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幸福感的特征的探索,結合咨詢服務業的特征,提出了咨詢服務人員樹立幸福感的重要意義。論述了咨詢服務人員應當具備的幸福觀,通過提高幸福感指數可以提高咨詢服務人員職業道德和心理素質,對于提高服務質量有重要作用。提出了提高咨詢服務人員幸福感的建議。
【關鍵詞】:幸福感;咨詢服務;心理素質;以人為本
引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現代咨詢業蓬勃發展,方興未艾。作為一個從事現代咨詢服務的員工,深深地感受到,在實際的咨詢服務活動中,不僅僅是要體現咨詢業的技術性、創新性組織性,而且還要特別注意體現現代咨詢活動中咨詢服務人員的感染力。其中,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對于提高咨詢服務人員自身的思想修養和心理素質具有重要的作用。
理論與實踐告訴我們,探討幸福的特征,提倡咨詢服務人員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在咨詢服務活動中追求幸福、傳播幸福應當成為咨詢服務人員的重要思想修養的內容。樹立正確的幸福觀有利于在咨詢服務活動中體現以人為本,樹立全心全意為客戶服務的態度;有利于推行“笑迎咨詢客戶提高咨詢效果”的工作方針;有利于創造良好的咨詢服務環境和氛圍。
一、幸福感的客觀性和趨勢性
幸福是人們的一種心理感受,它具有客觀性和趨勢性。
1.幸福具有客觀的存在性。
幸福客觀存在,其表現為人類的一切有意識活動自覺不自覺地都是在為幸福而奮斗。其目的就是為了人自身的幸福,微觀上講是為了個人的幸福,宏觀上講是為了每一個人的幸福,為了全人類世世代代的幸福。因此,每一個咨詢服務人員自覺不自覺第都在追求幸福。但是,應當認識到在追求個人幸福的同時,將幸福傳遞給服務對象,追求大家的幸福。體系服務的“以人為本”的宗旨。
服務業的“以人為本”是以一個客觀的對象為根本。在一個具體的對象中,以人為本有具體內容。但是,必須知道“以人為本”的本質是以“總和的人”為本。官員說“以民為本”,咨詢服務人員說“以生為本”,商家和服務業說“以客為本”,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卻并不是“以人為本”的原意。“以人為本”的真正的宏觀意義還在于“以‘總和的人’為本”。就才是我們真正的倡導方向。
2.幸福具有影響擴大的趨勢性。
人們在追求幸福過程中,都有將幸福擴大的趨勢性。“幸福”不單是一個“有無”的問題,還有“多少”、“強弱”和“長短”的問題。幸福的有無、多少、強弱、長短問題,不僅對于人的一個一個的個體存在,對于人的或小或大的群體也存在。那么,如何實現“人的幸福”?如何實現“全民的、世世代代的幸福最大化”?靠“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人類總是在不斷地追求更大范圍的、更高層次的幸福。
因此。咨詢服務業的同仁們也應當不斷地提高服務質量與時俱進,讓客戶感覺更大的幸福,建立新形勢下的客戶關系。
二、樹立正確幸福觀提高咨詢人員的心理素質
樹立正確的幸福觀有利于提高咨詢服務人員的心理素質。
1.正確的幸福觀要求我們追求身心和諧。
