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流行音樂自20世紀30年代開始出現于歐美地區,并迅速流行起來,在大半個世紀的發展后,傳入了中國地區,它的豐富多彩的風格使我國的傳統歌曲的曲風發生明顯的改變,在長時間的演變之后,流行歌曲的創作中融入了很多中國特色的元素,將中華民族的古典文化與民族音樂和西方流行音樂元素進行融合,形成一種新型的具有中國特色音樂風格的流行演唱藝術。
【關鍵詞】:流行音樂;創新;審美回歸;藝術創新
引言:在藝術形式多元化發展的今天,中國的流行音樂文化作為極其富有時代特色的音樂文化,在幾十年的發展之后,成為中國藝術文化中活躍度最高、受到大眾廣泛關注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隨著經濟的發展與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發關注精神層面的需求,大眾的審美標準和審美需求也在與時俱進。大眾對傳統的流行唱法和歌曲形態已經出產生了審美疲勞,在這一現實背景下,音樂人發現“千人一聲”、程序化的音樂表演模式已無法滿足大眾的審美需求,并且無法讓大眾感受到流行演唱最原始和本真的體驗與感悟。因此,筆者希望對流行演唱藝術的模式創新和審美回歸進行探討,可以重建流行音樂藝術的美學形態,在傳承和發揚傳統音樂文化的同時,可以更好地發展具有中國特色元素的流行音樂文化,以此達到流行音樂演唱藝術的創新與審美回歸的目的。
一、模式創新與審美回歸的相關概念
關于審美回歸的概念應從流行音樂的起源開始講述,現代的流行音樂是現代社會城市化的產物,并在商品經濟的趨勢走向的引導下,為滿足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通過商業的操作產生的商品,或者產品。可以說,現代流行音樂是與消費相關的。一首曲子、一張專輯是否成功,取決于大眾的傳唱度和市場反響。商家站在盈利的角度,至關心音樂產品的經濟因素,以此為核心,而不會對于音樂產品的質量、表演形式與社會價值投入更多的關心。
古典音樂與現代流行音樂的不同之處,即為評價模式和價值的不同。西方的古典音樂評價體系中,一場音樂會、一場音樂劇或者一次交響樂演奏的價值體現在音樂會中觀眾的鼓掌次數,上層社會的滿意程度,以及業內的口碑與流傳后世的可能性相關聯,因此,一部音樂作品的評價方面需要接受專業音樂家或者相關行家在作曲、演唱這些影響作品的方面進行嚴格的檢驗,這樣會導致一部分的古典音樂曲目不能為當代人所接受和理解。東方古典音樂的評價體系在于“下里巴人”和“陽春白雪”的兩個方面。陽春白雪一般是針對統治階級等上層君子欣賞的音樂,評價主體是士族和文人的小范圍群體,無法進行大范圍的傳播和傳唱,這一點也可以從《廣陵散》等曲目的失傳中看出。至于廣大人民群眾比較喜愛和接受的戲曲以及宗教性質的音樂類型,在明代以前都較難被中國的上層統治階級所接受。
而現在的流行音樂演唱藝術的審美回歸趨勢,突破了以往的流行音樂的表演方式和演唱,人們對于流行音樂的認知范圍進行了拓展,在新的演唱方式、表演模式、跨界組合方面,讓大眾感受到新的體驗,并將關注點從以往的歌詞、歌手上轉移到了音樂本身。
這種關注度的轉移,使得大眾開始重新審視音樂本身。《萬物生》、《忐忑》等新時代歌曲在探索的過程中對流行、搖滾、民族、宗教、文化遺產等元素進行重組與混雜,將原本單一的流行歌唱藝術同其他有優勢但較難流行的具有民族文化元素的多元化音樂風格進行互相補充并相得益彰,這充分體現了當代流行音樂的包容性,也更適應新時代社會的發展趨勢和大眾的審美需求和精神需要。
在這種思維方面的拓展和重新審視之下,人們或多或少受到突破傳統的流行音樂演唱藝術與表演形式的影響,對于流行音樂產生了新的認知,除了原有的歌詞、旋律和歌手之外,還包括二次編曲翻唱和重新創作,承載一些新的音樂元素如民族元素、宗教信仰以及社會慈善。這樣,就可以實現流行音樂演唱藝術的審美回歸。
二、流行歌唱藝術的美學重建
重建流行音樂的美學意蘊,需要把握原有的五個方面的審美特征:一是理想審美中的自由和超越;二是審美理想中是適宜各種層次的人群,具有雅俗共享性;三是審美理想中的音樂作品具有跌宕起伏的感覺;四是審美理想中范疇的多元性;五是審美原色中不加雜質性。
流行歌曲不能只限定于通俗歌曲的范疇之中,將一些膾炙人口、雅俗共賞的流行唱法如美聲、民族的演唱藝術形成的歌曲,也可以成為流行歌曲。比如宋祖英演唱的《愛我中華》、《辣妹子》、《好日子》、《小背簍》等具有很強的傳唱性的歌曲,以積極歡快的曲調、優美明朗的歌喉迅速流行與中華大地上。因此,并不僅僅是具有明星效應、越俗的歌曲才能收到好的反響和傳唱,這種具有雅俗共賞特性的歌曲似乎更加符合流行演唱藝術的原本定義,所以應讓其具備多元化的特征,以和諧、自然、雄渾、積極為主要,采取通俗唱法的方式,將審美水平保持在一個適當的高度。
結語:在中國五千年歷史長河的熏陶之下,中華民族在神州大地上的自然環境下進行生存和扎根,培養了優秀、堅韌的品格和節操,同時形成了“重生貴和”的藝術理念。現在,流行歌曲作為中華曲庫中的主要音樂形式,應增加一些積極的除對生命的歌唱和花前月下的纏綿之外的可以喚醒大眾對于真善美的感知的音樂因素,并作為一種藝術東西,更新大眾的審美感受力,重建當代國人的審美心理架構。
參考文獻:
[1]周曉燕.文化視閾中的中國流行音樂研究[D].蘇州大學,2013.
[2]周曉瑩,熊飛.淺談20世紀80年代中國流行音樂審美特征[J].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0,(4):126-128,125.
[3]駱玲.試析流行音樂在我國的發展和創新[J].音樂大觀,2014,(2):181-181.
[4]陳霞.繼承傳統創新流行——窺探流行音樂對民族調式的兼容[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6,29(6):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