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戲曲中的伴奏也是戲曲藝術的重要部分,其中的打擊樂是戲曲中貫穿始終的,打擊樂也是最原始的節奏音樂。“一臺鑼鼓半臺戲”說明打擊樂在戲曲中的重要作用。打擊樂是戲曲節奏的靈魂。其感召力和宣泄力是其他樂器無法代替的。本文從打擊樂的起源論述其在戲曲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戲曲;打擊樂;節奏
打擊樂是中國戲劇藝術中最為重要的元素,也是最有魅力的元素。隨著時代的發展,戲劇經歷了多次重大變革,但打擊樂在這門藝術中依然占據著重要地位,由此可見打擊樂對于戲劇這門藝術的重要作用。打擊樂在戲劇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統帥,是主導,更可以堪稱是戲劇節奏的靈魂。
1、魂之所依,尋根溯源——打擊樂的起源
人們的傳統觀念,樂器通過打擊的動作而發聲,一般統稱為打擊樂器。在傳統戲劇中,打擊樂又被稱“武場”, 而與之相對的吹、拉、彈等管弦樂為代表的叫 “文場”,它們共同組成“場面”。綜合“文場” “武場”的打擊樂組成戲劇藝術中名副其實的“半邊天”。
戲劇打擊樂主要樂器有:鼓、板、大鑼、堂鼓(同鼓)、南堂鼓、撞鐘、鈸、小鐃、吹打鈸、大鐃、水镲、云鑼等。多種樂器的組合樂器組成,地域的差別,表現形式的不同,構成一個豐富多彩的藝術世界。
西方的管弦樂隊則與打擊樂在中國傳統戲劇中的重要性不同,管弦樂隊演奏時一般共分四個樂器組:弦樂器組、木管樂器組、銅管樂器組、擊樂器組。由此可見,打擊樂器在其中所占比重只有25%。另外,西方樂隊有專人站在指揮臺上指揮,傳統戲劇由鼓師以鼓板擔任全樂隊的指揮之職。戲劇打擊樂在戲劇中的重要地位不可小覷。
2、魂之所在,脫穎而出——打擊樂的重要性
2.1、配合動作
不同人物和不同情緒,在戲曲的上場下場、進門出門、上樓下樓、趟馬走邊、起霸等表現形式也各有不同,因此會通過大鑼打上、打下、小鑼打上、打下,唱上、唱下,念上、念下,牌子上下以及冷場上下等方式區分出來。
“打焦贊”中楊排風的上場,就有所不同 。她是一個活潑的小丫頭,她的上場就不能用小鑼打上場了,需要用一個輕快的點子才好。比如:
大大大 臺臺臺 大臺 大臺 大臺 大臺 大臺大 令臺
戲中那些有身份的人,如:帝王、將相之類的人物上場,就只用大鑼的點子如:“空城計”中諸葛亮的上場,為了表現他的丞相的身份和足智多謀的個性就用了大鑼回頭:
嘟大大大 臺 倉才才才 臺才才才 倉才才才 臺才才才 倉才 倉才 倉才 倉才 倉 才臺 倉
以新傳統劇目來說,婦女大或部分人在無事安閑時的上場就多用小鑼打上。如:“宇宙鋒”趙艷蓉的上場,她也是一位宰相之女,出場是要端莊穩重,所以鑼鼓就用小鑼上場:
大臺 臺多 多多 多多 大令 臺多 多多 多多 多羅令 臺令 臺多 多羅令臺
上下場的鑼鼓在傳統戲中比較充分的得到應用,因為傳統戲場與場之間不用開幕、閉幕。人物的上下場都必須有明確的交代才行,為此傳統戲在人物上、下場里,都安排了不少表演的程式技巧相應的鑼鼓點。進出門、上下樓、趟馬、走邊等也是通過鑼鼓經的配合使演員的表演形象的真實性和動作更富有鮮明的節奏。
2.2、加強語氣、節奏,烘托各種情感
在傳統戲曲里,演員的表演是很夸張的,人物的各種情感表演,都要靠開鑼鼓的渲染,念白(包括念詩、念對、數板)的頭與尾或句間加入適當的鑼經,也可以烘托語氣上的陰、陽、頓、挫。情感上的鼓,喜、怒、哀、樂等,如:京劇或評劇里的“叫頭”、“哭頭”,“叫頭”分快、慢,根據演員的情感來決定,只在唱腔中加用“哭頭”。
人的不同情緒和情感在戲曲藝術中常依賴打擊樂來表現。
《空城計》中司馬懿兵臨城下時,諸葛亮焦急煩躁、心緒紊亂的情緒在戲曲中先用“亂錘”來表現,當“軟絲鞭二鑼”響起的時候,就意味著他想好對策胸有成竹。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中《迎來春色換人間》中表現楊子榮抒豪情、寄壯志的情感用打擊樂過門。
在評劇《鍘美案》中,身為駙馬求情的皇姑卻沒有應允,包拯真正惹怒了她,皇姑回宮搬國太當救兵,這時候奏起了鑼鼓“抽頭”的節奏,這種節奏意在表現包拯感倍受壓力、思慮不安的情感。“抽頭”停止、“鼓經”和“急急風”的響起意味著包拯思考對策結束,將包拯不徇私情、執法如山的形象渲染烘托得淋漓盡致,尤其是包拯抬腿撩袍的動作更是將其清廉形象完美地展現出來。
