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綜合材料繪畫是一個很大的藝術門類,綜合材料繪畫之所以會出現,是因為創作者在繪畫過程中不滿足于傳統單一的繪畫材料,開始探尋一些新的物質,加入到自己的作品當中,在反復實驗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獨特的繪畫語言。跡象論是鐘孺乾提出的以實踐為基礎的新的繪畫研究角度。而跡象就是在不斷地實踐中產生的,在綜合材料繪畫的實踐過程中,運用不同的材料進行不同的實驗,記錄實驗過程,并從各種實驗結果中尋找出有價值的經驗,進行跡象判斷,再加上自己的主觀情感,從而形成了畫。本文將從跡象論的角度出發,簡單概述現當代綜合材料在繪畫中的研究現狀,發現和探討材料表達的審美價值及其跡象論特征。
【關鍵詞】:材料;實驗;跡象
一、“跡象”的概念
跡象是視覺領域的概念,是繪畫的基本元素。“跡”是操作者運用工具的
過程中留下的痕跡,“象”是形象,繪畫就是藝術家落跡留痕的過程。而畫之所以稱之為畫,是因為在作跡留痕的過程中創作者加入了自己的主觀情感,因此就得出這樣一個表達公式:跡+象+X=畫[1]。其中的X,就是觀念、境界、情感、美,以及一切你想(或別人為你想)表達的內涵。繪畫就是以一種作跡造象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精神世界的行為。
二、綜合材料繪畫的新實踐
正如鐘孺乾在《繪畫跡象論》中提到的:“材料是跡象的物質基礎,有什么樣的跡象,進而就有什么樣的藝術風格。”對材料的重視是中國畫當代發展的一個新現象,體現了畫家對擴寬中國畫表現領域的追求。畫家們意欲突破中國畫創作的固有模式,追求創作中思想上的開放與自由,力求中國畫語言的多樣性,因而不斷地尋找新的材料以豐富表現手法。這種行為趨勢也正是對應了跡象論當中關于跡的改變和對象的追求。
宋元以前,中國繪畫傳統中有極為豐富的工筆重彩語言,尤其是在中國古代壁畫中蘊含著豐富的材料和技法,卻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掘和利用。而現代重彩畫語言體系的主要特征是其豐富性與多樣性,對畫材、工具、技法的關注是中國畫發展的新現象。如撞水、撞粉、托色、點染、干畫、濕畫、沖、灑、積色、
揉、皴、噴、貼紙、貼箔等。像蔣彩萍、陳子、唐秀玲等工筆畫家都十分善于運用不同的技法進行作品創作。正是這些不同的技法產生了不同的跡象。
中央美術學院于90年代中期就開始將材料研究納入教學,像胡偉的工作室就是專門研究材料在繪畫中的運用。還有以周韶華為代表的新水墨,他重視筆墨留下的痕跡所帶來的趣味,作品給人強烈的視覺效果,他獨特的構圖模式和豐富的跡化效果給人帶來一種當代水墨的新氣象。
無論是哪一種形式的繪畫,其技法的產生與運用總是與這個畫種所使用的材料相關聯,采用不同的技法所產生的跡象也一定與所采用材料的性質有密切關系。材料的選擇直接影響到畫面最后的風格特征。
三、綜合材料繪畫實驗的跡象判斷和認識
“落筆成跡,因跡生象”。“跡象”就是操作者在操作過程中,工具作用于材料留下的痕跡,創作實際上就是畫家落跡留痕的過程。在綜合材料的實驗過程中感受到不同的材料帶給我們不同的收獲,每一種新的材料的出現都會伴隨一種新的跡象,在不斷地嘗試、失敗、總結經驗的過程中提取對我們有用的東西進行收納。
在使用綜合材料的過程中,盡可能地發散思維,什么都可以是畫面的一部分。就像中國古代的壁畫,它不同于傳統的工筆畫,有的壁畫是直接畫在巖體或墻面上的,顏料附著在不同的載體,高低不同的底子上,就產生了不同的跡象,這也就是現在人們常說的肌理,只是如今我們所看到的壁畫中的象并不是當時畫工們刻意追求的,經過時間的洗禮卻形成了一種存在于畫家初衷之外的跡象。所以我們只有在不斷地實驗過程中去總結值得被運用到作品當中的畫面效果,將不管是偶然還是故意為之的跡象變為可以主觀操縱的“X”。
