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和生活對照,戲,本來是假的,何必怕假,但要假里透真,不過這個真并非要求和生活一模一樣,而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常言道:“兩三人千軍萬馬,五六步萬水千山”。舞臺上就要這樣表現。人們從來也沒說這樣的表現不真實。對于觀眾來說:“明知是假,偏作真看,真見到真,反而覺假”。在演員是:“基礎與真,提煉于假,假如真假,必然害真”。
【關鍵詞】:藝術;表演
這是藝術作品與生活之間有血緣,但是又必盡然相同的關系。演員做虛擬動作,要想叫人家相信,做出來就像那么回事。怎么就真象那么回事了呢?首先得虛擬的合理。
比如做針線活,誰都知道用線縫衣服,線是越做越短,絕不會越做越長。但是有時演員在臺上只顧唱了,忘了一點,她唱第一句時縫衣服的線只拉到胳膊肘那么長,唱了幾句,一使勁一下把線拉到肩膀哪兒去了,先越做越長,無怪乎有人說她是用“猴皮筋”做衣服了。再有開門,有的演員走到臺上,拔開門插關,兩手一比劃,隨便往后一拽,就算開了門了。殊不知門是木頭做的,不能打彎,要真有兩扇門在那兒擺著,她這樣開始開不開的,因為身子擋著呢!觀眾看了這種表演,絕不相信她是在開門。戲中表示真開門,演員應該腳底下向后退一步,閃身,把門讓過去,同時雙手平著向兩邊推,交代清楚了,才能真像開門了。演員做派,要求演員在舞臺上得動作一切合理,而一切又像真的。藝術和生活是分不開的,演員在舞臺上的表現,決不能離開生活根據,在近幾年的藝術實踐中,我進一步認識到:人物的個性是人物在具體生活中的情意姿態,是這一人物區別與其他人物的特征,是戲曲藝術動人情懷的眼眸。掌握人物性格基調,主要從劇本的情節和人物的行為、語言中區挖掘。高爾基說:“情節是性格的歷史”。為了更好的刻畫人物。所以,每次接到新的表演任務,從分析劇本到仔細琢磨每一句臺詞、到每一句念白、動作,以及更準確的把握人物,怎樣去生動地展現劇中人物的內心獨情懷,我都反復思考,多少次把自己置身于劇中,經過我的不懈努力和我全身心的投入,我感覺到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將情、理、技三者結合較為完滿,表演的招式和演出能準確到位。該劇首演成功,我在劇中的表演自然人物形象及恰如其分的念白,在觀眾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必須把它舞臺化,不能把生活中的原貌,一成不變地搬上舞臺,生活中的動作經過藝術加工,夸大、美化、集中而有力地表現出來,才能強烈地感染人,讓人產生真實感。
許多演員進行了探索和試驗, 有人提出“生活化”的觀點,還有人提出“沒有表演的表演”的觀點,雖然在舞臺上還鮮見此種表演,但在電影電視里卻不罕見,許多角色一付面孔,若干人物一個腔調,看來看去只是演員自己,成了自我的展示,遠遠地離開了表演藝術的根本法規,卻冠之“生活化的表演”!當然任何矯揉造作、夸張生硬的表演都會令觀眾望而生畏,而千面一人的表演也會讓觀眾覺得討厭。所以,如何讓表演“生活化”應該是一個課題,讓演員塑造的人物就是“這一個”,就像觀眾身邊活生生的人,這是一個值得討論和研究的課題。如何將生活中的動作和語言處理得更富戲劇性,如何將非常“戲劇化”的情節處理得更真實可信,這是需要一位專業演員用一生的藝術實踐來追求的
