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貝多芬備受贊譽的32首《鋼琴奏鳴曲》為音樂史上的“新約圣經”,常為作曲專業的曲式分析范例和鋼琴專業演奏古典奏鳴曲的教材。《黎明奏鳴曲》為最重要5首中的一首,經常在音樂會演奏,是音樂會曲庫之一。本文從力度、速度、踏板、觸鍵等幾個方面進行技巧分析,解析貝多芬音樂內在,以更好地學習和彈奏好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以及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歷史地位以及三個創作時期及研究基礎,通過時代背景和作品簡介,初步分析總結作為音樂天才貝多芬的創作和成長歷程,了解貝多芬的人物性格特點,與其更加了解作品演奏,這樣才能站在作者的角度去分析《黎明奏鳴曲》。
【關鍵詞】:貝多芬;黎明奏鳴曲;音樂特征;演奏
一、前言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32首鋼琴奏鳴曲被稱為“圣經”。貝多芬被人們稱為最宏偉的藝術創造者之一。首先,他擁有傲人的音樂才能,不屈的堅強性格,向往自由的抗爭精神以及音樂創作大師的聰明才智與良好的精神品質和貝多芬的作曲技巧和鋼琴技術的情感。他以自己的創作才能向人們展示當時時代自己的所見所感,自己的內心、自己所向往的進步思想,他寫過的作品,是自己與命運抗爭,與現實戰斗的藝術結晶,黑暗與光明、束縛與自由,其中蘊含這豐富、深刻的藝術哲理。貝多芬被世界公認為是世界性的音樂家。貝多芬在《黎明奏鳴曲》中加入了自己獨特的曲式創新,脫離了古典樂派的束縛,創作出了極具個性的音樂作品,從貝多芬的英雄性情感和趨勢發展解讀貝多芬在曲子中蘊含的豐富的情感,感受他對大自然的喜愛。
二、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概述
(一)歷史地位
貝多芬在自己短短的四十多年的生命中,向世人交出了眾多卓越的答卷。其中他創作的32首鋼琴奏鳴曲情感豐富、技巧復雜,從悲愴、月光到暴風雨、黎明以及熱情,晚年在家里創作的 29、30、31、32四部作品,都是堪稱神作,經常為高師、學生鋼琴教學使用、國際鋼琴音樂會賽事演奏作品。他從古典樂派中繼承的奏鳴曲式,不斷加以創新發展,最終形成了具有個性特色的貝多芬式奏鳴曲,為古典主義時期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也成為了古典主義時期最卓越的作曲家之一。 貝多芬對奏鳴曲式的創新和改進,提高了鋼琴演奏的音樂范圍,使強弱力量的對比更加明顯,使奏鳴曲中章節之間的對比也更加強烈,每個部分的主題與副部主題在連接性上更加緊密,曲調的轉換更加復雜,彈奏難度也隨著上升,為奏鳴曲形式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發展基礎,他的創新和努力,為以后音樂藝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效果,他對奏鳴曲式的卓越創造和貢獻是鋼琴藝術史上的重要的里程碑。
(二)三個時期鋼琴奏鳴曲簡介
1.早期(1792-1800年)
早期貝多芬奏鳴曲的特征一方面為繼承海頓、莫扎特的傳統,另一方面貝多芬的旋律繼承海頓式的動機發展手法,又吸取莫扎特旋律的深情,形成簡潔、質樸、熱情的特征。受到當時社會文化發展變化的影響,以及個人社會經歷、地位的改變,對古典派樂曲的發展呆來了深刻的影響,形成自己獨特的個性。海頓的悠然閑淡、莫扎特開始注重展現個性化的思想,而貝多芬則開始創作充滿自由、博愛等的個性化樂章,樂曲的格調在慢慢改變。此時的貝多芬開始創新古典派奏鳴曲的形式,他在創作的《悲愴》奏鳴曲里,在最開始就加了一段很長的引子,這個引子不僅用于第一章前,在展開部和尾聲里也有出現。貝多芬的初期創作風格既有繼承性的嚴謹等的傳統風格,又吸收了海頓和莫扎特的某些創作里面,在樂曲中融入動機展開和深情的旋律,再加上自己的個性化創作,加強節奏的變換速度、和切分以及休止符的運用,行成都貝多芬獨特的音樂風格和大起大落的音樂感染力。
