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對馬克思主義人本論和“生活觀 ”的回歸 ,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客觀要求 ,體現了“以人為本 ”的教育理念 ,促進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開放性。目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實踐環節、方式、評價等存在脫離學生思想和生活實際的現象 ,應從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入手 ,使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回歸生活、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現實生活 ,改進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方式 ,以社區化教育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進一步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隨著 21 世紀科學技術突飛猛進 ,知識經濟飛速發展 ,社會信息化高度發展 ,人們的社會生活日益豐富多彩 ,人們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呈現出多元化 ,特別是青年大學生的思想意識更為復雜多變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 ,原來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已不能完全激發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熱情 ,解決青年大學生思想意識和思想道德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本文認為 ,如何更好的解決當代大學生中存在的各種思想道德問題 ,應從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入手。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內涵及依據
1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對馬克思主義人本論的回歸
馬克思主義人本理論講的不是抽象的人 ,而是強調了現實的人、實踐的人。馬克思主義人本理論的形成 ,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 ,即從人的本質的研究 ,到尋求人的社會解放途徑的研究 ,再到實現“人對自身本質的真正占有 ”的研究。馬克思主義人本理論 ,始終立足于人類的生活需求與素質發展 ,是最為科學與徹底的“以人為本 ” 的“人本論 ”。[1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就是要融入人的生活世界 ,讓人們在現實生活中 ,從“學會生存 ”到“學會關心 ”再到“學會做人 ”,享受人的權利、人的尊嚴等 ,全面提高人的生活質量、精神境界。從這個意義上講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更加體現了“以人為本 ”的思想。
2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生活觀 ”的回歸
自從 20世紀胡塞爾提出“生活世界 ”的概念后 ,“生活世界 ”及其有關問題便成了當今哲學的主題和主導性思維方式 ,這一思維方式的出現 ,也引發了一些學者提出在現代教育過程中“現代人類世界可分割為生活世界和科學世界 ,生活世界是給予的 ,在先的 ,而科學世界是在人們生活世界的活動中衍生出來的 ,是生活的理性的積淀物。”因此 ,教育要從“科學世界 ”回歸到“生活世界 ”。思想政治教育源于人們的生活世界 ,社會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長點與作用點 ,是它唯一的基礎 ,離開它思想政治教育將會走向虛無。人們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逐漸意識到 ,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脫離人們的現實生活 ,凌駕于社會生活之上 ,而應當回歸到社會生活中。可見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對生活世界的理性回歸。[2 ]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脫離現實生活的現狀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其作用發揮的如何 ,直接關系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目前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存在遠離社會生活和大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 ,主要體現在:教學內容缺乏生活性和鮮活性 ,不能有效、深刻地解釋社會現實生活中反映的現象與我國主流思想政治理論不合拍的問題 ,不能及時有效地回答學生們所關注的一些社會熱點問題 ,以及解決他們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等方面的一些困惑與偏差。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的一些基本規范 ,基本上是以絕對真理形式呈現的,對教育對象的批判和反省能力及創造性人格的培養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這就使很多大學生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遠離他們的生活,內容空泛 ,似乎與自己的知識學習和今后發展沒有多大關系 ,使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只停留在為考試而考試 ,沒能把教育內容內化為自身的素質 ,只是鏡中花、水中月 ,霧里看花 ,致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難于引起學生的共鳴。
三、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有效途徑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確立要回歸生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開展 ,離不開大學生的實際生活。因為 ,大學生接受教育是在其對自身生活體驗中加以實現的。大學生接受一定教育后 ,才能認識和理解生活的真諦 ,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要求 ,才能學會生活 ,實現自身價值和社會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從純粹的知識、理論教育中走出來 ,回歸到豐富多彩的生活世界 ,讓學生感覺到目標就在眼前不是不能達到 ,只要通過自身努力就能實現 ;要幫助和指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提高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教育學生掌握人際交往的基礎知識 ,指導學生學會交往 ,建立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應與大學生的生活世界相聯系 ,使教育目標既體現理想性、先進性和普遍性 ,又體現現實性和特殊性 ;既關注人的精神追求 ,又考慮人的現實生活利益 ,引導大學生從多彩的生活中領會人生價值、學會創新生活 ,有效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要更加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是非常豐富的 ,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形勢與政策教育等。對大學生實施上述內容的教育 ,要在深入分析和研究理論的基礎上 ,將理論研究與大學生實際生活結合來 ,使理論教育融入到大學生具體生活中去 ,形成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為學生所接受、所喜愛 ,達到教育和啟迪學生 ,并使學生自覺用科學理論思考生活、創新生活、享受生活 ,在生活中內化教育 ,最終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
具體來談 ,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生活化 ,一要將現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與大學生的現實生活有機結合 ,充分體現大學生個體生活的實際需求; 二要開設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相關輔助課程 ,進一步增強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現今大學生中的獨生子女較多 ,由于他們在家庭的呵護下 ,形成了特有的精神狀況 ,如自我、孤僻、脆弱等。學生如何面對生活中人與人的情感 ,關系到學生對生活的態度。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結合大學生情感方面的需求 ,教育他們掌握一定的情感知識和技巧 ,引導他們正確處理情感關系 ,學會“角色的轉換 ”,讓他們在愉快、寬松的環境中進行學習和生活 ,避免因情感問題而產生心理障礙、輟學等問題。
3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方式的生活化
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方式 ,要從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入手 ,將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知識接受效果評價與踐行情況評價相結合 ,改變只通過課程考試評價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現狀 ,積極探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踐行情況的評價方式 ,實現知識評價向發展評價的轉變。
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評價過程中 ,要針對不同層次和年級的學生特點 ,有針對性地開展評價工作 ,使評價結果成為激勵先進、鞭策落后的有效杠桿 ,將理論知識的教育效果體現到大學生生活中去 ,以達規范大學生日常行為的目的。
參考文獻 :
[ 1 ]鄭永廷. 與時俱進 ,推進學科發展 [ J ]. 高校理論戰線 , 2003, ( 7) .
[ 2 ]司甜. 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 J ]. 徐州教育學院學報 , 2007,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