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個人自由應該以各種方式加以限制,已經成為共識。每一個人的自由都應該受到約束,以達到所有人都能夠享有同等程度的外部自由的效果。每一個人的自由都必須在法律框架內行使。密爾的自由原則中具體提到了兩個相關的概念:涉己行為與涉他行為。本文從介紹密爾的自由原則入手,討論涉己行為與涉他行為,得出自己的一些評價與思考。
【關鍵詞】:自由;涉己行為;涉他行為;限度
引言
密爾在1859 年出版的《論自由》中,提出了社會所能合法施用于個人權利限度的傷害原則即自由原則。包括個人行為的兩條基本原則:涉己行為和涉他行為,以此劃定了個人和社會之間的權力界限,強調了個人行為的獨立性。涉己行為與涉他行為的區分是密爾自由原則的基石,他也以此作為社會是否可以干涉個人行為的依據。[1]
一、密爾的自由原則具體闡釋
密爾是自由主義學說和功利主義學說的集大成者。他的自由原則致力于劃清個人權利與社會的權力之間的界限,《論自由》提出了兩個劃分原則: 第一,個人的行動只要不涉及自身以外什么人的利害,個人就不必向社會負責交代。第二,關于對他人利益有害的行動,個人則應當負責,并且還應當承受或是社會的或是法律的懲罰。社會干涉個人自由的判斷標準是社會好惡不能成為干涉他人的理由和個人的行為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影響到他人。[2]
密爾的自由觀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個人思想和言論的自由;第二,每個人都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理念生活和行動的自由;第三,個人之間相互聯合的自由。而社會所能對于個人施加權力的限度,即是密爾提出的“傷害原則”(或稱“不干涉原則”),即“任何人的行為,只有涉及他人的那部分才須對社會負責。在僅涉及本人的那部分,他的獨立性在權利上則是絕對的。對于本人自己,對于他的身和心,個人乃是最高主權者”。[3]
自由原則以功利原則為基礎,來保護自由的最大化。從功利原則角度來看,密爾宣揚保護個人自由是因為在他眼中,自由不單單是實現個人幸福的一個途徑,更是實現個人幸福與社會功利最大化的必需品。但是事實是個人自由在當時的社會中受到了很大的侵犯以至于人人民甚至意識不到自己應該有自由。沒有了個人自由,人們就不會有“過分的”欲望,社會發展就缺少了前進的動力,社會就無法向前發展。沒有了自由,整個社會的個人都不會有新的渴求,對于社會繁榮的,對于自身發展健全的,將會導致社會都封閉在愚昧之中,繁榮也就無從談起。個人只有獲得屬于他的個人自由,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也才能夠促進社會功利的最大化。
二、涉己行為與涉他行為之具體分析
密爾認為,只要行為是涉己的,行為就不該受到干涉,但是事實上人們有可能會被由自己歸入涉己類的行為所冒犯,被某種東西冒犯不等于被他傷害。密爾所認為的傷害是指受到攻擊或威脅、財產遭到破壞或者經濟地位惡化,類似于權利上面的侵害,這是一種可以在客觀上加以確定的東西。但是事實上來看,可能并非完全如此。
從生活中來看,其他民族人在回族人面前吃豬肉食物,回族人感覺自己受到了冒犯,但是這個吃豬肉的人可能會認為這是我的個人自由;一個人很喜歡在宿舍唱歌,他認為唱歌是他自己的自由,有的室友認為無所謂,但是有的室友可能會感覺自己受到了影響。這兩種情況出現到底是涉己行為還是涉他行為事實上是取決于別人的主觀感覺和價值判斷。
