其人文內涵是值得推敲與研究的。同時,不同縣區的人民因為不同的文化喜好,創作出不同類型、不同風格的民歌形式,使信陽民歌的藝術類型大大充實。
二、信陽民歌的特點
一是輕巧、歡快。由于信陽地處于中原,南與湖北接壤,東與安徽毗鄰,在語言上既有“楚國”韻味,又有中州的成分,從而使民歌在音樂、語言上具有了剛柔交融的風格。首先從旋律線條上看,流行在信東一帶的民歌,常以同音重復和四、五、七、八甚至十度大跳較多,音域較寬,情緒奔放激昂,清新明亮,大氣特色增強。
二是徐緩、優美。淮河流域及中部丘陵地區的民歌旋律以其進與旋律線的五度起伏并用較多,其特點是節奏平穩、語氣平緩、優美感人,他表現出老區人民的純樸、善良、憨厚的性格。
三是詼諧、風趣,它表現了信陽人民樂觀主義的性格。由于在曲調中采用了各種帶有當地特色的襯詞、襯句、各種斷旬、顫音、波音、滑音以及花腔演唱技巧,顯示了既詼諧又風趣的演唱特點。
三、信陽民歌在信陽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和作用(以婚姻儀式為例)
舊時信陽傳統婚禮非常熱鬧,風俗習慣繁多,都極具地方特色。現在信陽人結婚,都使用現代婚禮儀式,許多風俗習慣在逐漸消失,但是唱民歌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特色鮮明,并一直為信陽男女老少所享受。本文以《撒轎頭》為例略作分析。
撒轎頭的儀式通常在早上接新娘至新郎家時進行。新郎車隊將新娘接至新郎家后,新娘由牽娘扶下車,此時新娘不能進入中堂,而要在門口進行撒轎頭的儀式。門口置一條桌,上擺一個裝滿彩色花生、喜糖等果品的果盤,條桌對面放一把椅子面向桌子。新娘跨過火盆后,由牽娘扶著坐在椅子上,牽娘此時拿出準備好的傘(一般是紅色的,表喜慶),遮在新娘頭上,稍擋住臉。新郎家會有一名子女雙全、生活美滿的婦女主持撒轎頭儀式,主持者站在桌子后面,左手端果盤,右手抓果盤里的花生、喜糖等拋灑在傘上,一邊拋灑一邊念唱詞(唱詞見附錄),當唱到“一撒”部分后,每唱一句,在場所有人大喊一聲“喜”,表示對新人的祝福。撒完后,主持者高喊一聲“大吉大利”,牽娘收傘,新娘可以站起來,在場的人可以爭搶落在地上的果品(撒轎頭落下的果品被視為是沾了喜氣的)。爭搶之后,新郎便可背著新娘進入中堂進行下面的儀式。
1、唱詞特點
(1)、唱詞開頭,用來介紹今天的場合,或介紹撒轎頭所用果品,或用神仙送來新娘等來說明今天場合之喜慶。“四個仙家來抬轎,觀音老母來送親。王母娘娘說的媒,支客還是孔圣人。”,講這段姻緣說成是圣人、仙人做媒送親,增添吉祥之感。
(2)、十“撒”的部分,是對新人祝福的話。對新人祝福主要在金錢、學識、生育、長壽等方面,還有夸贊新人的成分,都寄托了來賓對新人的祝福。
(3)、最后主持者都要高喊一聲“撒轎完畢,大吉大利”作為最后總的祝語。有時俏皮一些的主持人還會添一句:“新娘是新郎的,喜煙是我的,喜果子是你們的”,然后招呼大家撿地上的果品。
2、意義
我們認為,整個撒轎頭的習俗過程和唱詞,意義有三:
(1)、唱詞唱到仙人、圣人說親送親,除了為婚禮添吉祥之外,也是祈求神仙在以后的日子里能繼續保佑這對夫妻生活祥和。信陽人并不封建迷信,但是信陽人在重大的場合相信神靈可以為我們增添吉祥;
(2)、唱詞中對新人未來各方面生活進行祝福,這不僅是大家的祝福,也是對新人今后生活進行鞭策,鼓勵他們、鞭策他們去創造財富、創造幸福,創造一個美滿的家庭;
在當下,雖然信陽文藝界工作者們為信陽民歌的傳承與創新做出了不懈努力,但我們不得不注意到,信陽年輕人演唱民歌者越來越少,信陽民歌表演的場合越來越少,信陽民歌的傳承處于瓶頸之中。我們認為,可以通過以下途徑,讓信陽民歌這一文化形式繼續生生不息地傳承下去:
(一)繼續挖掘整理信陽民歌,減少流失。解放后信陽民歌雖經多次挖掘整理,但因其時間跨度長,分散面積廣,缺乏歷史記錄,至今仍有不少信陽民歌未被發現。此外,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有新的民歌問世,而舊的民歌為了適應傳唱,也會做出調整。 因此,整理已搜集到的民歌和挖掘當下的活態民歌,不僅可以獲得被遺漏的新的民歌,減少民歌的流失,更可以從民歌的變化中窺測社會民風的變遷,意義和價值深遠。
(二)民歌進課堂,培育傳承新人,傳習民歌更傳承文化。民歌的傳習離不開教育;民歌的傳承離不開當地的民俗文化。 因此,信陽民歌的教育傳承應緊密結合信陽的民俗文化。民歌作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應當走進當地學校課堂,各級有條件學校的音樂課或課外活動應該安排本地民歌欣賞或學唱活動,可邀請一些優秀的民間歌手進課堂表演,講授民歌背后的風土人情,帶動學生學唱本地民歌的興趣。
(三)利用新的藝術傳播媒介和形式,實現聲與影的同步保存。信陽民歌背后有著這樣和那樣的酸甜苦辣的故事,給我們留下了很大的創作空間,可按民歌分類編寫故事,利用聲光同步且極具趣味的電影、電視劇、戲曲、曲藝形式對信陽民歌加以表現傳承。 根據商城文聯桂詩新的小說《王霽初和他的革命民歌》改編的電影《八月桂花遍地開》已經開了很好的先例。 該電影融入幾十首信陽民歌,并對民歌進行了藝術加工,與王霽初熱愛戲曲民歌、背叛封建禮教、投身革命的故事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對傳承信陽民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融民歌于旅游,打造信陽民歌旅游名片。把信陽民歌融入當地旅游事業中一直是信陽地區旅游規劃的項目之一。2011年,信陽市提出將AAAA級景點南灣湖打造成為“水域文化的心靈家園”,特意將“山茶民歌,人文符號彰顯情懷”作為其宣傳口號之一。雖然這些努力在擴大信陽民歌知名度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然而在民歌與旅游結合共同打造文化名片上仍然有不少空間。
(五)繼承傳統,發展創新,保持信陽民歌的活力。創新發展是一切事物得以生存延續的關鍵。在繼承中創新的方式多樣,較為可行的有“舊瓶裝新酒”、歌舞聯袂等,信陽民歌歷經千百年流傳至今仍然膾炙人口,這與民歌在流傳過程中不斷地被再加工再創新有著很大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