2.中期(1800—1815)
中期是貝多芬創作的關鍵和旺盛時期,貝多芬擴展奏鳴曲的表現能力和套取功能,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特征。到了創作中期,也就是17到18世紀。這個時候歐洲開始了啟蒙運動,其啟蒙思想開始對貝多芬的傳統觀念產生沖擊、影響。因此,這個時期貝多芬的所寫的音樂大多稱贊真善美,批判假惡丑,充滿了社會正能量,這就是中期創作的音樂主題。貝多芬立足現實,用他的音樂記錄自己所見所感,他用音樂表達著自己美好的愿望和理想。在音樂形式上,他繼續對奏鳴曲進行個性改造,創新音樂形式,逐漸產生了鮮明的貝多芬式奏鳴曲。《d小調(暴風雨)》奏鳴曲,人們爭論不斷,但其中的技巧性、音樂性搭配上奏鳴曲的形式,以及在每個樂章里面都加入了琶音的手法,令人驚嘆。當時的貝多芬正值耳病嚴重,生活困難,但在這話艘取自中,我們體會到的是他對生活的樂觀和探索,而不是一首悲愴作品。第31號奏鳴曲是貝多芬樂曲創作的轉折點,整個音響化的變化也是一個大的轉折信號,從中能體會到貝多芬的體系中出現了一股英雄性的氣息,從此之后貝多芬的作品情感開始成為英雄性的浪漫主義。
貝多芬自創作出《悲愴奏鳴曲》后,便已經代表著貝多芬進入了嶄新的創作時期。貝多芬在自己創作中期,更注重奏鳴曲形式的改變。他認為當時大家都受到古典主義的舒服,而自己向往的是完全性的自由化的藝術形式,因此他用自由的想象改變傳統奏鳴曲的古典輪廓。基于這樣的創作思路,在這個時期,貝多芬創作出了形式、風格多樣的作品,包含了很多獨創的樂章。比如貝多芬在1801年作出的《A大調第十二奏鳴曲》,受到當時因資產階級革命犧牲的英雄的出葬場面影響,創造性的融入了葬禮進行曲。之后貝多芬又將奏鳴曲創作成幻想式,這種新型的創作方式區別于傳統的奏鳴曲格式,在第一章用的是新的自由行式,第二章出現了即興曲的風格,而這也足夠說明當時的貝多芬想要創作出即興、自由的鋼琴奏鳴曲的意愿,而其中成功的代表就是《升C小調第十四奏鳴曲》以及《降E大調第十三奏鳴曲》。這個時期貝多芬最出名的《月光》有更加彰顯了貝多芬的創新才華。古典派的奏鳴曲都是將高潮部分放在第一章中,而在《月光中》,貝多芬卻出乎意料的將高潮置于最后的樂章里,這就讓整曲在最后一章里釋放全部感情。這樣“幻想式”的曲式方式將貝多芬夾雜著炙熱、不安以及隱藏的幻想主義都表現了出來,此時的貝多芬正以積極的熱情一步步走向自己的理想。1801年的《D大調第十五奏鳴曲》中第一樂章表現了自己身處田園的閑適、安靜,第二樂章到樂曲最后體現了貝多芬當時平和、閑靜的心情。《d小調第十七奏鳴曲》中充斥著壓迫、黑暗,整首曲子的章節都是采用了奏鳴曲形式,琶音始終貫通全曲。這首樂曲是藝術美,其中展現的大自然的威嚴、壯碩正映襯了當時貝多芬不羈的性格。貝多芬劇烈的個人主義,讓貝多芬創造出《悲愴》、《暴風雨》、《月光》、《熱情》、《黎明》等極具個性化、能夠釋放內心感情的作品。《E大調第十八奏鳴曲》充滿了自由、新鮮的氣息,也告訴了我們貝多芬的生活態度就是不論生活有多么嚴峻、苦難,他始終保持著樂觀的態度。《熱情》貝多芬對自己奏鳴曲最滿意的一部,這首曲子氣勢恢宏、規格宏大,之中充滿了熱情和些許的不安、緊張。《熱情》是貝多芬對生活、對當時年代的吶喊。在后人看來,這首樂曲結構形式都較為完美,情感統一,把散漫的樂章統一成一個整體,在人類奏鳴曲歷史上占據了頂峰。因此中期可以說是貝多芬創作生涯中的創新探索期。
3.晚期(1815-1825年)
