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業勞動力轉移可以降低農業生產總成本和增加農民收入。發展農村經濟是解決當前“三農”問題的一條主要渠道。但目前我國法律制度、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完善、健全,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出現了一些阻礙農村經濟發展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及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村經濟
一、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現狀
1、農村勞動力轉移總量大且呈上升趨勢
隨著我國農業技術的進步和農業機械化程度的提高,農業生產對勞動力的需求在日益減少,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不斷增加。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主要是通過非組織化的傳統的社會資源,如親緣、血緣和地緣關系網絡的自發性轉移。農村勞動力轉移中男性比重明顯高于女性。與城鎮就業人口相比,農民工受教育程度總體上偏低。受自身教育素質和技能水平的制約,大批轉移出去的勞動力在城鎮只能從事以體力為主的技術含量較低的傳統工作。此外工資性收入在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在逐年增加。這說明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村人口生活帶來的影響越來越大。
2、農村勞動力呈現以省內轉移為主的趨勢
一直以來,中西部地區是勞動力的主要輸出地。調查顯示,當前扣除生活成本,我國省內轉移勞動力平均每人月收入結余為 1557 元;而中部、西部地區農民工在東部地區的月收入結余分別是 1518 元和 1344 元,都低于在本地區務工的農民工平均結余。[1]農村轉移勞動力在東部地區務工生活收入高,但開支較大、收入結余少,而中西部由于生活成本較低,農村勞動力省內轉移結余反而較多。因此,隨著中西部地區非農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東部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移,近年來以省外輸出勞動力為主的中西部地區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不斷增強,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和返鄉創業比重增加。
3、農村勞動力轉移目的多元化
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進入了代際轉換的重要時期,目前正處在第一代農民工向第二代農民工轉換的時期。與父輩相比,新一代農民工在城市擇業會更多地考慮生活環境和個人的精神需求,對工作更多的考慮是工作的待遇和條件,而不愿僅僅為了在城市多掙點錢去做吃苦受累從事“不體面”的工作。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工作的動因由“經濟型”轉為“生活型”,他們希望在工作獲得收入的同時能開闊視野、增加閱歷、滿足情感需求。[2]其轉移目的呈現多元化。
4、農村勞動力以兼業轉移為主要形式
在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過程中,多數在外務工人員沒有較為穩定的職業、居住條件、固定的工資收入和充分的社會保障。因此土地是他們生活的最后保障,他們在城務工的同時并沒有放棄對土地的依賴。許多人在城市工作在農村蓋房,農忙務農農閑打工,沒有達到完全意義上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國家統計局調查顯示,一般在農忙時外出務工人員都要回家從事農業生產,屬亦工亦農性兼業轉移。
二、農村勞動力轉移所面臨的問題
1、戶籍制度仍然阻礙城鄉一體化勞動力市場的形成
戶籍制度是影響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最重要的因素。農村勞動力能否從農村中轉移出來進入城市,能否在城市中安穩的生活和工作,能否享受城市人的社會保障待遇,都與戶籍制度緊密相關。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后,戶籍往往很難遷入城市,相應地就享受不到城市人的福利。沒有城市戶籍的外來勞動力在求職、住房和子女受教育等方面都面臨著各種歧視。這種歧視成了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的主要阻力。
2、農村轉移勞動力的素質普遍過低,就業信息服務體系
我國農村現狀是農村勞動力總量多,自身素質較低。因此難以進入較高層次的產業。同時,伴隨著中國“入世”將會帶來的農業的壓力及全球經濟一體化促進的我國農業技術的進步,使農業中技術替代勞動力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若不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將導致低素質勞動力的轉移將越來越難。同時新近外出打工的勞動力很少是通過正規部門的就業信息服務機構指導外出就業的。由于沒有準確的就業信息指導,在尋求工作中往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更糟糕的是,一些流落到城市但找不到工作而又不愿回去的農村勞動力,為了維持生計,可能采取某些非法手段,擾亂了正常的社會秩序。
3、土地資源的低效利用,農村勞動力轉移導致農業衰退
由于非農就業及收入的不確定性,大多數農村轉移勞動力將土地作為生活的底線來經營。土地由收入功能轉向保障功能,導致了土地資源的低效利用。在中國,由勞動力轉移而導致的農村土地資源低效率十分嚴峻。當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勞動力不論年齡、性別,還是文化程度,都是農村勞動力中年富力強的優質勞動力。他們離開農村,將工作和生活重心放在城市,為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他們對農業本身失去了原有的熱情,導致農村主體建設缺位,而婦女、老人、兒童成為農業生產者的主體。務農人員結構的變化使農業生產的新技術難以推廣,勞動投入減少,農田粗放式經營廣種薄收現象普遍,生產率下降,影響了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現代化進程。[3]可以說目前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帶走了大量可發展性的創新型勞動力,不利于農業發展,甚至使農業衰退。
4、非農產業的發展要避免污染對農業可能產生的影響
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能源密集型、高碳排放型的產業發展給當地帶來的環境問題相當突出。因此,在今后農村勞動力轉移發展經濟的同時一定要避免高污染企業的生產可能對當地農業生產產生的影響,不能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如果大量工業廢物不加處理任意排放,就會直接進入農業生態系統,污染到當地的土地、水和生物資源,影響農業生產、制約農村經濟發展、威脅人民健康。[4]
三、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政策建議
1、發揮政府職能,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政策支持
改革不合理的戶籍制度,建立有利于勞動力自由流動的戶籍制度。目標是建立城鄉統一的以身份證管理為核心的人口流動制度。當前的戶籍制度限制了人口的流動,農村勞動力在職業上實現了轉移,卻往往因戶口問題不能實現地域的遷移和身份的變更。政府要加快推進我國現行戶籍制度的改革,消除附著在戶籍關系上的各種歧視性政策,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創造一個公平的外部發展環境。
2、提高農民素質和文化水平,完善保障體系
要順利實現產業結構升級,保持勞動力的供求結構性均衡,各級政府部門不僅要重視義務教育,也要加大職業教育,加強對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培訓,建立專門的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加大職業教育經費的投入,對勞動力實行免費或低費的職業培訓,幫助勞動力實現順利轉移。利用宏觀經濟政策保持經濟持續穩定的增長,為農村轉移勞動力的充分就業提供良好的宏觀環境。建立和完善針對農村勞動力的就業服務體系。充分利用政府信息集中的優勢,通過信息職介所和各種宣傳工具做好信息服務工作。逐步完善進城農民工的社會保障體系,使進城勞動力享有與城里人同等的福利待遇。在未來時期內,逐步建立覆蓋城鄉所有人口的社會保障體系。
3、提高土地利用率,帶動農村經濟發展
增加農村的基礎設施投資和農田水利建設投資,確保農業總產值的增長,加速農村經濟的發展,縮小城鄉之間的差異,提高農村接受城市經濟輻射的能力,實現城鄉的聯動發展。加快深化土地制度的改革。明晰土地產權,明確國家、集體和農民在土地上的責權利關系,形成真正有序的土地市場,促進土地的合理流轉。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 2012)[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
[2]張明祥.河南省農村勞動力就業的影響因素分析[J].河南科技:2012(12)
[3] 李 維,張體敏.農村勞動力轉移對新農村建設的影響[J].教育教學論壇 :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