演員在臺上每一個表情都要讓觀眾看清楚,不光是看的見,而且要看得懂,比如:演員在臺上昂首看著遠處,臺下觀眾心里就再想:“他在看什么?”如果這個觀眾說你在看太陽,那個觀眾說你在看月亮,第三個觀眾說你在看天上的飛鳥,各人各說,爭了起來。那就是演員的表情失敗了。因為演員的表情沒有正確地表現出來究竟看的是什么。假若你表演的是在山野之中暮色蒼茫時分,看望初升的月亮,你的表情就應該是:側臉讓過一陣迎面吹來的風沙,微微踮起腳尖,表示漫天的云霧使你不得不迷蒙著兩眼,很吃力地透過縱橫交錯的枯樹枝丫,抬頭向遠方望去,同時你的兩手還要比方做出一個圓的月亮形狀,可不能太大,太大,又不是太陽而是月亮。這樣觀眾便知道你看的是月亮,不會誤認為你是在看太陽,或者飛鳥了。演員在舞臺上得表情,是有兩種性質的,第一種是要描摹出劇中人心里的喜怒哀樂,第二種是要形容出劇中人內心里面含著的許多復雜而又矛盾,又是不可告人的心情,那就不好辦了。你想想看,我們在臺上扮演劇中人,已經是假裝了的。
“三心里”,即使說不論什么行當的演員,扮好了戲,在沒出臺的時候,先想想自己在這出戲里,扮演的是什么人物,什么身份,多大年齡,演的這出戲是什么情節,要根據劇中人物的思想生活,把自己融里面去,揣摩好了人物心里,才能塑造人物形象,才能把這個人的思想感情,從外形上表達出來。我們戲曲表演中的程式,是生活的高度加工,與生活中得自然形態又有很遠的距離。如果我們從演員的角度來要求,就要掌握技術,只有掌握了最根本的技術,才能表現生活,表演藝術的生活化與戲劇化就像水和舟,如果脫離生活它就不是乘風破浪的舟,如果過于生活化就沒有天邊閃動的亮點。戲劇藝術能在所有舞臺藝術門類中發展成為觀眾最多的藝術形式之一,其根本原因是這種藝術形式能充分地展示藝術家對生活的理解,展示藝術家的人文理想與追求。作為一個職業演員,我時刻不忘這一點,并以此作為我藝術創作的準則、目標與動力。我希望我創作的形象能打動觀眾,能使觀眾隨我一起喜悅、悲傷,使他們相信“我就是角色”。才能吧生活提煉為藝術,通過技術來表現得心情、性格和思想。表演程式與生活相結合,首先演員要有一定的基本功夫,同時又要有豐富的生活知識。借以塑造人物,這是戲曲藝術的特殊手段,沒有這種手段,僅憑著內心體驗和一個人的生活經驗,是上不了戲曲舞臺的。戲曲反應當代生活,定人民的需要,時代的需要,也是戲曲藝術本身發展的需要。表演藝術,都是反映生活的,生活在不斷前進,藝術當然也要 跟上時代的步伐。隨著時代的演變,生活的變化,在創造具體的舞臺形象時,又從生活出發,根據不同時代的人物性格和規定情境以及觀眾不斷提高的欣賞能力,有所發展和變化。傳統表演藝術之所以延續、發展到今天,正是歷代藝術不斷創造,革新的結果。他們把前人創造的成果,同自己的生活體驗融合在一起,運用和發展傳統,創造出了新的表演藝術,用以塑造鮮明生動的舞臺形象。所以作為一個戲曲工作者,更重要的還是要反映今天的時代,創造適合反映當代人民生活的表演藝術。 表演藝術的最高境界是美,在戲曲表演的程式中,演員無論飾演什么角色和行當,表演的身段、動作等都要流暢、自然、逼真,給人以美感,應合觀眾的審美期待。成功地塑造人物是為表現劇情而服務的,作為演員必須認真去感受人物的內心情感,加上對劇情的深刻理解,對人物外在的準確表現及內在情感的細膩體驗,才能熟練的利用表演的技巧和手段,去生動地刻畫出性格鮮明,血肉豐滿的舞臺藝術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