晚期創作屬于巔峰時期,除了風格和形式的改變,形成了一種“人類思想解放的情感”,這個時期被人們稱為是貝多芬的思想期。晚期創作的特點之一是主題和動機的巨大變化,另外一個特點是抽象性、普遍性越來越大,這個時期是他創作作品風格最巔峰的時期。1815-1825年是歐洲社會的黑暗期,理想是民主的,現實卻是人民被鎮壓,貝多芬對這樣的社會狀況充滿了不滿,生活、理想的雙重打擊讓創作跌入低谷。低谷之后的貝多芬不斷努力,用自己的意志繼續進行創作。他的作品充滿了自己內心的復雜、深沉,更具主觀性的表現了自己的痛苦以及對理想的期望。這個時期的作品更具抒情和復雜,形成了完全自由的奏鳴曲風格。貝多芬晚期作品都最大程度的展現了主題和動機,同時故意將樂章之間的間隔減小,從而保證音樂的連續性。世人成這個時期貝多芬的創作作品為“超越了從前所有音樂,向人類想象力所能觸及的最高領域翱翔”。這時的作品更具獨立性、抽象性和個性化,代表了“人類情感和思想的徹底解放”。
從手法方面,晚期作品中出現了很多變奏手法的運用,在這些作品中找尋主旋律,然后進行音型變奏。除了變奏之外,貝多芬對復調也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不斷的在作品中加入浮雕手法。有的作品沒有展開部,而使用的是賦格段;而有的作品在展開部中使用了卡農風的動機,也有將變奏和復調融合在一起使用的作品。而在數量上,像109和110號作品,僅僅有三個章節,而111號作品僅僅有兩個章節。整個晚期創作中,貝多芬向世人展現了嘆為觀止的技巧性和自己的音樂創作天賦。
從整個貝多芬的創作生涯來看,他的作品對后代中西方的音樂發展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所具有價值和魅力在于均衡地反映了貝多芬整個音樂創作生涯的各個時期,體現了他一生所經歷的音樂和精神之旅,完美地展示了一種特定的音樂的形式,用音樂向后人展現了當時社會的現狀,展現了一個公認的音樂天才具有的高超的鋼琴技巧和音樂變化。
三、貝多芬《黎明奏鳴曲》音樂特征
(一)大自然歌頌性
《黎明奏鳴曲》為《C大調第二十一鋼琴奏鳴曲》,這部作品不同于以往作品的悲愴,其中充滿了歡快、清爽的感覺。這部作品規格龐大,包括了豐富的彈奏技巧和情感。貝多芬在其中融入了自己個性化的創新技巧。
在呈示部中,彷如清晨陽光初生,主部低音域的弱音出現,隨后,高音區使用了歡快和快速變化的的短音階,這樣的強弱對比,通過高低音區強烈的銀色反差,將觀眾從陽光初生是的靜謐帶入溪水旁歡快的節奏中,此時才展現出整個主部主題的風格。高低音的對比配合精心的音色設計,卻使氛圍的轉換不顯突兀,依舊流暢。黎明較為廣闊的規格,使整個樂曲的廣闊氣息、豐富的音群以及獨特的結構技巧都得以展現,給聽眾塑造了一種萬物生長、晨光初生的美好畫面,處處都是生機。在《黎明》中,貝多芬在E大調上展現了副部主題,這樣和C大調的主部主題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貝多芬獨特的三度關系調。在古典派中,在主部的屬調或下屬調上才會出現副部主題,貝多芬的做法使調性的安排更加豐富,凸顯了新意,這樣使副部和主部的主題對比更加強烈,讓整個樂曲聽起來更加舒服、怡人。黎明中的三度調用和聲作為支架,把和弦當作旋律,讓整個樂章數抒發出對自然的喜好、對自由和幸福的渴望。
在展開部第一部分,貝多芬通過力度、節奏、旋律的變換展現主部主題,讓整個音樂更加活泛,推動了音樂的發展。而且在高音部分減少了主部主題,讓音樂更加緊湊,顯得更具活力。減少展開部的旋律,變化之后的主部在高音與低音之間來回變化,在音樂中營造了緊張的氛圍,就像是大自然中驚慌不安的小鳥,四處亂飛,驚慌的鳴叫,產生了一種交響樂的感覺。在古典派中,奏鳴曲的主副部要求調性相同。但在貝多芬的《黎明奏鳴曲》中,腹部主題最開始是A大調,然后才變為和主部主題想痛的調性——C大調,雖然顯得突兀,但卻符合音樂的發展規律。同時,副部調性的改變,也導致接下來的連接部分隨之改變,不再是簡簡單單的復制一邊。貝多芬使用新素材,讓樂思更加豐富,動靜對比更加強烈,這也是《黎明》更加明亮、充滿激情的原因。