綜合材料的實驗過程中對跡象的判斷就是擇取和確認對畫面有用的東西,如何利用偶發性的狀態,將它永久保留成為自己的技法,有意識地從實驗中發現材料的拓展,從拓展的經驗中去研究材料的特點。借助傳統的水墨語言,或者以異于傳統的方式運用這些材料,尋找視覺經驗中有價值的東西,就是跡象判斷。
舉一實例,在一次專業實驗課中,筆者嘗試用了很多材料和技法去做畫面底色,尋找獨特的跡象。其間不斷嘗試蛤粉沖墨,多次實驗后,終于找到了利用該技法實現畫面最佳效果的辦法。用毛筆將加入了潤化液的墨平涂在熟宣上,這樣紙張會受到輕微腐蝕,使畫面局部漏礬,讓畫面中的黑色透氣而不死板,并趁紙張未干時沖入加膠的蛤粉,同時用毛筆蘸蛤粉隨意滴撒在畫面中,噴上水,如此反復制作后,原本白色單薄的宣紙變成了有肌理和有微妙變化的厚重空間,隱約浮現在墨色中的蛤粉如同黑夜中的雪域高山,全看你自己主觀的解讀。經過一段時間的綜合材料的跡象實驗后得出皮紙比宣紙更出肌理效果,而生宣比熟宣更出水墨效果;借助潤化液、分離液等化學材料,可以使墨色發散更快;再如粉撞色干后會形成層層疊疊的畫面效果;礦物顏料和植物顏料在宣紙上的跡不同;水粉顏料脫膠后隨意地涂抹在皮紙的反面,可以襯托出紙正面的經絡等。這一系列的實驗例證就可以說明材料和跡象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不斷地發現和嘗試會得到越來越多的可利用的東西,有時思維打開了,會激發自己更多的靈感。看著實驗后紙張上呈現的跡,而激發創造出的一種象,然后將這種抽象的不具體的跡演化成為一種可以讀懂的象,每當一種新的材料和技法碰撞出一種新的跡象時,總是讓人無比興奮。一系列必然的因素和偶然的因素共同來決定跡象,這使我們真切地領悟到:繪畫就是這樣一種用于表達人的精神情感的作跡造象的方式。
繪畫的實驗過程永遠是未知的,進行的每一步都不知道會帶來什么,也不知道最后的效果是什么樣的,很多東西都是意想不到的。在不斷地嘗試當中總會有所收獲。如顏料的多少,膠的輕重、水的多少等都影響著畫面最后的跡象;不同的載體,效果也不一樣,就像中國畫一般都使用紙、絹、帛等,而制作這些的材質也分樹漿、麻、草、麥秸等,紙的材質不同,生熟不同,用同樣的技法最后出現的跡象也不一樣。從實驗中得出以綜合材料為基礎作出的象會比傳統單一的繪畫方式更為精彩,呈現的象十分厚重、耐看,內容豐富,非常符合當代人的審美習慣。這也是綜合材料繪畫的魅力所在,存在著創造的趣味和對未知的期待。我們要盡量站在理解材料的立場上,將視角打開,帶著材料的概念去思考表現手法。不可估摸的跡象引導我們去發現材料,創新技法,多樣的材料和技法也同時帶給我們全新的跡象。相互作用下推動了跡象的更新和表達方式的進步,同時也催生了精神表現的形成。
結語:
在綜合材料的實踐過程中讓我體驗了很多跡象論的原理,讓我對繪畫過程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對作品的形成有了更深刻的體會。中國畫面對現代各個畫種的視覺挑戰,需要找到新的突破口,以材料的多樣性來豐富人們的感官世界,跡象論引導我重視繪畫的過程和情感的投入,在實踐中尋找跡象,在跡象中釋放情感。
參考文獻:
[1]鐘孺乾《繪畫跡象論》·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
[2]胡煒《繪畫材料的表現藝術》·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1
[3]唐秀玲《重彩技法語言解析》·江蘇美術出版社·2008
[4]《中國新聞》·中國新聞社.201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