到這里,疑問產生了: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萬物都處在普遍聯系之中。僅是“涉己”的行為真的存在么?事實上任何人都不能夠完全獨立的存在在世界上,[4]一個人的行為是肯定會影響到其他人的。涉己行為與涉他行為并不能如此簡單徹底區分。但密爾后來又談到:“我充分地承認,一個人所做的對于自己的禍害會通過其親近的人們的交感作用或利害關系而嚴重地影響到他們,也會在較小的程度上一般地影響到社會。” 由此看來,密爾明確地說明了涉己行為是有可能影響到他人和社會的,但是這并不屬于涉他行為的范疇。至此可以看出,這種區分的界限其實是非常模糊的,主觀因素的影響和價值觀的不同會使不同的人面對不同的事情產生不同的反應,并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
三、關于密爾自由原則的評價及啟發
密爾的自由原則是英國特定社會政治經濟條件下的產物,影響深遠。李強說:“穆勒在自由主義發展史上的重要性在于,他第一次賦予自由主義完整而全面的理論形式,從心理學、認識論、歷史觀、倫理觀等角度為當時已經達到黃金時期的自由主義提供了哲學基礎,并以充沛的激情與清晰的邏輯對個人自由的理想作出強有力的辯護。”這樣的評價是非常高的。但是自密爾的自由原則提出后,就不斷地受到保守主義者、自由主義者等等的質疑。問題主要是三個方面。
首先是功利主義原則與個人自由原則之間存在沖突。在第一部分已經提到過,自由原則以功利主義為基礎,認為個人自由能夠促進個人追求自身的進步發展與社會的進步發展。 但功利主義本質上是利他的,個人自由原則本質上卻是利己的,所以事實上,一功利主義為基礎解釋要發展個人自由實質上是不完全成立的。
其次是涉己行為與涉他行為的界限劃分不明晰。主要是從辯證法聯系論來看,世間萬物都處在聯系之中,每個人的行為是一定會影響到其他人的,所以是涉己行為還是涉他行為事實上很難做區分。但是涉己行為與涉他行為的劃分為后世的人研究社會對于個人的自由加干涉的限度提供了一個思路與借鑒。
最后是密爾的“涉己”是寬松的“涉己”,現代的“涉己”是嚴格意義上的“涉己”。在密爾的時代,沒有社會保障,沒有衛生、教育體系等等。現代福利國家承擔更多公共職責,自由的限度在這種新的情況下是不是應該發生變化。國家要求喝酒不能開車,開車不能喝酒,算不算的上是國家對于個人自由的干涉?國家提高煙酒行業的稅收導致公民對于煙酒的需求減少算不算的上是國家對于個人自由的干涉?事實上,前者是為了為了道路交通安全與人的人身安全,后者是為了公民的健康。在現代社會中,密爾所倡導的自由原則已經是不適用了,人確實可以有一個完全自由、隨心所欲的私人活動領域,但是對于現在來說,這種自由領域內,公民所擁有的自由也必須是法律框架內的。如大衛·米勒所說以個人自由的名義限制國家去做某些事情,即政府不能侵犯人權的觀點。我認為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政府是保障人權的。在很多情況下沒有政府的積極行為人們就無法享有自由,因為前者提供了使選項開放所需的資源和人們做出自由而明智的選擇所需的條件。以人權限制政府的想法事實上在現在這種社會規模下是不能夠實現的。如美國國父們想要確保能夠隨時召集民兵以保衛國家,所以美國憲法賦予了公民持有槍支的權利,使得現在政府無法有效控制槍擊事件的發生等等,在戰爭年代不可缺少的權利在不同的時代下已經發生了變化。[5]
結語
自由是人人不可或缺的,但是自由無論在哪個年代來看,都應該是有限度的。密爾的自由原則雖然存在一些問題,但是為后世提供了一些價值準則,而且對于自由主義的發展來說,功不可沒。
參考文獻:
[1][3][5]張舒.淺析約翰·密爾自由觀及其傷害原則的爭議[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3(08).
[2]張磊.功利,抑或自由[J].青島農業大學學報,2013(05).
[4]任丙強.自由的領域及其界定[J].浙江學刊,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