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進入了工業化社會之后,無論是文學性的藝術創作還是戲劇創作,西方社會已經進入了較為繁榮發展的階段,然而基于藝術的本真來自于生活現實的真諦,戲劇的創作作為藝術的主要表現形式,其同樣具備此特征,既來源于生活又超越與生活之上。戲劇除了臺詞和人物動作及表情之外,其深刻震撼人心的還在于其所傳達出的基本理念和精神,戲劇創作者的心血和思想是藝術載體的靈魂所在,基于此,本文將論述戲劇創作中的感情積累的作用。
引言
隨著社會的經濟呈現快速增長的狀況,社會財富不斷增加,人們對于精神世界的追求日益劇增,精神文化層面的需求所衍生的是文學和藝術作品的創作不斷高漲和繁榮,戲劇作為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優秀的戲劇作品的涌現是以創作者的深刻文學功底和社會閱歷以及豐富的感情體驗誒基礎的,沒有對生活的透徹認知和感悟是很難創作出具有感動人心的作品的。其中的關鍵因素就是感情積累,戲劇作為來源于生活的藝術形式,如果創作者缺乏對生活的深刻感悟,是很難將其真切感受融入到作品之中的,而這樣的作品也很難俘獲觀眾的心理和認可。
1.戲劇創作的的源泉:生活情感
戲劇創作是為了能展現出優秀的作品,而戲劇作品并不僅僅是對于現實生活的直接性的表現,其應當是結合了創作者的心理與客觀外在社會生活環境的綜合體,社會的生活化是喜劇創作的起點,因此,從哲學意義層面來看,影視劇的創作大多是脫離生活現實的亂造,另一方面,我們還需要認識到喜劇創作的實踐性工作不僅僅是關注生活,還應當要求創作者具備較高的審美體驗和感受認知,而這是優秀戲劇作品產生的核心所在,在文學藝術實踐中,尤其是戲劇藝術實踐中,感情是生命,離開了感情,就無所謂藝術,也無所謂戲劇。
戲劇創作的基本原料是創作者的情感因素,缺少了情感的作品是沒有靈魂的軀殼,僅僅是一堆堆材料所堆砌的玩偶,不能深刻打動讀者的內心,戲劇作品應當首先是創作者的內心世界與社會客觀現實的融合,這應當是一種感于外而動于中的一種體驗和過程,所以,在戲劇創作中,需要的是能夠深刻穿透生活現象的內在心靈,并能有效挑動人們的審美感情,進而形成深刻的情感波動。
2.戲劇創作的基礎:感情的累積
戲劇的藝術除了是社會生活現實的客觀表現之外,其也應當是創作者自身的感情體驗的再次重現,創作者需要的不僅僅是原始性的生活材料,其還應當注重其內心的獨立和感情的積累,缺少了生活情感積累的創作將僅僅是生活素材的收集者,而不能成為生活藝術的創作者,也不能夠創作出具有打動人心和感人的優秀劇本,因此感情積累應當成為戲劇創作的首要基礎性提前。劇作家需要的感情積累不僅僅是因為戲劇或舞臺所需要的時間和空間所展現出的有限的生活畫面,如果缺乏了深刻的愛憎情感,觀眾是很難被打動的,戲劇也不能獲得其有限而真實的感情體驗,而戲劇創作最需要注意的就是感情的認同,這就需要深刻認識到感情的累積的重要性。
3.感情積累的外在形態
3.1情緒記憶
所謂的情緒記憶就是人的一種心理活動,其是感情激烈的一種表現方式,一般而言,劇本創作者的情緒記憶是其在創作過程中的感情活動經歷和狀態,情緒記憶能夠有效影響劇本創作者的創作活動,并產生較大的作用,在具體的戲劇創作過程中,創作者主要是通過情緒記憶在自己身上引起這種或那種感情, 在移情的作用下,使它充分地符合于人物的情感真實,這是戲劇獲得生命的一個普遍規律。
情緒記憶中的移情還體現在其對于戲劇的藝術創作的核心影響,因為在藝術活動創作的時候,移情是藝術家將其主觀性的感情轉移到客觀對象的一種主觀心理活動,而在戲劇創作中,移情則是戲劇創作者將其個人的感情傾注到創作的人物形象之中,從而使得人物具有鮮活的藝術生命力。移情是戲劇藝術的創作中客觀存在的心理現象,移情的對象與主體在情感的性質上 、形態上要具有類似性、共通性,并且由主體經過聯想、想象的作用進行再創造。
