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漆畫在我國作為一個年輕的畫種從上世紀30代開始興起,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逐步繁榮壯大,呈現出百家爭鳴之局勢。然而學術界對漆畫的定義爭論不休,本人結合漆畫實踐經驗,從三個方面淺談什么是漆畫。
【關鍵詞】:漆畫;漆藝
漆畫與漆
《辭海》中關于“漆”的注釋:“各種粘液涂料的流稱。涂于物體表面,干后結成堅韌而美觀的薄膜。可分為天然漆和人造漆兩大類。”天然漆指的是從樹上割下來的天然液體,經過一定的工藝制造而成,是現代漆畫創作和漆器制作的主要涂料。天然大漆在合適的自然條件下髹涂起皺,其紋理內斂而含蓄。人造漆指的是以聚氨酯為代表的化學漆,干燥速度快,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大漆時間把控上的不足。
有人崇尚“大漆畫”,認為漆畫創作應當使用純大漆,堅決抵制化學漆的使用。然而中國現代漆畫之所以稱為“漆畫”而沒有被稱為“大漆畫”,說明在材料的使用上就包含了不分主次的天然漆和人造漆。1980年,橋十光在《漆畫淺談》中說“化學漆的使用,是現代漆畫技術的一個發展,以它無色透明作為金銀罩漆恰好彌補了大漆不足,但是又不能用它來代替大漆的長處。”漆畫從中國傳統工藝中脫胎來,在繼承自身文脈的基礎上應當與時俱進,融合現代科學技術,才能歷久彌新。1989年第七屆全國美展上面,陳恩深一幅《四月漫步》榮獲銀獎。這幅畫獨特之處在于全部使用聚氨酯漆,然而畫面的整體視覺效果卻將漆畫的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
總而言之,漆畫創作使不使用大漆,是漆畫家的自主選擇。無論是天然漆還是人造漆都是作為一種材料供畫家選擇,畫家要支配材料,而不是被材料支配。
漆畫與漆藝
1978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時期時代出土了一件漆碗,造型獨特美觀,腹部為瓜棱形,下圈足,內有朱紅涂飾色澤鮮艷,其物理屬性與漆相同。由此可知,在我國制漆的使用、漆器的制造,至少有7000余年。然而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在“漆”的使用過程中,漆的工藝性逐步增強,而漆的繪畫性逐步減弱,因此,并沒有產生正真意義上的漆畫。中國現代漆畫的產生有圖文依據的,最早的作品是吳埜山(福建漳州金漆畫家)1930年前后創作的漆畫孫中山遺像《孫中山像》。
髹器是我國一種特殊的藝術,其手法千文萬華。明代黃大成集百家之言,注《髹漆錄》,全面總結了漆藝的用具名稱、堆剔雕嵌的藝術手法,分門別類,記載十分詳細。這本書是唯一流傳至今的詳細總結漆工藝歷史的書籍。因此在漆藝歷史中地位可見一斑。要說漆畫與漆藝的共性,就在于他們手法使用上的一致。唐宋年間出現的金銀脫胎漆器就是運用反復涂漆的手法,在漆畫創作做逐步衍生出變涂的運用;元代著名的雕漆手法運用到漆畫中發展成漆線雕的獨特藝術;清代產生的螺鈿鑲嵌技法沿用至今,蛋殼鑲嵌在漆畫創作中也成了必不可缺的技法。
然而漆畫與漆藝卻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有聯系不代表可以混為一談。漆畫循著傳統工藝的脫胎蛻變出來,又徹底擺脫了對器物的依賴,不受實用功能的制約,成為獨立的審美對象。漆藝是漆畫創作發展的起點和階梯,但不是全部寄托,繼承傳統是為了發展,從遠古中走來也要向未來走去。
漆畫與繪畫
漆畫是一個物種概念,包含漆和畫。漆定義畫,畫定義漆。前者是說,畫是由漆這種物質所做;后者是說,這個漆物質只用來作畫而沒有用來作其他東西。漆畫作為繪畫的一種,必然要遵循繪畫創作的基本規律,脫離繪畫的基本語言而談漆畫無疑是名不正言不順。漆畫首先是畫,其次才是漆;首先是藝術,其次才是技術;首先是思想內涵,其次才是外觀形式。漆畫作為繪畫是畫家精神創造的現實產物,其中必定包含藝術家的思想內涵和審美體驗。作為純藝術,它必須包含繪畫的一般性;作為漆畫,它必須具有漆畫的獨特性。如果作者沒有較好的藝術修養和繪畫基礎,是做不好漆畫藝術的。
漆畫之所以能夠立足于畫壇,關鍵在于其獨特的美學品格,這個獨特的美學品格在于其獨具匠心的表現形式、富有魅力的藝術材料、深不可測的工藝手段,從而形成了與眾不同的藝術風貌和風韻。漆畫是畫,和其他畫種一樣,都屬于藝術創作的范疇,因此必須在審美的前提下按照藝術創造規律去創作。要反映生活,要以情動人,要以美動人,具備像詩一樣的意境美。而大漆材料本身就是一種含蓄內斂的藝術語言,這也是漆畫的獨特性所在,也為漆畫創作意境的營造創造了得天獨厚的先天條件。繪畫作品中意境和情調的營造,體現的是藝術家文化藝術修養、生活體驗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漆畫藝術格調的高低與詩意的產生,取決于藝術家的人品、修養、技巧以及對生活的獨特觀察角度和表達方式。
總之,漆畫創作應該表現情、意、形的意境美,也還包括造型、構圖、色彩的形式美以及材料、工藝、手法的匠心美。
參考文獻:
[1]陳圣謀《按照美的創作規律創作—淺談漆畫藝術》載《美術》1983年第10期
[2]黃維中《漆畫創作雜談》載《美術》1983年第10期
[3]蔡克振《漆話漆畫》香港文匯出版社2010年
[4]雷圭元《中國的漆藝》載雷圭元《工藝美術技法講話》第62-64頁
[5]陳圣謀《探索漆畫的藝術語言》載《美術》1989年第11期
[6]喬十光《論漆畫藝術》座談會學術報告1988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