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高齡化的日益嚴峻,如何讓老年人老有所養、養有所醫成為我國當前重要的社會問題和重大的民生問題。本文立足我國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探索發展現狀,通過重點評析當前我國醫養結合三種主要模式的發展困境問題,對協同理念下我國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發展的路徑研究做了探討。
【關鍵詞】:協同理念;醫養結合;路徑研究
當前,中國人口老齡化、高齡化的形勢日趨嚴峻,據《2015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5年底,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2200萬人,占總人口的16.1%。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大力推進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既是我國當前重要的社會問題,也是重大的民生問題。2016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開展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推進多種形式的醫養結合”。如何讓老年人“老有所養、養有所醫”,不斷探索構建出我國養老和醫療相結合的新型養老模式,是實現真正意義上“健康中國”的一大重要舉措。
一、我國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發展現狀
所謂醫養結合,是傳統養老服務的充實與延伸,強調醫療資源對養老服務的介入與融合,是旨在通過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兩種資源的相互融合與促進,以滿足老年人在養老服務過程中對醫療衛生的需求,進而實現養老服務水平的提升和養老模式機制的創新。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在實踐中主要有三種模式,下面筆者將對我國當前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探索現狀進行重點探討:
(一)養老機構內開設醫療機構
在養老機構內開設醫療機構,是旨在為居住的老人提供所需的醫療衛生服務,進而提升
養老機構的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其服務對象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長年臥床、生活無法自理者或是長年患慢性重病者;另一類是經濟條件好,渴望享受優質養老服務資源的老人。對于前者,養老機構主要提供專業化的醫療照護和生活照料。[1] 而基于后者,養老機構為老年人提供集醫、護、養一體的養老照料服務。例如:山東省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設施最完備的青島市福山老年公寓內設青島福山康復醫院,因其環境優美、起居便捷,收費標準也相對高昂,機構入住率相對較低。[2]
(二)醫療機構內開設養老機構
在醫療機構內開設養老機構,主要是通過整合部分醫院的閑置醫療資源,將其作為老年人康復治療和老年慢性病防治的服務主體醫院。例如:青島市在二、三級醫院設立老年養護病房,或是將二級醫院改為老年人康復治療和慢性病防治為主的醫院,讓老年人在“醫和養”的結合體內享受優質醫療資源的“一站式”服務。[3]
(三)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合作
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的雙向轉診模式,主要是通過養老和醫療資源的整合與共享,實現老年人在患病時可以在養老和醫療機構之間更加便捷快速的雙向轉診。此模式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的合作,例如:鄭州市第九人民醫院與河南省36家養老機構聯合成立了“河南省老年醫養協作聯盟”,有效的提高了醫院床位的周轉率和養老床位的利用率。[4]另一種是醫療機構和養老社區的合作,例如:北京雙緊恭和苑老年持續照料生活社區與北京急救中心的合作,社區老人可通過綠色通道在急救中心進行及時的治療。[5]
二、我國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養老機構內開設醫療機構發展的困境問題
在養老機構內開設醫療機構,可能會造成老年人對養老機構的服務需求差距過大,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劇養老機構的惡性分化。在養老機構內設立醫療機構必須要達到衛生部門《醫療機構基本標準》規定的相應的級別、床位數和科室設置等要求,然而有條件開設醫療機構的養老機構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公立醫院,另一類是高端的私立養老院。前者因為相對優質的資源、適中的價格,以及在政策主導下相關費用會納入醫保報銷,因此本身需求大于供給的情形則更演變為“一床難求”;對于后者高端優質的私營養老院而言,因只有經濟基礎較好的老年人才可負擔,故部分養老機構自建立以來便形成了供應大于需求的局面。
(二)醫療機構內開設養老機構發展的困境問題
在醫療機構內開設養老機構,雖然在政策引導上主要是通過充分利用一、二級醫院的閑置醫療資源,將其轉變為老年人康復治療和老年慢性病防治的服務醫院。但是在實際的探索實踐中,一些有條件內設養老機構的醫療機構的主體卻以三級醫院為主,一、二級醫院由于醫療設施和醫治水平相對低下,導致病患在進行養老就醫時的不優先選擇效應,而三級醫院本就人滿為患,一些慢性病老年患者出現的長年“壓床”現象更是對優質醫療資源的擠占。
(三)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合作發展的困境問題
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的雙向轉診合作,會受到眾多的限制因素,諸如:地理位置、制度協調、機制運作管理等。因此在現實的實踐過程中,效果很受局限。雖然老年人在就醫過程中合作的醫療機構會利用綠色通道讓老年人進行優先及時的治療,但在具體實踐中,一些三級甲等醫院的老年患者本身就需大于求,所以優先治療的綠色通道也會依據一定的現實情況進行妥善安排。
三、協同理念下我國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發展的路徑研究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國家治理”的概念,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治理”強調“協同治理”,是以人民利益為治理的切入點,包括規范行政行為、市場行為和社會行為,協同強調雙方或幾方在同時具有相同的地位、不可替代的作用力和同心合力的關系,強調系統內部各子系統或部門之間的合作而產生新的結構和能力。[6]因此,基于協同理念下的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筆者將從模式運作的制度支撐、政策支持、資源整合等方面的協同要素進行闡述解析。
(一)強化政府職責,協同推進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發展
醫養結合是養老服務一項重要的制度創新,推動醫療和養老跨界的合作與融合需要政府
在此過程中強化職責,積極引導。一是要完善服務和監管機制,政府在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探索與創新發展的道路上要給予相應的公共服務,可以在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提供優惠政策,促進行業的良性運行發展。二是要加強多部門的協同推進,我國的養老機構主要由民政部門管理,醫療部門是由衛生計生部門管理,而醫保報銷又有人社部門管理,因此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試點推廣與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要求政府對多部門進行協同,需要明確各方的責任,打破各自為政的局面,對醫養結合的承擔機構給予政策上的支持。
(二)完善制度安排,健全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法律政策
立法先行是保障老年照護的基礎,中央和地方政府要根據我國當前老年養老醫療的現實迫切要求,有計劃、有重點地協同多部門配套出臺相關的政策法律。雖然《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年)》和《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指導意見》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出要積極推進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的合作,將健康服務理念融入養老服務中,但是對于今后我國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發展的明確方向與相關政策規定仍缺乏相對明確的規定要求。
(三)堅持政府主導,鼓勵引導社會力量的多方參與機制
在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探索推行中,政府有關部門要在資金籌集、政策制定、行業監管等運行機制方面充分發揮出政府的主導作用,同時要鼓勵引導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對于機構設立、服務提供等方面可以采取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的方式進行市場資源的優化配置,以此獲得機構運營和管理效率的高效協同。同時,要加大對我國醫療、護理、康復機構從業人員的培養,充分發揮好非政府組織的重要作用,使其參與到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之中。
參考文獻:
[1]佘瑞芳.我國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現狀、問題及其對策研究[D].南昌大學2014(6).
[2]趙曉芳.健康老齡化背景下“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研究[J].蘭州學刊2014(9).
[3]王贇,曹勇,唐立岷,潘聰聰.青島市“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探索[J].衛生軟科學,2015(3).
[4]黃佳豪.關于“醫養融合”養老模式的幾點思考[J].國際社會科學雜志(中文版 ),2014(1).
[5]劉華.關于上海推進“醫養融合”的思考與建議[J].科學發展,2014(5).
[6]王君華.基于系統協同管理的概念模型[J].經濟師,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