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藝術類本科生主要注重于個人感受、行為開放、集體觀念比較淡薄、自控能力差等方面,導致實習實訓課時,時有問題發生,老師在課堂上的管理難度加大。在本科生學習實踐時對學生行為進行約束,應當結合藝術類本科生的行為特點,有效管理揚長避短,加強引導,憑借藝術類本科生活躍的思維模式,引導學生形成感恩老師、認同社會、報效祖國的核心價值觀,促進良好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藝術類本科生;實習實訓;管理策略
前言
藝術類本科院校的主要目的是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成為一名優秀的技能型人才不光是在校時期專業技能的培養,也是對本科生習慣的培養,是一個人對生活與行為認知的重要階段。但是在本科院校,由于學生的自律性不強,大部分學生無論從生活還是心理,都會有不好的習性,這些不良行為就會造成他們對日常生活和學習的陋習。所以本科院校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還要注重學生的素質教育。
一、藝術類本科生的行為特點
之前所說藝術類本科生主要注重于自己的感受、行為開放、集體觀念薄弱、自控率較差,所以對管理者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當下本科生越來越注重自我,他們對學習的住宿條件、和學習環境越來越看重。學校有明確的校紀校規,但是本科生違反紀律現象屢見不鮮,比如本科院校一般都是按考勤算學分,但是他們根本就不會在意;還有在校外租房、不積極參加集體活動或者集體活動缺席等問題,所以學習要分析本科生的行為特點制定合理的校紀校規。本科生的主要行為特點:
(一)、注重于自己的感受
本科生不會接受傳統的教學模式他們會認為很死板,反而他們會更加在意自己親力親為得出的結論。他們有較強的獨立個性,做事只強調自己的感受,很少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缺乏一種團隊協作的思想;心理承受能力極差,對于父母、老師、社會的關心缺乏一顆感恩的心。
(二)、行為開放
本科學生娛樂方式多樣化,思想比較前衛,行為比較開放,他們的活動場所一般都是KTV、酒吧、慢搖吧之類的娛樂場所。還有互相攀比的行為比較嚴重。
(三)、集體觀念差、自控力弱
現在許多的本科生獨生子女較多,父母的溺愛導致他們自私、任性、缺乏團隊意識還有沒有吃苦精神,對社會的判斷能力和對新鮮事物的適應能力較差。尤其自控能力較差的人,盲目的跟從,有的沉迷于網絡游戲無法自拔,導致無心學習。
(四)、參與政治活動的積極性不高
現在許多本科生對于參與一些學校組織的熱情并不高,甚至對于這些活動根本不感興趣,對于國家政治事件沒有關注度,所以導致他們對社會發生的一些事件沒有分析度,很容易走極端路線并且還會產生一種對社會極其不滿的負面情緒[1]。
(五)、課堂行為認知水平差距
課堂上有些學生希望成才,吃苦耐勞追求上進、認真學習,但部分同學存在上課睡覺、考試作弊、作業抄襲等問題所以同一課堂學生之間認知水平差距十分明顯。
二、在實習實訓中如何管理
本科生在行為習慣的養成中會出現一系列的問題。需要管理者從心里教育和實踐教育兩頭抓,注重因材施教,根據不同類型的學生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在課堂上的行為管理也是如此,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維護秩序,提高工作效益。
在課堂上教師要有效的進行課堂管理,課堂氛圍是教師在實訓課堂順利開展的重要條件。師生應該有平等的關系,讓學生多發言、互動建立和諧的課堂氛圍,對學生的要求不要過于苛刻,對于犯錯的學生應該寬容,達到學生知錯就改的目的。
在實踐課中,應該由學生自己組織,通過學生自己組織實踐課由老師引導,不僅增加學生的興趣還可以使學生具有團結、教育、組織的能力,班干部應該是組織實踐的主要力量[2]。通過實踐課由學生自己組織,激發學生對課堂的興趣和完成學業的熱情。
平時學校應該多開展專業技能、文藝體育、社團文化、社會實踐等各種素質教育平臺,使學生們學會團結、帶領的本領,從而使管理者實現管理的目標。按照學生的意愿建立各種社團能改善本科生的一些陋習,并且教師還要將思想教育、專業教育和興趣培養也融入社團活動中,改進學生的思想和提高管理者的工作效率[3]。
總結
學生學習不僅是要提高專業技能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的行為舉止,一個人的行為舉止充分體現了他的個人素質,對于本科生來講一定要注重素質教育,養成良好的教育。不過養成良好的教育不止是學校的責任,更應該注重學生的家庭教育還有學生的自身努力,在社會的監督、考試的教育還有家長的指導下完成。努力將藝術類的本科生培養成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劉宏達,本科院校李刁.本科院校網絡語言環境下的大學生行為管理對策研究[J].本科院校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本科院校2014(15):53-55.
[2]林思遠,本科院校何文華.本科院校基于智慧校園的大學生日常行為管理研究與實踐——以廣東女子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本科院校軟件導刊·教育技術,本科院校2017,本科院校16(6):63-65.
[3]王政,本科院校李斐斐.本科院校探析大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養成途徑——以山東建筑大學管理工程學院為例[J].本科院校新校園旬刊,本科院校2016(4):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