(二)交響性
隨著不斷的創作,海頓、莫扎特對貝多芬的影響里越來越小,貝多芬的作品開始慢慢展現出自己的風格。他的作品中充滿了自己的不屈和奮爭的斗志,向世人展現了巨大的張力。而貝多芬的浪漫主義思想中最關鍵的就是他那一直存在的激情,不論何時何地,不管面對什么,他都顯得激情勃發。人們時常會稱贊貝多芬過人的精神力量,貝多芬在長久的音樂創作過程中,不斷磨練,同時貝多芬不斷吸收前輩音樂作品中的營養,充實自我,博采眾長,更重要的是培養了自己不屈不撓的精神,并作為加以發展。貝多芬屬于浪漫主義樂派,更是領頭人,但他堅定擁護古典主義,他以辯證的分析對待不同的音樂派系,也正是他的容納才讓他創作出眾多享譽贊美的奏鳴曲。貝多芬面對苦難生活、病痛折磨的不屈精神,塑造了他音樂作品中充滿奮斗和反抗的英雄性感情,從而成就了自己奏鳴曲作品中的英雄。
除了情感上的變化,貝多芬在這個時期也開始展現自己技巧上的創新,通過強烈的對比、強弱變化、沖突藝術等都開始運用到自己的作品中。貝多芬開始展現自己的時期正趕上思想啟蒙,自由的觀念滲入貝多芬的創作理念中,個性化、自由化成為了樂曲創作的主旋律。音樂是一種聽覺藝術,通篇如流水般的平敘音樂,無法給觀眾帶來激動、興奮的體驗,因此,貝多芬常常在創作中加入不諧和音。通過在輕柔的音樂中加入不和諧音使某段音樂變得響亮,從而帶動人們的情感變化,其中所夾雜的作者的緊張、痛苦的情感讓英雄性的情感得到充分的展現。思想解放運動帶動著音樂創作者不斷追尋解放的思想和個性化。貝多芬也不例外,受到解放思潮的影響,貝多芬在進行創作時開始慢慢加入自己獨特的創新和自己個性化的思想,現實社會的封閉與自由的渴望相互沖突,反而更加堅定了他自由的理想。因此貝多芬開始在作品中加入較多的重音,讓原本安靜的音樂旋律,變得起伏不定。變奏也是一種類似的手法,能夠使半音更好的表達自己的英雄情感。在貝多芬的《黎明奏鳴曲》作品中,經常能看到通過各種形式的抒情反襯自己的英雄型情感。發展部通過力度對比、不同調式色彩變化、不同伴奏織體的運用增強音樂的發展動力,恰是交響樂各種管樂在不同調式上的交織呈現。通過某些停頓和休止讓觀眾忽略本來存在的或平和或暴躁的情感,從整體上品味其心中理想化的英雄情感。持此之外,貝多芬在創作的樂曲中通過快速的強弱變化、震音、顫音以及半音等,一點點的對觀眾提高壓力,當到達頂峰時,用停頓的方法或瞬間爆發將潛在的英雄解放出來,消滅痛苦,實現壯志與理想。
(三)民族性
貝多芬以《黎明》描繪了一個生機旺盛、活躍的的大自然,作為田園作品,整個樂曲從里島內都充斥著活力和生機。副部主題為和弦構成的優美純樸的音調,音樂形象親切穩定,既體現民族特色又與主部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這首《黎明奏鳴曲》共有三章。第一樂章以及最后一個樂章里,充滿了古典主義時代氣息,其中,貝多芬也加入了自己對奏鳴曲的創新成果,他將尾聲加以擴大,近似于第二展開部的規模。而且,在這兩個部分里,都是較為快速的章節,通過序奏分隔開,而不需要慢章節。第一章貝多芬使用的是奏鳴曲式,通過以緊湊、輕快的節奏,使用同音反復、倚音和快速音節向聽眾展示了世間萬物迎著朝陽生長的畫面,你可以聽到牧笛和小鳥的鳴叫,休閑、安靜、肅穆,但緊接著,通過旋轉音你會仿佛看到流淌的溪水,開始出現生機與活力。隨之而來,調性和力度的改變和密集的音型開始慢慢的轉換畫面,開始向你展現充滿活力的大地。這些場景的變化,當然不是真實存在的,但通過強弱變化、使用不同的力度和踏板,手法的變化影響了眼前事物的變化。動人的贊歌先在右手高音區出現,接著又在左手中音區不完全再現,當它第二次出現時,右手靈活運動的音型,使這一主題溶匯到積極的運動中去,似乎是人們受到大自然的感應,整個心靈亦化入生命運動的節奏之中。隨著音樂發展,當到達呈示部的最后部分時,節奏和力度都已經有了一定的提高,這是整個樂曲呈現出爭相競爭的畫面。之后強烈的顫音讓整個樂曲出現了波動,旋律逐漸降低,之前活躍的畫面開始慢慢變得安靜。但安靜不是代表了樂曲寂靜結束,而是為了將來更大的波瀾奠定基礎。
