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新技術的浪潮不僅改變了新聞傳播渠道和新聞傳播方式,也改變了新聞的語言范式。本文通過分析代表主流媒體的《人民日報》《人民網》官方新浪微博關于今年巴西奧運會成為“行走的表情包”的中國游泳運動員傅園慧的新聞,發現主流媒體一改之前“高大全”的英雄敘事模式,運用“萌化”的語言元素,刻畫了可愛、率真的“90后”運動小將。新聞語言的“萌化”現象也表明主流媒體對于堅持用戶本位思想推進媒介深度融合,搶占新媒體高地的策略,但也不能為了“賣萌”而“賣萌”,失去自身特色。
【關鍵詞】:新聞語言;萌化;主流媒體;洪荒少女
一、引言
全媒體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各類內容生產者應運而生,阿爾文·托夫勒指出“消費者正更加緊密地卷入生產過程之中,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傳統區別消失了”。[1]用戶基于“使用與滿足”理論擁有更大可以自由選擇不同風格媒體的菜單,這對傳統媒體的地位提出挑戰。
二、當前新聞語言的“萌化”現象
近年來,不少媒體在新聞報道中對國家領導人形象進行“萌化”建構,稱習近平為“習大大”,彭麗媛為“彭麻麻”,并有不少主席的漫畫。在2015年,新中國五任最高領導人漫畫像在第十屆中國國際動漫節上亮相,也引起不少媒體和網友關注。權威“萌化”只是新聞語言轉變的一方面,今年巴西里約奧運會的新聞報道反應出新聞語言的“萌化”新現象。
“萌”源自日本二次元文化,表現御宅族見到動漫女性的一種精神振奮的狀態,隨后“萌”的語義發展為對動漫女性角色的形象指代。代表動漫“萌”文化傳入中國,與中國本土的“可愛”意義糅合,泛指社會群體中任一表現出“可愛”特征的人和事。
“萌化敘事”是指新聞報道中運用扮嫩、童稚化、親昵化的文本敘述,它主要體現在新聞媒體“兩微一端”的新媒體內容生產實踐中,在從典型人物的形象建構,到媒體版面的語言表達和審美取向等諸多細節中,新聞語言都體現出了“萌化”的文化影響。
今年里約奧運會比賽期間,中國游泳運動員“90后”小將傅園慧接受記者采訪時,帶著豐富而夸張的表情大方承認對于只獲得銅牌的成績“很滿意”,而且是“已經用盡洪荒之力了”。隨后這位“洪荒少女”漲粉無數,成為話題人物。據清博輿情系統顯示:截至8月8日18時15分,短短時間內就有43113篇相關信息。其中微博有33534條,傳播力最高,其次是微信,共6317篇文章。(清博輿情)
筆者通過對代表主流媒體的《人民日報》《人民網》的官方微博進行搜索,通過spss軟件錄入數據分析得出:截至2016年12月20日數據顯示,在《人民日報》《人民網》官方微博中,共有65條關于“洪荒少女”傅園慧的微博。其中有29篇微博配上傅園慧的采訪表情,占總體的44.6%,有的微博還使用了網友制作的表情包。這也表明主流媒體為了更好地利用新媒體平臺在文本形式上由文字播報到數讀漫畫的可視化轉變。其中,有54篇微博用到“萌”“美少女”“小公舉”“洪荒少女”“可愛”語言來構建傅園慧的形象,約占總體的83%,使運動員形象更加親昵化、有血有肉。
在對微博內容進行分析時發現,《人民日報》《人民網》的官方微博在16年之前也有對傅園慧的報道,但都運用與傳統媒體報道模式和話語方式一致的新聞語言,并無新意,轉發、評論及點贊極少。而在今年巴西奧運會傅園慧賽完接受采訪之后,主流媒體直接使用采訪視頻真實地報道這位“90后”游泳小將的心理感受,并稱其為“洪荒少女”“小公舉”,而這位“用盡洪荒之力”的“美少女”也因此占據微博熱門搜索排行榜,并有網友將其采訪制作動圖和表情包,稱其是中國泳壇的“泥石流”。(圖1)圖文并茂,讓這位“洪荒少女”出現在受眾面前,在增強傳播效果的同時也得到受眾一致好評。
