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應承擔的環境保護、公益活動、不損害公共利益的社會責任。在企業社會責任運動下,企業的社會責任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履行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自身利益有一定沖突,如何完善中小企業管理模式、使企業社會責任切實得到落實,是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必須妥善處理的問題。本文將對企業社會責任運動下的中小企業管理模式展開分析,并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落實提出幾點策略建議。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運動;中小企業;管理模式
前言: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中小企業群體規模在不斷擴大,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必須承擔起基本的社會責任義務,才能保證經濟的發展不會給生態環境、人文環境帶來負面影響。采用適宜的企業管理模式,是落實企業社會責任的前提,本文將首先對適用于中小企業的管理模式進行分析。
一、企業社會責任運動下中小企業的管理模式分析
(一)中小企業家庭、家族管理模式
家庭管理模式和家族管理模式是我國中小企業普遍采用的管理模式,其管理層由家庭成員或家族成員組成,包括董事長、總經理、部門經理等。家庭管理模式和家族管理模式的優點是向心力強、凝聚力強,決策意見相對統一,不會產生太多利益糾紛。而且企業的經營成本主要由家庭成員或家族成員出資,為了自身利益,工作責任心較強,易于管理,是中小企業發展初期最常見的管理模式。但是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家庭管理模式和家族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就會暴露出來,在企業內家族成員和非家族成員的待遇通常存在明顯差異,難以留住人才。而且企業經營目標以家庭利益和家族利益為核心,容易忽視企業應盡到的社會責任[1]。
(二)中小企業制度管理模式
制度管理模式是嚴格按照企業規章制度進行企業管理的管理模式,采用這種管理模式可以使中小企業的經營管理規范化,讓生產經營活動有章可循,使企業管理公平公正。但是制度管理模式缺乏靈活性,在市場形勢不斷變化的當下,缺乏足夠的應變能力,容易導致生產經營效率低下等問題,而且過于嚴苛的管理制度會引起員工的抗拒心理[2]。
(三)中小企業合伙管理模式
中小企業在發展初期常常采用合伙經營的方式,這種經營方式有利于資金籌集,可以充分發揮合伙人的才能,有利于企業發展。合伙管理是合伙經營模式下的管理模式,通常由最大投資人作董事長,由其他合伙人依據能力擔任其他管理職位。合伙管理模式注重利益的公平分配,容易出現利益糾紛,管理層的利益爭奪會對底層員工產生較大影響,導致企業內部缺乏凝聚力,決策容易產生分歧。
(四)中小企業人情管理模式
人情管理模式是用人情關系維系企業組成結構、通過情感的培養建立企業凝聚力,也是中小企業中常見的企業管理模式。人情管理模式下,通常采用激勵式管理,利用相對豐厚的物質獎勵和較為寬松的管理制度來加強企業成員對企業的情感,有利于激發員工的內動力,發揮自我管理作用。但也容易產生人情至上、托關系辦事的現象,使公司管理有失公正[3]。
(五)中小企業知識管理模式
在知識經濟時代下,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開始重視知識管理模式,聘請具有專業管理能力的知識型人才,擔任企業管理工作。這種管理模式注重對員工知識技能的培養和自身素質的提高,有利于實現科學化管理,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也有利于提高企業社會責任意識,深化企業責任落實程度[4]。
二、加強中小企業管理模式效果的策略建議
(一)轉變管理觀念,樹立良好企業形象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企業利益逐漸成為企業發展的唯一目標。在這種錯誤的價值觀念引導下,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偷工減料、制造假冒偽劣產品、違法開采資源、廢棄物超標排放等現象在所多有。部分企業還存在壓榨員工利益、惡意克扣工資等現象。這種管理理念從表面上看能降低生產經營成本,從而提高利潤,但是會使企業的社會形象大幅度降低,容易流失人才、錯失商機。中小企業應轉變管理理念,肩負起社會責任,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
(二)強化責任意識,實現可持續發展
企業的良好發展離不開人才儲備和社會各界的支持,良好的企業社會形象可以幫助企業招納更多的知識型人才、吸引投資合作,促進企業更好的發展。中小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應樹立長久發展理念,強化社會責任意識,在企業發展的不同時期,綜合采用適宜的管理方法,加強管理力度,使企業社會責任能夠有效落實,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結束語:我國中小型企業是企業的中堅力量,占據企業總數的80%以上。因此,中小型企業的發展對我國經濟發展有重要影響。中小型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應樹立正確的發展理念,強化社會責任意識,承擔起對生態環境、消費者、社會應盡的責任義務,這也是實現企業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參考文獻:
[1]劉文綱.供應鏈、產業集群與中小企業社會責任管理模式[J]. 經濟研究參考,2015,69:17-23.
[2]楊春方.我國企業社會責任驅動機制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
[3]葛平平.中小企業社會責任承擔問題研究[D].燕山大學,2011.
[4]鄭文智.民營企業雇主社會責任管理實證研究[D].華僑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