3.2情緒記憶的外化征表
情緒記憶的外化表現主要體現為創作者的個人兒童感情記憶,還有創作者的自身心靈感受,以及情感的濃烈厚度等。首先,童年的感情記憶對于創作者的影響是較為深刻的,而這部分的記憶大多會成為創作者后期藝術作品創作的重要來源,一般而言,兒童的心理活動是主觀性的、感情性的,這些記憶都會較為深入而牢固可靠,在人們的腦海之中,并在創作者一定階段之后較為深入的影響其創作風格和作品的特點。其次,感受的心靈則是創作者在情緒記憶中的一種感情體驗,通過其內心心靈賦予其創作作品新的藝術生命。因而,創作者大多會較為有意識培養其感受的心靈,在情緒記憶中不斷發現和挖掘其創作的元素和材料,并在其創作的構思中,不斷觀察客觀的社會萬物,也關注于自身的豐富的心靈世界,進而激發、復活自己心靈深處潛藏著的情緒記憶。最后,情緒記憶還需要戲劇創作者不斷開闊生活視野,拓展、豐富人生感受劇作家個人的生活道路愈是豐富、多樣,本人的精神世界就愈是豐富和多方面,把所見的事物同本人的體驗、思想聯系起來的可能性就愈大,就能保證劇作家能夠深入地理解其人,細致深刻地寫出人的復雜多樣的精神世界。
4.我國戲劇創作中的感情積累
我國在戲劇創作方面的感情積累性的表現主要體現在優秀作品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戲劇作品首先想到的就是《雷雨》、《四世同堂》、《暗戀桃花源》等,曹禺先生作為我國著名的戲劇創作家,《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都是曹禺先生的佳作,無論是在演藝界還是在文學界都受到了高度的贊譽,而這些基本上代表了我國戲劇創作在感情積累上的重要高度,這些作品中所體現出的創作者的感情積累可以為我國今后的戲劇創作提供較為良好的學習素材,曹禺先生的所處時代背景是20世紀初期,這樣的年代是動蕩不安的時代,曹禺先生的早期經歷是在被繼母帶大的壓抑的家庭中度過的,與此同時,其對年長女性的母親角色又充滿喜愛,所以在曹禺的作品中,總是有意無意的透露出對溫婉女性的偏愛與關懷。并且由于繼母從小就經常帶曹禺去劇院,使得作者的童年都是在濃厚的戲曲氛圍熏陶下長大的,使作者產生了對戲劇的喜愛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在曹禺先生的作品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其較為濃厚的感情積累,例如,曹禺先生雖然為男性,但是其作為孩子,仍然擁有著對親情的一絲絲敏感情緒,這一點在其作品《雷雨》中有深刻的體現,《雷雨》就是以家庭、血緣產生的一系列矛盾碰撞為感情主線,也從側面反映了曹禺對于溫暖和睦家庭的向往,這些都是劇作家從作品里折射出的感情的積累。除此之外,曹禺出生于一個封建官僚家庭,家中的等級觀念和舊派作風也給曹禺留下很深的印象,所以在《雷雨》中,作者能夠把周園的一切大小細節、人物感情、思想觀念刻畫的無比生動,因為那就是作者對此種生活的情感表達。
5.結語
戲劇是藝術的一種有效表達生活情感的形式和載體,作為社會生活的反映,戲劇的創作需要創作者有著深刻的生活閱歷和感情體驗,同時要以感情積累不斷深化其創作作品,以真實的情感抒寫和表達作者的內心世界,從而創作出深入讀者和觀眾內心心靈的優秀作品。
參考文獻:
[1]盧緒峰.戲劇創作中光的情感表現[J].《戲劇叢刊》,2012(6).
[2]趙亮.論戲劇創作的感情積累[J].《科學導報》, 20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