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個大背景下,共同富裕原則作為指導理論,精準扶貧成為新時期我國政府關于治理和解決貧困問題的指導性思想。精準扶貧是對以往粗放式扶貧方式的發展和創新,它的提出是鑒于對我國扶貧經驗的深刻總結,也是對國外扶貧模式借鑒的結果。加快貧困地區及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改善民生問題實現城鄉一體化是精準扶貧的內在要求。此外,精準扶貧政策的貫徹落實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沖刺階段的必要準備,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著問題和現實困境,需要給予高度重視。探究如何處理好精準扶貧政策落實過程中的各方矛盾,對確保2020年全面脫貧大目標的實現有著重要的實際意義。
【關鍵詞】:精準扶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落實;路徑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在扶貧事業上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但是隨著形勢的變化,要在2020年到來之際完成脫貧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仍舊是個艱巨且繁重的任務。為了在沖刺階段打好脫貧的攻堅戰我國依據形勢的變化,改革之前的扶貧模式,制定了精準扶貧的政策以便能夠更為準確的對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給予切實的幫助。精準扶貧與之前的扶貧方式相比有何創新之處,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存在著什么問題值得關注并需要采取何種應對措施。筆者在文章中通過論述精準扶貧的科學內涵,分析精準扶貧政策在實施過程面臨的挑戰及對策,探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堅持落實精準扶貧政策的必要性,為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早日實現貢獻微薄的力量。
一、我國扶貧工作的發展及精準扶貧的主要內容
(一)我國扶貧工作的開展
消除貧困一直以來都是我國在推動國家進步和社會發展過程中關注和研究的重點問題,幫助廣大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是人口大國同時也要看到我國存在著較多的貧困人口,相關數據顯示在改革開放之初我國有貧困人口7億7039萬,解決這么多人的貧困問題這的確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任務。針對貧困問題具體的實際情況,我國在1978年改革開放之后逐步明確了扶貧工作的階段性目標?!爸袊毨е卫碚哐葑冎饕洑v了5 個階段:(1)以農村制度改革減少貧困的發展階段(1978—1985 年);(2)以貧困區域為主要對象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大規模開發式扶貧推進階段(1986—1993 年);(3)以解決貧困人口溫飽問題為目標的‘八七扶貧’攻堅階段(1994—2000 年);(4)以改善貧困地區基本生產生活條件、鞏固溫飽成果為主要目標的扶貧開發階段(2001—2010 年);(5)2011年以來新的扶貧開發綱要頒布實施和2013年‘精準扶貧’政策的提出,使我國扶貧政策進入以確保全面小康為主要目標的精準扶貧新階段?!盵1]這些階段性扶貧工作的開展是依據著形勢變化做出相應的調整,從解決溫飽問題出發,到改善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鞏固每一階段取得的成果,再到十八大之后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政策的出臺,改革扶貧制度,加快提高各地區發展能力縮小差距,走的每一步依照的都是實際客觀規律,逐步推開,層層遞進,形成系統的扶貧工作系統,最終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扶貧模式。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我國扶貧工作取得了矚目的成就。據統計,從1978年到2014年,我國累計脫貧人口達7億人。在解決人民的基本溫飽后開始向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進,努力實現全面脫貧的大目標。2014年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為7017萬人,其中河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6個省份的貧困人口都超過500萬人。到2020年,這7000多萬貧困人口都要實現全部脫貧。可以說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交出滿意的答卷,當下的形勢依舊嚴峻,扶貧開發工作也已進入啃硬骨頭的沖刺時期。
(二)精準扶貧的主要內容
