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間信仰是廣大民眾對待自然與社會的一種精神態度和行為取向,20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轉型,民間信仰有了很大復興,表現出繼續發展的態勢。探析民間信仰的生存邏輯,有助于揭示民間信仰的發展規律,掌握其發展趨向。
【關鍵詞】:民間信仰;功能;生存邏輯
一、引言
民間信仰,實際上即是民間社會中的信仰模式。中國的民間信仰有著悠久的歷史,近代以來隨著西學的進入,民間信仰被冠以封建迷信而被打壓抵制。改革開放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重新落實,民間信仰也得到了恢復。實際上,民間信仰自誕生之始就植根于廣大民眾尤其是農民之中,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從未間斷。正如高師寧所說:“民間信仰早已融入廣大普通民眾的下意識當中。尤其在農村,在少數民族地區,民間信仰已經深入人們的生活方式”[1],影響著農村群眾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民間信仰在發展中盡管遭受到毀滅性打擊,最終仍然復興回歸。它在廣大農村中最有信眾、最有市場的態勢不僅沒有改變,反而有不斷加強的趨勢。本文擬通過對民間信仰功能的揭示來探析民間信仰在當代繼續存在與發展的內生邏輯。
二、民間信仰的功能
民間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民眾的精神生活,在實現社會整合、凝聚社會力量、心理調適、道德教化、彰顯傳統文化等方面作用巨大,在其恢復和發展過程中,這些功能也得到了很好的彰顯。
1、社會整合功能
民間信仰是占社會絕大多數的民眾的信仰,因此它是一種可供利用的社會管理資源,是聯系民眾、團結社會的精神紐帶,具有整合地方社會、增強人們地方認同感的功能。以鄉村祭祀活動為例,共同的神靈崇拜和祭祀活動能夠有效地把分散的鄉村力量整合起來,形成一個祭祀共同體,這無疑整合了家族的力量,密切了村落成員之間的人際關系,有效維系了基層社會秩序。
2、心理調適功能
無論是三教信仰還是民間信仰,都對民眾有心理調適功能,信仰使人們可以適度地從現實生活中暫時超脫,緩解生活壓力和人生痛苦,使人內心達到一種相對平衡的精神狀態。
3、道德教化功能
中國民間信仰基本上都延續了傳統文化中“祖有功、崇有德”的精神,將現實生活中有功德的歷史英雄人物加以神化,變成民眾崇拜的信仰對象。這些英雄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優秀道德品質會對普通信眾產生較強的引導和感化作用,如關羽的忠義、媽祖的仁愛等都對民眾的為人處世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同時中國民間信仰所融合的儒釋道三教的宗教道德以及內含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都對民眾有很強的教化作用。
4、文化傳承功能
民間信仰作為一種本土化的信仰資源,也是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民族文化戰略中的地位逐漸得到凸顯。傳統民間信仰文化資源,如廟宇、儀式、舞蹈等,都是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和人類進步活動痕跡的,具有重要的人文價值。同時從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看,民間信仰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媽祖信俗”于2009年成功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信俗類世界級遺產,這有利于激發民眾對此的認知和保護意識,從而進行有效的文化傳承。
三、民間信仰的生存邏輯
由以上對民間信仰功能的探析,我們可以發現民間信仰在廣大普通信眾中的巨大影響力并不是一時或短期地發揮作用,而是長期深刻地影響了民眾的生活,并將持續發揮重要作用,民間信仰的功能不僅決定了其將持續在民眾中產生巨大影響力,并且由此我們可以探究其生存發展的內在邏輯。
1、世代沿襲的傳統
