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出現的“留守兒童”,是一個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視和特別關注的社會群體。留守的少年兒童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但由于遠離雙親,缺乏親情呵護,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這些留守兒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嚴重斷層或缺位,因此,關愛留守兒童是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也理論界研究的重要問題。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狀況
一、調研基本情況
(一)調查點的基本情況
A小學全校160名學生,教職工9人。學生年齡在6-13歲之間,80%以上為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兒童家庭幾乎全為貧困家庭,留守兒童問題突出,同時學校辦學經費少,師資力量薄弱,急需社會各界關注,這也促使該小學留守兒童成為此次調研對象。
(二)調查目的
通過對調研對象基本情況、校外生活和學期情況、學校學習和生活情況、社會活動和社會交往情況的了解,形成對調研對象生活狀況的整體認識。從而分析留守兒童生活的各種需求,為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提出合理建議。
二、調查數據描述
本次調研共發放問卷82份[考慮到問卷填寫的難度,本次僅對調查點3-6年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74份。其中男生38名,女生36名,年齡分布在8-12歲之間。
調查對象中,56名學生父母親雙方都外出務工,占調查對象總數的76%,24%的調查對象父母親一方外出務工,務工地點多為省外。
調查顯示,調查對象在父母親外出務工的情況下,多和(外)祖父母一起生活(占調查總數的71.6%)。老人年邁體弱,根本就沒有看管孩子的能力。大多數老人只管衣食住行,讓孩子吃飽、穿暖就行;且老人缺乏文化知識和安全常識,沒有能力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和監管;
當留守兒童和監護人有矛盾時,他們中有8.2%的人會和監護人吵架,甚至懷有報復情緒,32%的雖然覺得委屈,但選擇默默承認,這嚴重摧殘了他們幼小的心靈。在校受到老師批評或與同學發生矛盾時,35%的留守兒童從不會告訴監護人,這使得他們心里承受了過多的壓力,容易引發心里疾病。
調查顯示他們的父母只有13.6%會在一個月回家看望孩子一次,62.2%的一年才回來一次,還有4.1%的一年以上才回家看望孩子,這使得孩子對于父母的映像極為模糊,只停留在電話溝通上,且通話內容大都是關于經濟需求的,缺少情感交流。對于父母外出打工,有68.9%的孩子表示愿意父母外出打工,但卻表現出了無可奈何的痛苦。而有14.9%的留守兒童是不愿意、不理解父母外出務工的,他們想和父母待在一起。他們的父母一周以內跟孩子聯系的占67.6%,不定時的聯系的占8.1%,一個月聯系一次的占8.1%,還有16.2%的孩子反映父母不跟他們聯系或很少聯系。
當他們遇到學習、生活上的困難時,90%以上的孩子會覺得很無助,無從下手,調查顯示他們應對困難的能力較差,有不愿意向人求助。在調查同學關系中,17.78%的孩子認為他們關系很好的同學,有一半的孩子覺得朋友一般,有28.89%的孩子覺得他們的朋友較少,但是依然還有3.33%的同學表示自己沒有朋友,這顯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較嚴重。
三、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分析
(一)心理上缺乏及時有效的疏導
留守兒童在心理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內向、孤僻、缺乏自信、不善與人交流;受監護人影響,個性偏執,心理年齡較大。當遇到問題時他們無法向父母傾訴,監護人又不關注這些孩子的情緒變化。我們帶著“當你在學校受到老師批評或與同學發生矛盾會告訴監護人嗎”、“當你與監護人發生矛盾你會怎么做”、“是否想念在外的父母親”等去對A小學留守兒童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在這個問題上,一半以上的孩子選擇了“從不告訴”以及“覺得委屈,默默承受”、“日夜思念”等令人心酸的選項,極大的證明了心理缺乏及時有效的疏導是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重要問題之一。
(二)安全方面缺乏有效監護
留守兒童因缺少家庭的有效監護容易遭受各種外來的人身侵害,同時也由于年紀小,自身原因造成的意外傷害也較多,學校由于師資力量有限,難以確保校園欺凌案件不發生。如上放學路上,據我們調查了解到,有些兒童需要步行1個多小時才能到達,存在著嚴重安全隱患。
(三)親情缺失
據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80%以上的孩子希望得到父母更多的關愛,在調查中,每當問到孩子父母的情況時,孩子們都眼中帶著淚花,支支吾吾。由于孩子父母出去較早,不少孩子早已對父母印象模糊,對父母也沒有多少概念,親子缺乏溝通。
(四)生活上缺乏照顧
留守兒童由于缺乏父母的貼心照顧,生活質量特別是身體健康狀況差。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缺少營養飲食。大多數留守兒童家庭生活艱難,甚至溫飽都得不到保證。二是缺少日常照料。由于缺少父母的照顧,留守兒童的生活起居往往沒有規律、更沒有保障。
四、對策建議
(一)政府應健全政策機制
1.各級政府應結合當地實際,從學校建設、戶籍管理等方面,健全相應的政策保障,使得農民工子女能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更多的留在父母身邊成長。同時轉變城市孩子觀念,杜絕地域歧視。確保流動兒童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學校為主”政策的落實。
2.要加強對兒童權益的保護。各地應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為基礎,加強對留守兒童的立法保護。同時各地區應積極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實施,保障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權利。
(二)社會應給予關愛
實施并長期堅持開展類似支教自愿者志愿服務行動,建立農村小學與周圍高校的合作機制,促進留守兒童的品行培養。同時,注重結對幫扶,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
(三)家庭應增加呵護
1.家長應主動與學校老師加強聯系。關心孩子在校的情況,了解孩子的學習、心理健康情況,監督孩子在校行為。
2.家長應注意與孩子的溝通交流。在外盡量增加與孩子交流的機會,通過電話、視頻、書信等,向孩子介紹自己在外的情況,說明不回家的理由,請求孩子理解。同時,關心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況,除了物質之外給予更多的心理關愛。
(四)教育機構應加強聯系
1.學校建立專門的“留守兒童”檔案。定期進行家訪了解留守兒童的家庭情況,做到一人一冊。
2.構建雙方聯系制度。實現學校、家庭教育的良好互動。盡量解決兒童和上輩的隔代問題,讓學生的身心得以健康發展。
3.加強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學校應積極創立條件,開設心理健康中心,對問題明顯的留守兒童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同時開設專題講座,對監護人進行培訓,增強他們的責任心和照顧能力。
結束語
農村留守兒童,同樣也是祖國的花朵,他們一樣關系到未來人口素質,影響著農村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因此,政府、社會、家庭和學校必須傾盡全力,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關愛留守雛鷹,攜手展翅飛翔。
參考文獻:
[1]潘璐、葉敬忠.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研究綜述[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09(2).
[2]文育鋒.皖南農村留守兒童健康狀況的研究[J].現代預防科學.200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