精準扶貧的提出是源于我國現階段客觀實際的需要,它為今后扶貧工作指明了方向?!傲暯娇倳浽?013年11月于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扶貧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準扶貧,切忌喊口號,也不要定好高騖遠的目標?!盵2]提出精準扶貧政策既有理論根源的支持也有現實狀況的考慮,其理論淵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則,現實狀況則是我國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現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是黨的奮斗目標和根本原則。而貧困是阻礙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和社會進步的絆腳石,要消除這些障礙,實現奮斗目標必須做好扶貧工作,縮小城鄉差距實現改革發展,解決貧困問題。精準扶貧是在之前扶貧成果的基礎之上創新模式,實現更加精細的脫貧?!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精準扶貧這樣的方式幫助每一位困難群眾探索出合適的脫貧方式,充分調動人民的主觀能動性讓貧困的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到其中,讓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眾,如此才符合共同富裕的核心要義也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所以,精準扶貧的提出是實現各民族共同富裕的必要準備。同時,精準扶貧是出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際需求。黨的十八大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的實際發展做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決策,也就是說我國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方面要得到新的飛躍。但是要實現這個宏偉目標不能忽略的是貧困問題,全面建成小康是全體中國人的小康,不能將貧困群眾排除在外。就實際而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和繁重的任務仍然是貧困地區,幫助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才能真正摘掉貧困的“帽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要消除貧困,精準扶貧則是脫貧的關鍵,二者有著必然的聯系,由此看來精準扶貧工作符合我國的國情,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來說有著無可比擬的現實意義。
無論是從理論還是實際出發精準扶貧都被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上,所以精準扶貧包含的具體內容更是值得仔細探究和分析的。2015 年 6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考察扶貧工作時指出扶貧工作要做到“四個切實”即切實落實領導責任、切實做到精準扶貧、切實強化社會合力、切實加強基層組織,并將精準扶貧思想概括為“六個精準”即扶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第一書記)精準、脫貧成效精準。由此對精準扶貧工作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和要求。具體來說參照相關學者“精準扶貧就是指在科學有效的程序和標準下,對貧困地區、貧困村落、貧困戶進行因時、因地的精確識別,再依照當地實際情況進行聯動幫扶與分類管理,并依據動態的退出、準入機制做出精準考核的過程。”[3]。依照筆者的觀點精準扶貧的精髓在于改變以往粗放的扶貧方式,切實將扶貧政策和措施落實到貧困地區,其根本要義在于“扶真貧、真扶貧”。在黨的領導下實事求是的精準的開展扶貧工作,帶領貧困地區人民發展當地特色產業,自食其力,在實際中去踐行精準扶貧政策,打造各具特點的脫貧路徑。
二、精準扶貧實施過程中面臨的困境
推行精準扶貧是改善民生問題,實現各民族共同富裕的必要準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的現實需要。精準扶貧一定要精準明確到“扶貧誰”、“誰來扶”以及“如何扶”,然而必須直視的是政策在實施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面臨一些現實問題,造成了政策落實中的難點和困境這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視。第一,精準識別貧困人口。當前精準識別貧困戶是劃定一定的收入水平以此為標準,但在實際識別困難群眾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難以及時、準確獲得貧困戶的實際收入情況很難充分反映貧困的狀況,會存在漏選、誤選的問題。在有些地區評定是否為貧困戶采用群眾投票或是村代表開會表決的方式,這樣的方法有民主和公平的因素但也存在很強的主觀性和操作性,造成不公平的問題,會漏掉部分真正需要幫助的貧困群眾。第二,為完成指標急功近利樹“面子工程”。有的貧困地區為了完成上級安排的指標,突出政績,急功近利的把貧困的“帽子”摘掉的惡劣現象。如對貧困戶的收入弄虛作假出現“假脫貧”,然而扶貧政策并未真正落實到貧困群眾身上。這樣的做法嚴重的會導致扶貧定位錯誤,方向走偏。第三,扶貧考核和動態管理機制不健全。貧困人口的退出與識別貧困人口的標準大致相同,都有相應的指標作為標準來劃定。部分貧困戶獲得相應的扶貧資金后,出現了“短暫”的脫貧現象但是若遇到天災人禍部分已脫貧的人口又會重返貧困,且機率較高,“窮根”依舊沒有拔掉。