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勺子》改編自《奔跑的月光》,小說中影片真實記錄甘肅戈壁灘上一個老實的牧羊人——拉條子被逼成傻子的故事,黑色幽默貫穿全篇,在冰冷和荒誕的西北土地上講述了一段令人荒謬和搞 笑的故事。影片中大量的象征符號,通過戲劇的效果來襯托悲劇,展現了太多人性的惡、冷漠、麻木、欺騙,旨在諷刺和揭露當下社會道德失衡和人性善良德喪失。
“傻子”在電影中出現的頻率最高,就連片名《一個勺子》中“勺子”的意思也是“傻子”的意思,電影所有的故事也是圍繞著傻子展開,一個傻子救了另一個傻子,而最終結果則是一個傻子消失了,而另一個被叫做傻子的拉條子則迷失了。這整個影片其實是被叫做傻子的拉條子的一個自我救贖的過程,他混亂的道德標準中尋找自我的一個過程,最終選擇在夢中國自我殺戮來找到自己的出路,最終拉條子等到了自己的春天。
三個傻子一場戲:
“傻”分為兩種,一種解釋為愚蠢,腦子不靈活,另一種是人老實而不懂得變通,因為智商低,理解能力沒有正常人高。在生活中我們總是存在這幾種傻子:天生的傻子、老實的傻子和自以為聰明的傻子。在《一個勺子》里面,這三類傻子體現的淋漓盡致。“傻子”貫穿了整部影片,而很多電影里面傻子都是一個重要的人物符號,如:《阿甘正傳》中,被叫傻子的阿甘之上只有70,但是正是因為他的傻氣和死心眼,對事執著創造了無數個正常人都無法企及的奇跡,最后贏得了眾人的尊重和崇拜。而在《陽光燦爛的日子中》,原著里面并沒有這個傻子,而導演姜文自己在電影中加上傻子這個角色,傻子一直待在主角的身邊,他好像能夠洞悉一切,他是這個復雜年代最純真,最后從傻子嘴里發出“傻逼”這個臺詞時,導演的寓意豐富是在諷刺他們充滿利益的現在或者是在說他們傻傻的過往,這里的傻子起了點睛的作用,將影片上升到另一個高度。
本片中,有三個傻子,一個是跟著拉條子不走的傻子,一個則是被看作是傻子的拉條子,另一個則是被拉條子看作是聰明人的李大頭。他們其實是三種不同的人格,在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中,真正的傻子其實是本我的體現,他是人格結構的最底層,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組成的能量系統,本我是無意識的,非理性的,他是人最初的起點,內心是最純粹、最真實的,而李大頭是自我的體現,自我一方面調節著本我,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負責處理現實世界的事情,他有人自私的一面,也有一些不被察覺的善良的一面,他也是蕓蕓眾生,他茍且于生活。而拉條子則是超我的體現,是道德化的自我,由社會規范、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內化而來,它包含了我們為之努力的那些觀念,以及在我們違背了自己的道德準則時所預期的懲罰(罪惡感),所以拉條子他是善良的人,同時他也會收到自己的道德準則的約束。
在電影中出現的三個傻子,一個是真正的傻子,而一個則是因為太老實,不能適應這個社會奇怪的道德標準的拉條子,還有一個是混亂社會中迷失自我的李大頭,他們最后都成為了所謂“傻子”的代名詞,而究竟誰是傻子這個問題,是電影中一直探究的問題。因人而異,作為普通人我們則認為電影中真正的傻子就是拉條子從街上撿回來的流浪漢,而作為像李大頭、楊警官這一類人,一個野蠻,一個文明,一個露骨,一個含蓄,都是不作為,都在教他不負責任。而真正的傻子則是拉條子,然后,站在正確的價值評判標準之上,我則認為真正的傻子就是想李大頭這一類所謂的“聰明人”,他們迷失自我,不能認清自己,這和真正的傻子是沒有任何區別的,導演也是想從這里來表明自己的觀點。
兩次的殺戮得到自我救贖:
本片最大的亮點就是拉條子在羊圈中自殺的場景,在《奔跑的月光中》,主人公宋河夢到自己與妻子在晚上被黑衣人綁架而自己卻無能為力,小說里的宋河更加懦弱無助,自我缺乏安全感,這只是表層的感受,但是小說對讀者內心良知的拷問更深更重。《一個勺子》中,則改編成拉條子在羊圈殺了自己,在被殺的過程中發出羊的慘叫聲。電影中更加的體現了拉條子內心的焦慮不安,這是導演的一個藝術化處理效果,通過拉條子的自我殺戮,夢境和現實的轉換,來印證影片一直探討的問題——誰是傻子?小說更偏重于對一個社會形態的描寫,社會現實的殘酷。而電影更側重于拉條子這個人物的刻畫。
在電影中,拉條子在羊圈睡覺做了一個噩夢,看見一個人裹著羊毛毯在睡覺,睡著了本該自己睡的地方,在夢中他發現自己殺了自己,發出了羊的慘叫聲這種夢帶有一定的扭曲性,這看來是荒誕可笑的。但是弗洛伊德則認為夢是人壓抑在無意識中的愿望滿足,夢通過對愿望的加工變形制作,最終在主體睡眠狀態中顯現出來,雖然夢是對現實生活的變形和虛構,但是在這里導演通過做“夢”來抒發此時拉條子內心的真實情感。他只能在夢中做自我的救贖和反抗,所以,夢境中選擇自殺是拉條子得到了解脫,傻子的夢醒即是拉條子的春天的到來。在電影的最后,拉條子戴著傻子破舊的遮陽帽,不顧周圍孩子的打鬧和嘲諷,抬頭仰望天空,此時的拉條子其實是最清晰的,他看清了很多以前不明白的事情,此時的他雖被人叫做傻子,但其實他是不傻的。電影中“夢”的引用,表現了導演對現實社會的影射和隱喻,盡管情節、劇情夸張,訴說了當前道德禮教的缺失,以及在窘迫環境下人性的尋回,引發了人們深思的同時給與了正確的價值導向。
作為一部擁有較強藝術性的電影,導演在影片主題、電影節奏,人物的塑造,符號學的應用等方面都很出色,也深刻的揭示了想要給觀眾傳達的深刻含義。但是作為是一部小說改編的電影,還存在著很多的弊端,小說的構架是語言文字組成,對人物動作、情感塑造更加細膩,而電影是一個用聲音、畫面組成的媒介,因為時間的限制,對人物形象或者情節點不能像小說一樣細致的塑造。在表現拉條子對傻子的態度,由最初嫌棄傻子到最后關心傻子的下落,在小說中這個人物的刻畫用更加細致的文字描述,讓我們讀者深刻的來感受到拉條子人物特征,而在電影中,拉條子的塑造就相對的受了局限,我認為導演在將小說改編成電影中人物塑造上要多多考慮。
傻子的春天在哪?
這部影片和賈樟柯的電影風格很像,故事發生在一個縣城和鄉村的結合點,是一個充滿曖昧的地帶,這里的一切都是粗糲、現實、不加掩飾卻充滿矯飾的,有的只是滿地的塵土和滿眼的廣告已經人群中冷漠的面孔,每一個人物都處在似是而非的精神狀態中,有作為暴發戶的李大頭,有在村里有一席地位的村長、為人民辦事的警察,他們個個都比拉條子精明能干,有錢有地位,待人處事圓滑。而作為主人公的拉條子兒子坐牢、每天爬山涉水去要債、傻子走丟被大家誤解,在家不受妻子的待見,最后因為自己的好心卻淪落為眾人指責的傻子,
看完這部影片我們都會感慨,如果拉條子學會明哲保身大概事情就不會發展成最后的樣子,這也充分印證了中國式的經典名言:“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這是拉條子真正應該學會的。但是如果拉條子真正的學到了這些那么他跟想村長、楊警官這樣子人有什么區別呢?所以拉條子并沒有選擇這條路。但是,拉條子卻沒有在這個混亂的現實世界中妥協、隨波逐流,而是開始了自我的殺戮和自我救贖。
“生活就是這個樣子”這向拉條子傳達了現實的生存智慧,但是拉條子到最會都沒有明白,生活到底是怎樣。但是他明白了怎樣做人,他也明白了通往春天的道路在哪。通過本片也訴說了當前道德禮教的缺失,窘境下人性的自我尋回,隱藏了導演的社會反思,直指人性最黑暗的一面,意在聰明人和傻子之間做現實的批判,呼吁人性中真善美的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