四、貝多芬《黎明奏鳴曲》演奏分析
《黎明奏鳴曲》第一樂章為奏鳴曲式快板。共包括四個部分,分別為: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和尾聲。下圖為第一樂章的曲式圖式。
該曲為奏鳴曲式。
呈示部(1至90小節)這個樂章從最弱音的、無情緒的暗示性的和聲開始,在短促跳動的節奏音型里面,很快。主題是極為龐大的,主題包括了三個動機,是樂章的骨干,動機與后兩個動機形成極為強烈的對照。呈示部的結尾,由新的材料的同意音型反復兩次,造成力度上的巨大高潮,隨后轉回主調C大調上,奏鳴曲的呈示部結束。
展開部(90至156小節)在呈示部的結尾加上了四小節的樂句之后開始的。在這個展開部把主題截成小段,并從這些樂段中慢慢發展出來,造成更加生機勃勃的進行,旺盛的情緒帶來極為莊嚴緊張的色彩。這是貝多芬展開部的顯著特征之一。屬準備階段通過各種音型的屬低音的持續和高聲部的的引申與變化,為再現部做好鋪墊。同時對主題的處理和轉調效果,詮釋了貝多芬的作曲技巧,是這首奏鳴曲的驚人之處。
再現部(156至243小節)主題材料回歸,第二主題在A大調上再現。
尾聲(243至301小節)似乎是第二個展開部,內容很充實,盡情的發展音樂材料,貝多芬在盡一切可能性的加以多樣的變化,把它們在更大的范圍里極度地驅使,莊嚴緊張的情緒此刻高漲達到頂點。樂曲在最強(ff)上將樂章終止,力度和色彩的多樣變化,體現了貝多芬悲壯的氣息。
(一)力度、速度分析
巴洛克時大多采用木質、細弦的撥片琴,因此鋼琴的聲音小,鋼琴發展到古典主義的時候可以通過調整觸鍵力度控制鋼琴的聲音,所以總提上古典主義比巴洛克鋼琴聲音大,而在貝多芬的改良下,鋼琴更具有了分明的強弱差異,音質也要好得多。
在《黎明奏鳴曲》里我們可以看到,貝多芬在其中加入了數量較多的力度符號,依靠調節手臂和腕部的力量改變力度,控制強弱變化。比如從譜例中我們可以發現,在顯示部最開始的4小姐中,力度從pp變為f-sf-p ,而在尾聲,還是主題原有的a+b動機,持續到pp,到了下一小姐,c動機突然出現,然后有出乎意料的重回b動機。在第86、87小節,還加入了八度跳音。貝多芬在黎明中對 pp的使用次數非常多,,pp之后樂曲力度慢慢變強,到達ff時,出現一個小的高潮,然后才回落到pp。這種創作手法對pp的使用合理性要求較高。很多人以為ff處要用力,才能提高力度,達到設計要求。但知識用力會使樂曲某些地方變的不流暢、不協調,這些力度變化和技巧性都需要我們先對樂曲有了基本了解后,慢慢品味,才能彈奏出打動人心的黎明曲。
在貝多芬看來,樂曲要有或慢或快的節奏變化,才能為樂曲帶來生命力,而不是成為設定的機械。《黎明》曲的第一章節屬于快板式的,節奏較快,因此,在演奏時對速度的要求就會比較高,這也正好是檢驗彈奏技巧是否過關的條件。雖然第一樂章各個部分被貝多芬擴大了規模,但整個章節還是要保證速度的變化要統一。速度快了,音樂就顯得表現力不足,沒有生氣;速度慢了,又會影響音樂的發展,比如第一樂章中間部分,是由三連音后接十六音符作為過渡句,這一句對速度的要求就比較高,左手第一拍要重,同時不能使人感覺整個曲子速度一直往上提,因此,節奏的變化要非常揣摩和練習。
(二)踏板作用
