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老四合院作為中國傳統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其建筑面貌反映了濃厚的京韻風味,它是北京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色彩是建筑物的生命,是建筑物的視覺藝術語言,老四合院那古雅、端莊的灰色調蘊藏著北京千年的歷史文化內涵。在對老四合院的建筑色彩進行改造時,應把握其色彩的運用規律和限定因素,使它的色彩得到有機更新。
【關鍵詞】:老北京四合院 茶館
一、引言
傳統北京四合院,以他濃郁的建筑特色、深厚的歷史沉淀及宜人的居住環境不僅在中國傳統建筑中享有者盛譽而且也是世界人民所稱贊的中國建筑之一。但是隨著我國現代化城市建設的發展,傳統的四合院出現前所未有的危機。本質的原因是傳統四合院已經不適應現代生活形式了。要使傳統四合院建筑繼續生存下去,最積極的方法就是改善或者改變其外觀形式和使用功能,使之以新的面貌、新的功能適應當代城市。
二、國內四合院改造案例分析
1.南池子地區四合院改造
南池子地區是危房改造工程,是北京市在歷史文化街區開展的第一個以四合院改造為主的危房改造項目,也是北京隊傳統四合院改造、維修、保護利用的探索性的試點工程。又由于南池子位于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遺產,故宮的建設控制地帶之內,其街區本身又是全市重要的歷史文化街區,所以南池子地區的危房改造工程,始終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各界人士分別從故宮外圍傳統環境的延續、原有四合院、胡同的保護、改善居民的居住條件、提高生活環境水平等不同的角度給予評說。
從整體上看,南池子地區開展的危房改造工程,是在十分復雜的矛盾和多種困難的境地下,開展的一項危房改造的艱難探索,其總體積效果應給予充分肯定:一是危改工程盡量多的保留了原有的傳統建筑,搬遷了占用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普渡寺大殿的小學校;搬遷和拆除了普渡寺大殿周圍186戶居民,使年久失修的文物建筑得到了徹底的修繕;在危改工程中保留了原有9條胡同和街巷;保留了現狀較好的四合院31座;按原格局重新修復了傳統四合院17座。二是改善了居民住房條件,提高了居住水平。在危房改造前,每戶住房面積為26.84平方米,改建工程后的回遷戶戶均達到69平方米。為解決區域內居民住戶過多過密的問題,在這次危房改造中,居民外遷率為70%,降低了住戶及人口密度,從而改善了居住環境,提高了生活質量。三是,各種現代化市政設施,如管道燃氣、電力設施、通訊網絡、上下水管線、地下停車場等等都從地下引入四合院內或居住區域內,極大地改善和提高了整個區域的市政水平。
2.三眼井胡同地區四合院改造
三眼井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修繕工程于2005年啟動,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北京最大的一次四合院群落整體改造。三眼井胡同歷史文化保護區,位于東城區景山東街,東至皇城根遺址公園、南至沙灘后街、西至景山公園、北至平安大街,總用地面積約45706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22534平方米。三眼井胡同改造將保持原有的胡同與建筑之間的尺度和比例關系,原有的胡同四合院的建筑風格、建筑色彩、基本格局、藝術特點都不會被改變。在此基礎上,設計師們適當調整院落及主要建筑尺度,以適應現代人生活的功能要求。通過院落、房屋的高低錯落、出入閃躲,創造胡同四合院的自然和諧氛圍與歷史厚重感,避免街道僵硬、建筑雷同、房屋呆板、平面缺少變化等弊端,做到修舊如舊,不著痕跡,創造“雖為依次規劃設計,宛如歷史自然形成”的最佳效果。