村村皆有廟的情形遍布各個村莊,據一位受訪老人說“這是祖傳的村廟,每個村都有廟。有的地方本來就有廟,說不清楚是什么時候建的”,由此可見,有的村廟是沿襲下來的,后代或翻修或重建,村廟成為農村社會不可或缺的建筑,村民對廟中諸神都有著特殊的情感寄托,逢年過節都要去廟中進香祈福,平時也有專門的人看護。同時,從側面也可探析出村廟世代沿襲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在村落社會中所起的社會整合作用,是聯系民眾、團結社會的精神紐帶,在一定程度上作為一種軟約束力量維持現代鄉村社會秩序,從而得以沿襲至今。
2、精神歸屬的需要
“從社會學角度看,當社會原有運行機制遭到破壞時,民眾舊有的心理平衡被打破,生活面臨威脅,精神無所適從,為失衡的民眾心態提供支撐和填補信仰意識的民間信仰隨之形成并且迅猛發展”[2]。在社會急劇轉型的過程中,廣大的社會民眾更傾向于從自身信仰中尋求慰藉,在這種情況下,民間信仰便會得到廣泛的傳播和發展。“人的內在精神需要使宗教的心理調節功能成為可能[3]”。它通過假設未知事物即超自然存在物和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從而減少個人的恐懼和憂慮。從民間信仰的心理調適功能角度看,民間信仰為民眾提供了一種心靈寄托、心理安慰和美好愿景,這也是民間信仰在現代社會繼續存在的重要原因,人們想從未知世界中求得在現實世界不可得的東西,而民間信仰正是尋求未知的一種手段。
3、民風習俗的傳承
民間信仰為村民提供了社會交往和文化交流的平臺。廟會和節日拜神都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為村民生活注入了生機與活力,消解了農村生活的單調與枯燥。據筆者對本村的田野調查,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村民都會在村廟周圍搭建紅布棚,稱之為“火神棚”。村里財神廟居多,火神廟比較少見,即使有火神廟,搭建火神棚也是必不可少的。棚里墻壁上掛上火神畫像,畫像前面放置一張桌子,上面焚香點蠟擺放貢品,家家戶戶的村民都要拿著貢品前來大棚內燒香拜神,進香過后同時還要在大棚外面設置的一個專門場地上燒花紅紙用來敬神,燒紙完畢還有村里專門的老人們(稱善友)一人拿著一個叮當響的扇箍圍著火塘繞幾圈,嘴里還念叨著一些禱詞。火神棚日日夜夜有村里老人守候,持續三天,從正月十四開始請神出來到正月十六結束把火神送到自愿請神的村民家中,供奉一年,第二年再轉交到另一家。其中值得一提的以村廟神明的名義集資唱戲,搭建火神棚前幾天,村里會委派專門的人去村民家里收錢,集資并不是均攤,而是根據各家意愿有多有少,有的人家結了婚或者抱了孫子,好事臨門就會多出錢,200元到500元不等,而最少則不低于30元,這些籌集來的錢用來買正月十五晚上放的煙花以及請戲班子。一年一度的春節公共娛樂項目就是正月十五白天看唱戲,晚上看煙火。這種戲曲演出活動增添了春節的喜慶,宗教性的目的反而不太明顯,更多的是為了娛樂大眾。由此可見,這種民間信仰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轉化為了民風民俗,是村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由民眾一代代傳承下來,在農村社區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也凸顯了民間信仰的文化傳承功能。
綜述:民間信仰在現代社會復興,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文章從功能角度作出了解釋,分析了其生存發展的內生邏輯。進而有利于掌握民間信仰的發展規律,并為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發揮一定的積極作用。
注釋:
[1].高師寧:《當代中國民間信仰對基督教的影響》,《浙江學刊》2005年第2期
[2].梁家貴、武云:《民間信仰與新時期和諧社會的構建》,《東方論壇》2007年第6期
[3].張元坤《和諧宗教》大眾文藝出版社2007年版,151頁
參考文獻:
[1] 烏丙安著.中國民間信仰[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 向松柏著.傳統民間信仰與現代生活[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3] 李向平、文軍、田兆元主編.中國信仰研究(第一輯)[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4] 張祝平著.中國民間信仰的當代變遷與社會適應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