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才選拔是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核心因素和重要推動力量,立足實踐,如何挑選出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優秀人才,就顯得尤其重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從國家人才戰略發展的新高度上發表了一系列關于選人用人思想的講話,涉及選人用人的方針和原則,領導干部選拔和任用的制度改革,以及如何建立科學完備的人才任用機制等人才觀。無疑這將對于今后的人才選拔與制度改革產生深刻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鄧小平;選人用人;德才兼備
一、鄧小平選人用人觀的幾點具體內容
(一)德才兼備
鄧小平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提出了干部隊伍的“四化”方針,即“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對于每一個方面其實都有其側重點,八十年代初期,他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就指出:“我們選干部,要注意德才兼備。”也就是要選拔那些擁有堅定社會主義信念,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定黨領導的人才,同時更加強調干部的作風建設,要放下身段,深入群眾,聽群眾心聲,敢于說真話,務實肯干,辦實事,唯賢不唯親。鄧小平的“四化”標準,既體現了德和才的辯證統一關系,又體現了這個時代用人對于德才必須兼備的特點要求,這些都為新時期的人才隊伍培養奠定了深厚的理論基礎,提供了選人用人的良好范式。
(二)人民、社會公論
所謂人民公論,實際上就是黨的政治路線、思想路線和工作路線在干部工作中的有機結合和科學運用,也是改革開放新時期對于知人善任,堅定走群眾路線的深刻體現。當人民看到我們的黨員干部特別是年輕干部,誠心誠意搞改革,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自然會看到希望,對我們的干部充滿信心。也就不難得出對社會主義的擁護理論,贊美改革開放政策好的結論了。
所謂社會公論,用民主集中制來闡述可能最合適不過了,這也是人事任用中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以往我們總是存在著領導說了算,權利集中在個人身上的現象,這樣往往就會不自然的滋生腐敗,引起社會公憤群眾不滿,小平同志提出:“我誠懇的希望,在選人的問題上,要注意社會公論,不能感情用事,要用政治家的風范來處理這個問題,現在我們就是要選擇人民和社會公認的人進新的領導機構里面,使人民感到我們真心誠意搞改革開放。”[3]這段話進一步指明,我們的干部要走群眾路線,要公平正派,要民主。
(三)廣收人才,關心愛護
廣收人才,即搞五湖四海,這句話本是毛澤東同志提出的,但鄧小平同志是這一理論的積極倡導者,一方面,我們繼續遵循前者的本質初意,從思想上與行動上堅決抵制宗派主義,任人唯親,因為用人的腐敗是最大的腐敗,需要放開視野,舉賢用才,對于這一點鄧小平同志深有體會,他反復強調“要拋棄個人恩怨來選擇人,反對自己的人也要用······可以容忍各方面,團結各方面是一個關鍵性的問題。”[3]另一方面,也應積極擴展人才選拔之路,優化人才選拔制度,不僅需要創造環境使優秀拔尖人才脫引而出,而且要讓新人才不斷涌現,為現代化建設事業不斷注入新鮮血液。
關心愛護原則,這始終是選人用人的一條重要標尺,例如鄧小平一再提出我們要愛護知識分子,這其中包括:改善知識分子的待遇;改善知識分子的工作條件;提高知識分子的社會地位。這些觀點已經明確表明我國正積極創造一切良好的條件讓知識分子感受到國家和社會的重視,不僅社會地位明顯提高,經濟地位也有顯著改善。正如小平同志所言:“我們的國家,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后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取決于知識分子的數量和質量。”[3]
(四)人盡其才,注重創新
如何利用人才,就是要充分發揮人才各自不同的專長,因才而用。因此,我們需要根據現實需要改革傳統的人才使用制度,調動人才的積極性,打破人才使用的種種局限,創造全社會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社會氛圍,從而更好的發揮知識分子的作用。小平同志就提出,我們要打破軍民界限、部門和地方界限、使全國的科技人員合理使用,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當然也是人才選拔一個重要的標尺,小平同志強調,一方面我們要求廣大干部群眾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并針對實踐出現的新問題,不斷學習加深體會,積極運用其基本的原則和方法去解決不斷涌現的現實問題,其實這就是創新精神的集中體現。另一方面小平同志說,領導干部們也要時刻自覺改造自己,提高自己,要從大局著眼,小處著手,以開闊豁達的胸襟,勇擔責任,不斷提高領導水平。
二、鄧小平選人用人觀的當代價值
(一)堅持改革開放,人民公認,政績突出
鄧小平堅持選人要選改革者,要選開放者,而如今面對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一方面,只有改革才能救中國,才能發展中國,才能使中國真正的強大起來。另一方面,正如鄧小平所說的,不能閉關,不能固步自封,世界每天都是新的,正以日新月異的速度快速發展,只有開放才能不斷迎頭趕上。繼續推行選用領導干部公認的原則,要重用黨信得過,人民信得過,社會穩定發展需要的人才,即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人民的利益作為改革開放得失成敗的最高標準之一,同時也要注重發揮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同時,在實踐中要重視實績與能力,積極選用政績突出的人,1992年,鄧小平在視察南方談話時強調:“現在就是要選人民公認是堅持改革開放路線并有政績的人,大膽放進新的領導機構里。”[3]堅持改革開放路線,是堅持有政績的政治前提;堅持有政績,是對堅持改革開放的中任用優秀干部路線的主要標志之一。總之我們需要給那些擁有真才實干,擁有堅定政治傾向,并作出一定政績的青年干部一個合適的才能施展平臺。
(二)多給年輕人機會
為了確保領導干部隊伍的年輕化,在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們需要繼續遵循鄧小平同志的年輕干部選用方針和原則,重視后繼,破格啟用。這是關系到黨和國家長遠利益的大問題。年輕的思想利于克服保守作風,善于發現新問題,新情況,解放新思想,擁有積極的推陳出新的強烈意識。同時,新陳代謝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鄧小平同志也認為,需要努力改變干部人事管理上的論資排輩、職務終身制等原則,以激發干部隊伍活力。這給予我們現在的用人制度啟示就是規范干部任期制,改革離退休制,優秀年輕人才大膽提拔機制,不作為干部嚴格能下機制,以及各部門之間和部門內部之間人員相互激勵競爭機制,其最終目標就是選賢任能,規范用人制度,給年輕人更公平的上升機會干實事。
(三)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鄧小平選人用人具有很強的發展性,因為實踐是不斷發展的,所以我們要時刻運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改革開放之初,也正值在新老干部交替之時,鄧小平提出:“目前重要的問題不是在于干部太多,而是不對路,懂得各行各業專業的人太少了。”[1]進入現代化建設時期,所有以前的干部就像小學生一樣,對于現代化建設摸不清路子,建設不同于革命,我們需要的是一批懂知識,懂技術,擁有一定管理水平的現代化人才。同時對于青年干部的選拔,他指出:“年輕干部選拔還是一步一個臺階上比較好。”[2]因為任何一個青年干部的成長與發展都需要不斷地深入群眾,積累各方面的工作經驗和教訓,但是對于特別優秀的人也要敢于破格錄取,不拘小節,給優秀人才成長的機會。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 (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鄧小平文選 (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