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很小的時候,媽媽就教我認字了。“山”字,旁邊畫著一座山,“水”字,畫的是幾道水波,“日”字,是一輪紅日,“月”字,是一個彎彎的月牙,“人”字,是一個彎腰種地的人,“田”字呢,則是一塊阡陌縱橫的水田……
在幼小的我的眼里,那方方正正的哪是字,分明是一幅幅美麗的畫啊!
很快地,我記住了那些字;很快地,我對認字充滿了興趣。媽媽帶我出去玩時,滿街的廣告牌和商店名都成了我的字庫。我認的字越來越多,還在讀幼兒園時,每次寒暑假跟著媽媽“坐班”,我待在她辦公室不吵不鬧,總是拿著一本書像模像樣地看,以致媽媽的同事驚訝極了。
對于我來說,那一個個方塊字就像一個個神奇的魔方,更是一個個美麗的小精靈,帶我走進五彩斑斕的美麗世界,讓我領略到了浩如煙海的五千年華夏文化。
瞧,在我們的漢語里,水,可以是“一汪清水”、 “一泓清泉”,也可以是“一池碧水”、“一江春水”;月亮,可以是“一輪明月”,也可以是“一彎新月”、“一鉤新月”,太陽,可以是“一輪紅日”,也可以是“一道殘陽”;船,可以是“一艘巨輪”,還可以是“一葉扁舟”;風和雨,可以是“甘霖”,可以是“梅雨”、“陰雨”,可以是“急雨”、“驟雨”,還可以是“傾盆大雨”、“瓢潑大雨”、“滂沱大雨”、“綿綿細雨”、“絲絲小雨” ,甚至 “和風細雨”、“狂風暴雨”……
啊,那一個個方塊字不僅有聲音,有色彩,有畫面,有氣味,還像人一樣,有脾氣有表情,更有無法言說的意趣和靈性!
試問,世界上還有哪一種文字如此富有魅力呢?
《詩經》里記錄了春秋時期的民謠《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看到這樣的句子,我的眼前就浮現出一幅畫面:在深秋清晨的河邊,蘆葦叢是那樣的茂密蒼翠,昨夜晶瑩剔透的露珠早已開放成千萬朵潔白的霜花,在茫茫秋水的對岸,一位佳人正迎風佇立,裙裾飄飄……
多美的意境啊!
元朝的馬致遠在他的《天凈沙·秋思》里這樣寫道:“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寥寥二十八個字,就把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牽著一匹瘦馬,在蕭瑟蒼涼的秋日黃昏里踽踽獨行的凄涼刻畫得入木三分。
試問,世界上還有哪個民族擁有這樣美麗而富有表現力的文字呢?
正因為如此,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等其他文明古國的文字早已經消失在歷史的塵煙里,唯有我們的漢字代代相傳,生生不息,還影響到周邊國家。比如,日本和朝鮮王國就曾經直接使用我們的漢字,而且,會使用漢字還一度成為他們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如今,隨著我們祖國的日益強大,世界各地學習漢語的人也越來越多。據報道,目前全世界已有數十個國家的學校開設了華文課程,美國有200多所大學設有中文課程。通過漢語,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到了我們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