儒家強調要通過正心、誠意、修身來規范人的行為。孔子認為: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有精神生活和道德。所以儒家認為,有道德的人是社會穩定和諧的根基。道家也主張以謙下不爭、清靜無為達到人的身心和諧。有了和諧的人格,就能消除自我的錮蔽,以開闊的心胸與無所偏執的心境去看待一切。個人要幸福,人類要幸福必須尋求和諧發展。達到個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統一。
同時,正確的幸福觀還要求我們必須追求人與自然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思想是廣義幸福的第一表現。如孟子主張,“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他認為,人與自然和諧是生存發展與社會安危的基礎,是“王道之始”。
咨詢服務人員樹立正確幸福觀能夠規范自身的職業素養,為咨詢服務工作奠定人才基礎。
2.正確的幸福觀要求我們必須追求人與人和諧。
孔子提出創造寬厚處世、協和人我的人際環境。并以“仁愛”為原則,實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公認為是處理人際關系的“道德黃金律”。儒家重“禮”,主張通過“人和”來實現社會和諧。道家也反對人與人的沖突,老子主張要通過無爭、去奢、知足,達到人與人的和諧。
咨詢服務人員追求人與人的和諧有利于提高咨詢服務過程中的人際交往能力。
3.正確的幸福觀要求我們必須追求世界和諧。
儒家的理想就是“天下大同”,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對“以力服人”的霸道。“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即以文德感化外邦,誠所謂“仁者無敵”。“大同社會”代表了中國古代理想和諧社會的最高境界。與柏拉圖的“理想國”同期,比歐洲最早的空想社會主義“烏托邦”早了2000年。東漢鄭玄解釋說:“同,猶如也,平也。”所以“大同”也就是“大和”與“太平”,也就是和諧社會與太平盛世。經數千年來各種思想的融合,中國傳統文化提出的和諧共生理想,已成為以“和”為核心,兼顧多元、包容開放的哲學倫理體系。英國著名歷史家湯因比曾說:“人類已經掌握了可以毀滅自己的高度技術文明手段,同時又處于極端對立的政治意識形態的營壘,最需要的精神就是中國文明的精髓——和諧。”
咨詢服務人員追求世界和諧有利于促進咨詢人員的服務質量和水平的不斷提高。
三、咨詢服務人員應當積極追求職業幸福
社會的和諧是每一個的的和諧,是各行各業的和諧。作為咨詢服務行業在構筑和諧社會過程中更應該身先士卒,優質服務、傳播幸福。
1.咨詢服務人員應當是追求幸福的先導者和傳播者
服務人員,特別是咨詢服務人員是知識的象征,是行業的精英,是傳承文化的使者。在他們身上應當率先感受到幸福。如果我們的咨詢服務人員沒有“幸福感”,那么,作為服務對象是不可能得到多少“幸福感”的,而沒有“幸福感”的服務,是失敗的服務,服務對象得到的服務質量也不可能達到完整的程度。因此,咨詢服務人員應當在追求幸福的同時傳遞給服務對象獲得服務過程的幸福。咨詢服務人員應該成為追求幸福的先導者和傳播者。
2.學會做一個幸福的咨詢服務人員。
學會做一個幸福的咨詢服務人員是提高咨詢服務質量的具體體現。是熱愛本職工作的具體體現。咨詢服務人員的幸福在咨詢服務活動中;咨詢服務人員的幸福在解決客戶的技術難題的過程中;咨詢服務人員的幸福在有效地完成了咨詢任務中。
在從事咨詢服務活動的過程中,學會做一個幸福的咨詢服務人員。堅定地前行,走得愜意,走得順暢!在這咨詢服務活動中,有幸福與你同行!