2.3、掌握舞臺節奏,渲染舞臺氣氛
舞臺藝術形象由演員站在舞臺上所扮演。而這個舞臺藝術形象必須在一定的范圍和時間內完成劇本中的行為任務。控制好范圍和時間,除了靠演員自身的基本功外,重要的是靠樂隊――尤其是打擊樂的指揮。只有掌握好整個戲的節奏,按照每出戲在行進中所要求的節奏進行演奏,配合演員的唱念、動作,表現出人物的感情,提高舞臺表現力,烘托舞臺氣氛,這樣打鼓板者才會打好一出戲。即使在劇中人物沒有唱和念的情況下,要想把人物的感情和內心活動表現出來,打鼓者也必須全神貫注地給予配合。所以打擊樂只有根據劇情的需要、人物情感的變化,準確地把握好時間的節奏,才能順利完成演出任務。這里面打擊樂的作用多么巨大!例如淮劇《奇婚記》,其中第四場門里門外的一場高潮戲,三開門三閉門,完全靠打擊樂來控制節奏把兩個演員的一舉一動,動作的快慢強弱表現出來。打擊樂節奏掌握適度,演員的表演也會更顯得行云流水,也就更容易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和內在思想,淋漓盡致得表現出來,最終,演員演得得心應手,觀眾看得忘懷得失。
2.4、伴奏唱腔
打擊樂是唱腔音樂(包括曲譜)的開頭,收尾,唱腔的銜接,戲中的節奏掌握所不可缺少的,也可以用來指示收腔的板式和節拍速度,如:“慢板”、“散板”等。
尖板、導板、鳳點頭、大鑼垛頭、小鑼垛頭、(評劇)梆子穗、手鑼穗、大安板、小安板、七錘子等,這些都是唱腔的開頭點都可采用唱腔開頭的鑼鼓譜(稱開頭),還可以把評劇導板放在幕內弦樂和鼓并用,當然也可以用花梆子,視劇情而定。
3、魂之所趨,承前啟后——打擊樂的發展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都感受到了打擊樂的重要性和不可缺少性。對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粹——戲劇打擊樂,我們應該予以足夠的重視,畢竟屬于民族寶貴遺產,但是如何把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傳承下去,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古董即使價值連城,又有誰來使用?而我們的打擊樂則不同,就如同寶劍只能經過歲月的磨礪,才會越來越鋒利。如果把它束之高閣,它的價值只有觀賞,人們根本體會不到它那削鐵如泥的魅力。
打擊樂何嘗不是如此,我們要讓它展現價值,就要充分使用。我們可以讓古今融合,讓傳統技巧表現現代生活,讓傳統藝術與現代生活起飛。如果戲劇和打擊樂不隨時代進步而改變,就無法順利融入到現代社會中,又怎么有秋水共長天一色?我們可以把傳統戲劇加以改編,用現代人喜歡的形式展示出來,形成我們需要的與時俱進的新的藝術,向觀眾展示其經久不衰的魅力。
時代在發展,戲劇也在不斷推陳出新,但是無論如何,作為戲劇節奏之魂的打擊樂是永不能失去它的魅力,永遠在戲劇中占著戲劇春天的獨秀一枝。
參考文獻:
[1]高連安.打擊樂是戲曲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J].青年文學家,2006,(06).
[2]隋天.淺談打擊樂在戲曲表演中的功能[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3,(02).
[3]呂冰峰.試談打擊樂在戲曲藝術中的作用[J].劇作家,2005,(03).
[4]張建軍.談打擊樂在戲曲表演中的作用[J].群文天地,2011,(11).
[5]趙偉.打擊樂在戲劇中的作用[J].魅力中國,2013,14(7):44-46.
[6]曹洪浩.淺談打擊樂在戲劇中的重要性[J].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14,5(8):110-112.
[7]閻小軒.論打擊樂在樂隊中的作用[J].藝術品鑒,2015,12(3):98-99.
[8]許金龍.論戲劇打擊樂的傳承與創新[J].赤子(上中旬),2015,2(16):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