主流媒體在描述體育英雄時一改過去家國情懷、苦大仇深的話語色彩,利用網絡文化中可愛、萌、有趣的話語刻畫運動員個人形象,不再是“高大全”的英雄,而是真實的、充滿人情味兒的運動員。這樣“萌化”的報道方式不僅讓受眾看到運動員自身的可愛之處,了解他們真實的訓練生活和比賽生涯,更能激發受眾的共鳴心理,贏得受眾群體的普遍認同,同時,在表達方式上由刻板嚴肅到賣萌活潑的口語化轉變也是主流媒體在推進媒介深度融合過程中用戶本位理念的體現。
三、探究新聞語言“萌化”現象的原因
(一)技術革新:滋養“萌化”的擬態環境
互聯網及4G、WiFi等移動高速傳播技術的發展為新聞語言的“萌化”提供了生長土壤。技術變革促使“受眾”變成“用戶”,UGC(用戶生產內容)時代到來,大眾媒介由單向傳播變為雙向互動。傳播方式的變革賦予大眾新的話語權和主動權,每個人都可以基于“使用與滿足”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所以,單一的文本敘述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感官要求,配以圖片、視頻、音頻的多媒體、超文本的新媒體以及“萌化”敘述、接地氣的語言更容易得到人們的選擇接受。
(二)受眾變遷:成為“萌化”的偏愛者
信息時代下社交媒體的分化和聚集效應從而為“萌化”傳播制造了大量受眾。由于信息的傳遞成本急劇下降,大量的、冗雜的信息出現在人們視野,面對信息藍海,受眾的閱讀方式也隨之變化——由“深閱讀”轉向“淺閱讀”“碎片化閱讀”。弗洛伊德的無意識論認為在現實壓抑下的人為了擺脫這種壓抑,往往會選擇在另外的時刻按照快樂的原則行事,最大限度地滿足自身的心理需求。而新媒介恰好為青年人擺脫主流社會的壓制和找尋自我的快樂提供了途徑。主流媒體為將傳播的觸角盡可能抵達所有受眾,不得不做出調整以吸引分散在各個社交媒體平臺上的受眾的注意力,特別是青年人的注意力,達到自身的傳播效果。
(三)亞文化傳播:與主流文化的對話與和解
“萌化”新聞敘事是亞文化對主流文化的逆反與改寫。“萌”文化起源自日本動漫文化,是典型的亞文化。而今天,“萌”文化已經突破了亞文化相對封閉的空間成功占據主流文化的輿論主場,成為新聞報道領域的一種新趨勢,這是亞文化與主流文化的一場對話與和解。由于亞文化本身的“邊緣性和顛覆性”,使得本來居于主流意識形態、精英意識形態所占據的媒體文化邊緣地帶的“萌”文化,因其自身所具有的前衛、時尚的文化特性而獲得青年人的喜愛,進而成為主流媒體為維護自身傳播效果而改變新聞敘事方式的手段與方法,成為主流輿論場的話語形態。
結論
新聞語言變化的新趨勢折射出當今時代傳播的平等趨勢,受眾區別于以往被動的接受信息而成為“主動的受眾”,擁有更大的話語權和主動權。隨著社交媒體的發展,人們閱讀習慣的變化,主流媒體為應對新媒體的沖擊而遵循“用戶本位”,在語言風格和表達方式上做出改變,這舉措無可厚非。但是,主流媒體過度地使用新聞“萌化”語言也可能會導致權威的威嚴感消解殆盡,弱化新聞價值,為“賣萌”而“賣萌”反而適得其反。同時,過度地迎合網民的情緒與心理,有可能會落入非但傳播效果不理想、而且被對方牽著鼻子走的尷尬境地。
注釋:
[1]阿爾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中信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