改造中還將結合宅門、影壁、街頭小景、磚石雕刻、牌匾楹聯等細部設計,為三眼井歷史文化保護區注入傳統歷史文化內涵。此外,作為該地區名稱由來的“三眼井”等舊城景觀,也會被專門圈出來予以保護。同時,使道路交通、防火、防盜、市政配套等方面符合現代居住功能,規劃新設充足的停車泊位不少于100個。
三眼井胡同建筑的總體外觀,基本保留和延續了原有四合院的傳統特色。從這種單體院落改造后的整體效果看,這種小規模院落式的危房改造方式,既保留和發展了傳統建筑原有的實用居住價值,又再現了老北京傳統風格的四合院建筑。
3.菊兒胡同地區四合院改造
菊兒胡同位于北京市東城區,長400多米,是一條有四、五百年歷史的老胡同,古代曾有許多官員、貴族在這里居住過。上世紀80年代,菊兒胡同被列為北京危舊房改造項目,是在建筑大師吳良鏞主持下的北京市第一批改造的平房區,它吸收了老北京四合院和江南民居的特點,在結構上保留了老北京四合院的脈絡,每組建筑基本保留了大院落的組合形式,能夠較好地延續傳統的鄰里交往方式,最大限度地維持了原有住宅胡同的傳統結構,保持以往四合院傳統住宅院落的地域空間;但在居住功能方面更現代化,為每戶增加了原傳統四合院住房中沒有的廚房、衛生間等現代設施。而單元式的結構設計,又保證了戶與戶之間的生活私密性,因此也獲得了聯合國頒發的“世界人居獎”,許多在中國生活的外國人慕名而來,成為北京舊城改造的標志。
菊兒胡同,是吳良鏞有機更新理論的生動注解。200多戶居民居住在這條長438米的胡同里。兩條南北信道和東西開口,解決了院落群間的交通問題。功能完善設施齊備的單元式公寓組成的“基本院落”,是新四合院體系的要素,在保證私密性的同時,利用連接體和小跨院,與傳統四合院形成群體,保留了中國傳統住宅重視鄰里情誼的精神內核。原有樹木盡量保留,結合新增的綠化、小品,新的院落構成了良好的“戶外公共客廳”。
三、設計構思
1.設計元素
四合院與茶樓同屬于中國傳統文化里的經典之作。他們有著某種特殊的聯系。茶館是一種與文化娛樂相結合的產物,并成為這些形式的載體。如茶客相聚談論種田經、生意經、天南海北的“山海經”活動等。宋耐德翁(古杭夢游錄)記載:“大茶坊張掛名人書畫。在京師只熟食店掛畫,所以消遣久坐也。今茶坊皆然。”茶館或茶坊,雖然與一定的文化娛樂形式相結合,但它的基本業務仍是賣茶水給顧客喝。這些文化娛樂活動及張掛名人書畫等,是為茶客消遣久坐、多賣茶水服務的。這時的茶館或茶坊,總體上說,仍屬于經濟基礎領域。
2.設計理念
我們置身于四合院中式茶館里,中國建筑那種結構虛實對應幻境,花墻的設計,都能盡現出視覺也是一個特色區域,然而,隱隱約約光線的穿透,還能隨著光線變化,成為一種趣味,茶館布局充分透露出空間的多變性,穿過這個風景,又是另外的一種風景,最后將主景布局于中間,所有的建筑環饒著主景而設,無論身在何處,皆可看到主景,想象榕樹樹葉婆娑,青瓦滴水屋檐,古花格木門,交織而成最美麗的畫面,讓人忘了今夕是何夕。
一些茶館中還設有精致的素宴,夏天可以坐在綠蔭環抱中,在雅致的院里用餐及喝茶。四合院茶館,與鬧市形成了一墻之隔卻全無喧囂的感覺,當夏夜微風起時,隨意飄飛的樹葉不經意地落在了客人的肩上。涼風習習,香茶裊裊,別有一番詩意在心頭。
它以古老經典的傳統建筑四合院為形,以博大精深的茶藝之道為神,融合雍容貴氣的古典之韻,創造了一個夢想中的茶藝館。在這里,只有悠閑與寧靜,只有輕松與自在,聽悠揚的古箏,看精湛的茶藝表演,品馨香的好茶,享茶中偷來的半日悠閑。
從夜色中敞開的花窗,透出桔色溫暖的燈光,從天井處的滴水屋檐處看,湛藍色的夏夜四合院是這般溫婉而富有特色。茶館一種文化的代表,一份時代的見證。無論歷史的長河如何改變,茶文化卻是始終不變的話題。四合院中式茶館設計是現代的一種創新,但是依然沿用了傳統的方式,只是在基礎上加以改革變成一種適應潮流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