踏板被音樂人認為是鋼琴靈魂所在。黎明中有踏板標記的地方屈指可數,但都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踏板在哪里踩,力度多少、快慢如何都會改變實際效果。踏板實用的還壞直接影響到彈奏的色彩、聲音和風格,貝多芬明確標注踏板的地方雖然僅僅有基礎而已,但其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踏板怎么踩,在那里踩,踩多深都會影響到彈奏的效果,有時沒有踏板,就會使聲音顯得干澀,踏板多了,就會亂糟糟的。貝多芬相比于作曲家,他的作品中踏板的使用更多更復雜,這取決他的音樂要求。貝多芬對他版的使用一般是為了提高順暢度,也有為了使音樂更富有情感使用的踏板。貝多芬在副部主題處使用了音后踏板。樂曲和弦從八分到二分再到四分音符安靜的變化,鮮明對比于主部的歡快變化,此時每個音都要換一次踏板。所以和旋在演奏時不能間斷,根據和聲的變化規律調整踏板的節奏,這樣就會產生類似唱歌時的和聲結果。
(三)觸鍵選擇
評價一架鋼琴,音色是最關鍵的因素,音色的好與壞則是取決于彈奏者觸鍵的技巧性。想要學習演奏鋼琴,觸鍵是不可避免的技術難題。能夠彈奏出好的觸鍵,那樂曲給觀眾的體驗效果和感受就會提高一個層次。在觸鍵技巧中,如何演奏好顫音是《黎明》最大的演奏難點。顫音在第一章總共四處,前三處將回旋曲式帶到頂峰,最后一處則是在尾聲,這里在處理觸鍵時要求較高,彈奏時右手的拇指、食指保持顫音持續,同時控制好聲音的質量和大小,保證顫音平穩,無名指和小指保證高音部分不能中斷,左手則為三連音要保證聲音均勻,左手旋律起到了對右手的支撐效果。這些都要求對手腕和手臂要加以鍛煉,從而保證聲音流暢、和諧,配合好踏板的使用,就能彈奏出輕柔、祥和的音樂。
五、結語
貝多芬的《黎明奏鳴曲》是貝多芬在屬于貝多芬創作中期的優秀之作,就內容和形式來說是最精妙的奏鳴曲之一。這部作品表現出的音樂規模上的龐大,是貝多芬在探索奏鳴曲新發展的一個重大突破。整個音樂表現出強弱的鮮明對比,曲調上高亢明亮、富有熱情,既有對大自然非常熱愛的熱情和贊美,也有內心深處對大自然的理解。我們通過研究其個性化創作技法和演奏特色,深刻理解作品的內在是指,捕捉作品的思想精髓,才能恰如其分的表現作品內部隱藏的深刻內涵,并在鋼琴演奏和教學中不斷創新,將鋼琴藝術的魅力充分展現。
參考文獻:
(一)著作類
[1]張桂樞《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的分析》[M]長城出版社.2012
[2]吳祖強《曲式與作品分析》[M]人民出版社.2003
[3]羅曼羅蘭《貝多芬傳》[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
[4]周薇《西方鋼琴藝術史》[M]人民音樂出版社.1987
[5]唯民《貝多芬論》[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6]張敏《鋼琴藝術簡史》[M]河南大學出版社.2015
[7]張方《貝多芬》[M]人東方出版社.1996
[8](蘇)克里姆遼夫著,丁逢辰譯《論析貝多芬鋼琴奏鳴曲》[M]上海音樂出版社.1989
[9](英)阿特斯·奧爾加著,克紋、劉進昌譯《貝多芬的一聲》[M]人民音樂出版社.1985
[10](美國)埃德蒙·莫里斯,王維譯《貝多芬傳》[M]譯林出版社.2016
(二)學術期刊類
[11]唐碧蓉《淺析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J]音樂探索.2007
[12]朱智《論分析貝多芬鋼琴奏鳴曲》[J]音樂天地.2004.第八期
[13]張丹寧.貝多芬鋼琴奏鳴曲藝術性的情感表現[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2009
[14]閆冰.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力度處理特征[J].樂府新聲.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