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鄉地處河南省北部,歷史文化悠久,在當代孕育了許多著名的山水畫家。新鄉的山水畫家無論從藝術風格還是學習歷程上都有其特點與創新。本文主要從當代二位新鄉有代表性的畫家入手,首先從畫家的成長環境,再到個人學習經歷,論述這兩位新鄉籍山水畫家的藝術風貌。
【關鍵詞】:新鄉;地域文化;太行;山水畫家
一、新鄉
1.1新鄉的地理位置與文化積淀
新鄉地處中原腹地,古時其部分地區又稱牧野,建國初期為平原省省會,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城市,也是豫北地區的一顆明珠。它南鄰黃河,北依太行,四季分明且冬寒秋早。更有激發無數藝術家創作激情的百泉、萬仙山、八里溝等風景勝地。
新鄉不僅有優越的自然創作環境,還有豐富的歷史積淀和民間藝術如:剪紙、面塑等,并且也孕育出了一部分杰出的國畫山水藝術家。其中有突出代表性的有秦嶺云、候得昌、耿安輝、張憑等。這些藝術家通過對古代和近代名家的理論和作品的刻苦鉆研,在繪畫實踐中發揮自己獨到的心得,形成自己的神髓和風貌。
二、新鄉的地理環境對山水畫家的影響
山水畫定離不開自然山水,一幅好的山水作品要做到“臥以游之”,即不能抽身游玩真山真水,只得觀畫代替欣賞真山水的美,這對山水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倘若你不曾置身林泉,怎可能感通于山水之神!
太行山位于華北平原與山西省之間,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綿延400余公里,高原向平原的轉折很壯麗,有刀劈斧削的峭壁、幽深的峽谷和千折百撓的曲流。太行山脈石質堅硬,骨骼分明,開合明顯,十分適宜用國畫語言來表達。太行山位于新鄉的萬仙山景區就屬太行山脈的一部分,萬仙山中有多個寫生基地,可見許多藝術家都熱衷于來這里寫生。
萬仙山風景區位于輝縣西北部太行山腹地,藝術家在這里能觀察到群峰競秀、層巒疊障、溝壑縱橫,更有掛壁飛瀑,景區中還有古樸的農家小院,既能使人體會到自然的偉大,又富有生活氣息。幾乎沒有藝術家未曾畫過太行的,尤其是山水畫藝術家,它是寫生、創作的絕佳選擇,也是它給山水畫藝術家們帶來了獨特的藝術創作體驗。
三、當代新鄉籍著名山水藝術家
3.1侯德昌
侯德昌,1934年生于河南輝縣市孟莊鎮,1934年1月30日生。著名書畫家。畢業于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并任教。上世紀70年代后期任教國畫山水課并潛心創作研究山水畫,現為中國美協會員。1994年國慶前夕,他為人民大會堂東廳主筆繪制巨幅大型山水畫《幽燕金秋圖》,受到黨和國家領導的稱贊。
侯德昌先生早年習書法,中年以后開始研習山水畫,以書入畫。學傳統,不受某家某派之桎梏,臨百家畫稿,為我所用。以畫松為例,侯德昌先生摹寫歷代畫松法,從唐宋元明清名跡到近現代各家畫作,不管其風格如何,總以自家筆法意臨、摹寫,不求一筆一畫的形似,并將觀畫之心得記錄于畫稿,以求畫道研深入微。長年累月,如同日記一樣,畫稿達數千幅。
侯德昌先生認為藝術創作應該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五四新文化運動后,西方文化涌入中國,國畫創作深受影響,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山水畫的戶外對景寫生,給畫壇帶來了清新的面貌,讓人刮目相看。明暗、聚焦透視、色調等等一些西畫的特征拓展了國畫的繪畫語言,也使許許多多人一擁而上,形成一種一時的創新時尚,唯新即佳。從而忽視傳統文化中主流的東西,甚至對國畫的筆墨紙張等工具材料產生疑慮。他感到這些都是偏激的、短視的。他說:“傳統繪畫是一部沉積深厚的巨大寶藏,需要我們非常虔誠地去對待、去探求。”
3.2耿安輝
1960年生,河南輝縣人,1989年入中央美術學院國畫證書班學習。曾任國務院參事室、中央文史館《中華書畫家》雜志社副主編。現為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研究員、書畫理論部主任,國防大學書畫院副院長,海峽兩岸協會書畫分會創會理事。
畫家耿安輝以山水畫著稱,其創作主題直指太行山,而且多年來矢志不渝,始終未離開過太行山主題。因為,太行山在畫家心中已經超越了物質時空的存在,成為文化符號升華在精神空間。作為文化符號的太行山,是一種精神的象征,深深地根植在人們心中。
太行山所體現的浩然正氣令世人為之動容。我們在畫家耿安輝的山水畫中看到的正是這樣令人吃驚的太行山精神。
生長在太行山區的耿安輝,他的生命和藝術是伴隨著太行山成長起來的,他的作品及其主題也幾乎從未脫離太行山,并且,隨著思考的成熟,他筆下的山水創作及其太行山主題也日益深化,這已經成為耿安輝山水作品的突出特點。
在藝術之旅上,他曾受到過諸多名家教誨,對他藝術的發展,產生過舉足輕重的影響。早期曾就學于著名山水賈又福教授,后又跟隨侯德昌教授完成了許多山水畫創作,同時,也曾得到前輩畫家張仃先生的指教,使耿安輝的作品愈加精進,循著一條符合藝術本質和藝術規律的道路發展。
多年來,耿安輝始終堅持在自然中獲得創作靈感和激情,始終堅持在作品中表現現實生活氣息,因此,他的作品一方面不脫離大自然的啟迪和賜予,另一方面不脫離現實生活和現實人的情感表達。并進而形成了他新穎、清雋、樸素與平實的藝術風格,表現的是新的氣息、新的境界、新的感情、新的情懷。
從作品來看,耿安輝越來越明顯地表現出一種自我理解和自我創造的特點,他已經從前輩畫家的影響中脫穎出來,把師輩們的經驗與技法化入自己的作品中而不露痕跡。在這一前提下,畫家激活了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藝術經驗帶來的想象力與創造力,藝術空間被釋放出來,得到了擴張。
四、對太行山水的思考
太行山以其深厚,博大的自然精神影響著歷代的山水畫家,歷代山水畫家也都窮奇妙想,運用各種技巧精心描繪,希望能準確的表達出太行山的精神。這也體現出國畫山水所追求的“天人合一”。
地域文化的差異曾是山水畫流派劃分的一個重要因素,南方山水和北方山水在面貌上有很大不同。如今社會經濟發展迅猛,地域之間文化交流加強,實際上地域差異在山水畫以及畫家的作品中已經不再那么顯眼。然而太行山作為一個繪畫主題,他的影響應該是不曾減弱的,甚至會有一代又一代的畫家專注于太行。他們傾力與北方山水畫的發展,并把他們的探索和實踐成果注入作品之中,對當今畫壇產生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王伯敏.中國畫的構圖[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年03月
[2].陸儼少.山水畫芻議[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年05月
[3].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年0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