幸福是一種追求,也是一種感受。不同的人對于幸福有不同的理解和感覺。咨詢服務人員的幸福是在解決客戶的問題的過程中收獲自己的幸福。
3.學會在咨詢服務過程中感覺幸福。
幸福是什么?幸福只是一種感覺。它與個人的權力、地位關聯不大,與一個人的財富多寡也不成正比。咨詢服務人員的幸福在哪里呢?咨詢服務人員幸福從職業上看就在咨詢服務活動過程中。
和諧的咨詢服務客戶關系是咨詢服務人員幸福感的基本源泉,是咨詢服務人員工作的主要陣地。咨詢服務人員都有這樣的感覺:當一與咨詢服務的客戶對象相處得和諧時,這咨詢服務項目就完成得非常成功,心情會格外舒暢。況且每個咨詢服務人員的擅長的專業和環節是不一樣的,是各具特色的,因此,必須學會在自己的工作領域和環節中去感受幸福。
提高技術水平是咨詢服務人員幸福感的催化劑。咨詢服務人員應當突出各個專業的特色,專業技術水平公認是幸福的。因此,提高專業技術水平有利于提高幸福感。當看見自己的成果累累時,咨詢服務人員的幸福感是十分明顯的。并且這種幸福感還具有明顯的傳遞性。會催生更多的幸福之花盛開。
咨詢服務人員的職業道德是咨詢服務人員幸福感的基本保障。一個沒有職業道德的咨詢服務人員是不能夠真正完成咨詢服務活動的。他也不可能在咨詢服務中感受到幸福。只有真正具有職業道德的咨詢服務人員,才能認真對待每一項目、每一個客戶、每一個環節;才能有效地、科學地完成咨詢服務的任務。
四、培育咨詢服務人員幸福感的建議
培育咨詢服務人員的幸福感對于提高咨詢服務人員的素質具有重要的作用。建議:
1.從思想高度上看:提高咨詢服務人員的幸福感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具體體現。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是以人為本是以人的幸福為本的具體體現。提高咨詢服務人員的幸福感是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具體體現。是在咨詢服務業踐行科學發展觀的表現,是通過提高咨詢服務人員幸福感程度提高服務質量的表現。應當將提高咨詢服務人員的幸福感這個核心,貫穿于咨詢服務的各項工作中。
2.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提高咨詢服務人員幸福感
提高咨詢服務人員的幸福感,既要從技術水平的提高上為每個咨詢服務人員的發展提供條件和環境,又要從生活上關心他們的實際情況。咨詢服務行業容易忽視從生活上關心咨詢服務人員們幸福問題。容易出現只要咨詢服務人員完成咨詢服務任務,其他就沒有必要關心了的觀點。應當發揮政工干部和工會的作用,開展關心咨詢服務人員幸福感的活動。
3.高度重視咨詢服務人員幸福感的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的培養
應當完善咨詢服務過程的管理機制,提倡實事求是以實效為標準而不是以名稱和管理方便為標準;行政部門必須牢固樹立一切為咨詢服務、一切為客戶、一切為咨詢服務人員的服務觀念;把咨詢服務人員反映的問題作為大事來落實和處理;建立和完善領導會見制度,進行縱橫之間的有效溝通。建立和完善咨詢服務人員心理健康培養中心,積極培養幸福感的主觀條件。
4.建立咨詢服務人員互助小組
咨詢服務機構的咨詢服務人員的成功是技術水平和服務水平的成功;因此,建立咨詢服務機構和咨詢服務專業處室的學術互助小組(或者學科互助小組)互相幫助共同發展,提高咨詢服務水平;將生活中的困難和思想問題通過咨詢服務人員互助小組得以有效解決和反映。
5.定期監測咨詢服務機構的咨詢服務人員的幸福感程度
建議制定一套系統科學的咨詢服務人員幸福感指數調查方案,定期對于咨詢服務機構的咨詢服務人員及其客戶的幸福感進行調查分析,及時發現和反映培育幸福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研究處理。通過這種方式建立起社會各界、管理部門和咨詢服務人員之間的信息溝通和信息對接。
參考文獻:
[1]陳瑛主編:《人生幸福論》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5
[2]馮俊科:《西方幸福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8
[3]江暢:《幸福之路:倫理學啟示錄》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2
[4]鄭雪:《幸福心理學》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4.6
[5]孫英:《幸福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
[6]刑占軍:《測量幸福》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5
[7](以)沙哈爾:《幸福的方法》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7.9
[8]奚愷元:《撬動幸福》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3
[9]傅紅春:《宏觀經濟學:指標的測定于調控》北京 中國經濟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
[10]陳正偉編著:《綜合評價技術及應用》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 2013年12月 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