對于這部分貧困人口該如何再納入幫扶群體中,目前的管理機制還缺少對這種現象的動態跟蹤和考核。第四,政策推行中各部門溝通不暢,繁雜而不系統。雖然我國形成了系統的精準扶貧的框架系統,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仍存在著各部門溝通不暢、瑣碎不系統辦事比較低效的窘狀。國務院扶貧辦負責我國的專項扶貧工作,有統籌的目標。但實際操作中各部門相互協調的綜合措施還不完善。此外,各地區各部門各自形成獨立的具體方案,缺少溝通,只是按照實際情況來支配扶貧資源。這樣雖然做到了因地制宜,但是,缺少對整體扶貧工作的考慮,不利于片區和整體的精準扶貧工作。出現有些地區扶貧進度較快,而有的地區扶貧進度相對較慢,比較松散,甚至會造成一些扶貧資源的浪費的現象。同時,由于比較零散,協調難渡大,相互配合的程度不高,各部門之間難以凝心聚力,辦事效率低下,權責不明晰,對精準扶貧的進度和成效造成一定的困擾。
三、落實精準扶貧政策的具體路徑
對于在實際中把握好精準扶貧政策,關鍵在于完善好精細化體制,從整體到局部把扶貧政策落實到位,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助力。
第一,科學完善精準扶貧的操作流程。雖然我國早期已開展了關于貧困戶的識別與分類工作,但在現實條件中粗放式的扶貧方式導致誤選、漏選的狀況出現,扶貧精確度不高。新形勢下精準扶貧的操作流程必須提高科學性和有序性。務必要精準識別幫扶對象是首要工作,除了按照國家劃定的標準還要結合當地實際認真考察是否屬于貧困人口,保證扶貧對象的準確性。加之動態的管理考核模式跟蹤扶貧對象,及時對新的變化做出調整,防止扶貧方向偏離軌道。同時還要明確鑒于不同的省、市、縣、鄉和村的實際貧困狀況存在差異,各個地區的每一位貧困戶貧困的原因、程度都不一樣,脫貧方式路徑也迥然不同,并且是否有返貧的可能性都有不同的分析。所以,在遵循統一的指導之下也不能為了指標搞“一刀切”,不能僵化死板,要有靈活性。在不違背指導理念之下鼓勵各扶貧單位靈活的開展個性化扶貧工作。最后,及時對精準扶貧政策實施后的扶貧成效進行評估,精準考核做出客觀評價。對取得的寶貴經驗各部門間要多開展相互交流學習活動,對于不足之處要仔細探究找到新的應對措施。其目的就是為了讓精準扶貧政策在實施過程形成體系,各項工作能嚴格按照程序得到落實,有據可依,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保證各貧困地區在2020年如期脫貧,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靠近。
第二,完善精準扶貧政策過程中的監督機制。制定精準扶貧措施就是要有利于窮人,讓貧困群體真正受益,脫貧致富。然而也要辯證的看到,任何一種新的政策在剛推行之時總會有一些人為謀取私利不擇手段。從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的角度來看,各部門在關心如何做才能讓更多窮人受益的同時,也要注意加大對扶貧的監督力度。監督既要有自上而下的內部監督也要有人民群眾的外部監督,對做出的政策要安排相關部門做好監督工作及時反饋問題,傾聽百姓的聲音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去考慮,對扶貧過程中出現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要嚴肅處理。例如某些官員在處理扶貧事務時吃拿卡要、貪污賄賂、私自挪用惠農補貼等問題依然存在。面對這些惡劣的問題,它對人民群眾切身利益造成了損害,辜負了群眾對黨的信任,有損政府的形象。要杜絕此類事情的發生就必須充分發揮審計、紀檢和監察等部門的作用,嚴肅處理,嚴厲問責,絕不姑息。
綜上所述,精準扶貧政策的提出對我國當前扶貧工作有著重要的理論指導和實踐導向作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在這樣的沖刺階段它是我國扶貧工作成敗的關鍵,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實際中都應當得到各部門的關注和重視,齊心協力,實現全面脫貧。
注釋:
[1]王介勇,陳玉福,嚴茂超:我國精準扶貧政策及其創新路徑研究[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6,(3):290.
[2]曾偉,劉雅萱:習近平的“扶貧觀”:因地制宜“真扶貧,扶真貧”[EB/OL]. http://cpc.people.com.cn/18/n/2012/1109/c350821-19529916.html,2014-10-17.
[3]緱建芳,欒奕,王猛,郎花,劉楓,韓晉:精準扶貧理論的內涵及其策略[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7,(5):10.
參考文獻:
[1]王介勇,陳玉福,嚴茂超.我國精準扶貧政策及其創新路徑研究[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6(3).
[2]曾偉,劉雅萱:習近平的“扶貧觀”:因地制宜“真扶貧,扶真貧”[EB/OL]. 人民網,http://cpc.people.com.cn/18/n/2012/1109/c350821-19529916.html,2014-10-17.
[3]緱建芳,欒奕,王猛,郎花,劉楓,韓晉.精準扶貧理論的內涵及其策略[J]. 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7(5).
[4]杜曉山.精準扶貧脫貧走共同富裕之路[J].農村金融研究,2016(9).
[5]鄭瑞強,王英. 精準扶貧政策初探[J].財政研究,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