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人大代表選舉制度既是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組織基礎,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和政治改革的深入進行,以及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意識逐漸提高都對這一制度提出了挑戰,同時該制度本身存在的問題也越來越為專家學者所持續討論。
【關鍵詞】:人大代表;選舉;制度
一、我國人大代表選舉制度概述
我國的人大代表選舉制度是指選舉產生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基本原則和具體方法,是各種有關人大代表選舉的法律法規、各項程序的總稱,在單獨使用時并不專門指某項具體制度。人大代表選舉制度具體包括:選舉機構的設立、代表名額的分配、選區的劃分、選民的登記、代表候選人的提出、選舉程序、對代表的監督和罷免、對破壞選舉的制裁等內容。選舉作為產生和組成國家政權機關的一種程序,內容包含眾多,在實施過程中要經歷一系列環節形成許多具體制度、程序和方法。人大代表選舉制度的有序運作和選舉當中的各個環節必須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不能朝令夕改,因此它也是一種具有穩定性、規范性的法律制度。因為我國國家政權機關一般是通過人民選舉的方式產生和組成,所以人大代表選舉制度也是一種政治制度,而且已成為國家政治制度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二、我國人大代表選舉制度存在的若干問題
(一)“一票一值”的尷尬
這里以我國農民在實際政治權利的占有和利益表達機制方面與城市居民的巨大差別為例說明這個尷尬局面。比如,十屆全國人大湖南省代表團代表人數118,湖北省代表團代表人數123,但湖南省的人口卻比湖北省多400多萬,其主要原因是湖北省城市人口比湖南省城市人口多。在歷屆全國人大代表名額中,農民所占的份額與其有80%多數人口的事實極不相稱。這些都無不顯示出我國公民的選舉權存在著實際不平等的事實。這個尷尬局面只是人大代表結構不夠合理的一個方面。除此之外,黨政機關官員代表比例高且不斷增高;女性代表和非黨員代表比例偏低等也反映出了人大代表結構的不甚合理。
(二)選舉的民主程序還不完善
目前,一些地方在代表候選人的提名、協商、介紹等環節還存在不足,比如過于偏重政黨團體的“組織提名”,輕視選民或代表聯名的“非組織提名”,這種現象在間接選舉中更為突出。在候選人的介紹方面,缺乏競選機制,對候選人介紹少。選舉作為民主政治最基本的實踐形式,不可不存在競爭,但由于我國的人大代表選舉制度缺乏競爭機制,因此有人將之稱為“確認型選舉”,即由組織推薦候選人,然后通過行政力量動員選民參加,最后經由選民投票確認產生代表。候選人之間缺乏競爭,不能及時了解選民的實際需求,爭取選民的支持;而選民在實際的選舉過程中,也無法真正地了解候選人的政治態度、主張、履職能力等。
上述問題導致了選舉過程中缺乏必要的競爭機制,選民的自主選擇權和知情權受到一定制約,人大代表的素質和履職能力也較難保證,往往不能真正代表選民的利益。
(三)我國選區的劃分存在問題
我國的選區劃分制度隨著選舉制度的不斷發展而趨于成熟,選區劃分也經歷了從城鄉不同比例到現在的同比例的過程,這說明從法律制度上為實現真正平等的人大代表選舉提供了保障。盡管如此,我國目前的選區劃分仍有不完善之處,在具體的選區劃分操作中還存在不按選舉法辦事,歪曲理解選舉法,對選民選舉權利平等不夠重視等現象,基層人大選區劃分仍存在問題,在選區劃分具體操作中違背選舉法平等原則的現象時有發生,選民選舉權利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和實現。有的地區為了實現組織指定的人當選的意圖,任意劃分選區,或者在選舉前就預定了代表的結構比例,按照該比例去“選舉”,只顧代表的廣泛性而犧牲了選舉權的平等性。另外,在實踐中,特別是城市中單位較多的情況下,按照單位劃分選區的現象很多,這樣劃分選區便于組織選舉工作,降低選舉成本,便于選民對候選人的了解,但仍有不合理之處。特別是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單位與員工之間的角色關系發生了巨大變化,員工作為獨立個體與單位的依附關系淡化,因此其弊端也愈加明顯。
三、完善人大代表選舉制度的路徑
(一)完善人大代表的組成結構
首先應該想辦法遏制住工農代表比例的下降趨勢,不斷提高其人大代表的比重,優化女性代表和非黨員代表的比例。要想徹底解決“一票一值”的尷尬局面,就要切實地提高農民的地位,提高農民代表的話語權,提高農民代表占人大代表的比重,讓占中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民真正地當家作主。另外,應該著眼提升“一線代表”比例,優化代表結構。基層群眾最能了解基層的真實情況,多選一些來自基層、勤奮實干、有社會責任感的農民、工人和其他普通勞動者成為代表,不僅不背離政治方向,反而是鞏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現實選擇。因此,應該不斷提高“一線代表”的比例,使人大代表更能代表人民意愿,更能為人民代言、履職。
(二)完善選舉的程序
針對上文提到的“確認型選舉”情況,首先應該增強正式候選人遴選程序的公開性透明度。協商醞釀方式是我國選舉過程中確認正式候選人的主要做法,但該方式操作時欠缺公開性與透明度。第一,應該明確醞釀協商方式的操作細節,就如何醞釀協商做具體規定和標準設計,如協商醞釀前公布候選人信息、協商醞釀時增加候選人參選演講、選派選民代表參與協商討論等。第二,應當充分保證候選人的知情權,對獲得或未獲得正式候選人資格應當給予正當理由。第三,為增強公開性與透明度,可考慮在協商醞釀時進行全程監督、電視轉播等。第四,必要時可考慮放棄協商醞釀方式,改而主要采用預選方式產生正式候選人。
其次,應當通過規范選民登記和投票計票環節來解決。按屬地原則和自愿原則改革選民登記辦法,改變選民被動登記的局面,讓選民主動登記不可簡單倚重行政動員式的“高投票率”。在依據利益同構原則劃分選區的基礎上,考慮在選區內設立選民登記站,在登記日期內可通過報紙、電視、海報等進行選民登記的宣傳,同時還可派登記員上門散發傳單和通知等,以此告知選民登記事宜,強化選民登記意識。
另外,在選民投票過程中,應當規范投票過程,特別應當設立秘密劃票間,讓選民按自我意愿寫票和投票,同時應規范委托投票程序和流動票箱的設置標準。為增強計票環節的透明度,在計票環節上,應當保證計票的公開公正,做到即時計票、即時公布選票和宣布選舉結果,可考慮采取電視直播的方式讓整個計票環節置于公眾的監督之下。
(三)我國選區劃分制度完善的建議
強化選區劃分的平等性,保障選舉權平等。首先應該嚴格按代表數與人口數比例,平等劃分選區和分配代表數量。其次應放寬代表結構比例要求,因為在刻意追求一種“完美的代表構成比例”時,考慮的因素越多,越可能造成代表名額分配的不平衡。另外,應該按居住地劃分選區,逐步廢除按單位劃分選區的做法。這樣,既利于選出能表達自己利益的代表,又利于選民與代表的聯系與監督。最后,應該逐步實行小選區制。這樣既能增加選舉的競爭性,又能有效避免下派選舉、指派等做法,使人大代表選舉真正掌握在選民手中,還有利于選民對代表的監督及代表與選民的聯系。
參考文獻:
[1]范雙.我國人大代表選舉制度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2.
[2]王曉慧.我國人大代表選舉制度若干問題研究[D].內蒙古大學.2009.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