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語言作為一種復雜而又極其重要的學科,對當今社會有著重要意義。語言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流工具,在方方面面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漢語言文學具有語言性,其中包括語言學和漢字學等的學習研究,涉及面十分廣闊,縱橫古今。從語言性基礎上延伸出來了較高的文學性,主要以中國文學為主,包括當代文學和相關的文學史。從文學性上又可延展出文學教育性,應從理論深入學習漢語言文學。漢語言文學能使我們用具有感染力的詞語表現語言的魅力和其生動鮮明的特征,提高漢語言文學修養的過程就是在提高自身的內在修養。
【關鍵詞】:漢語言;文藝美學;特性;文化現象
文藝美學是研究文學藝術這種社會現象的特殊的審美性質和特殊的審美規律的科學,它滲透在許多學科之中,也因此與漢語言文學密不可分。當代文學藝術事業迅猛發展起來,人們對文學藝術也有著越來越深入的研究將對漢語言文學中的文藝美學進行簡要論述。
一、文藝美學的產生
在追求文學修養的過程中,只有認真感受文學世界的真善美,才能釋放出其中的美和藝術。中國的文藝美學包含理論話語和學術建構,其表現為理論話語時,理論是邏輯完整的體系,而話語在形式上沒有較嚴格的區別,二者看似矛盾,存在問題,卻正因為如此而造就它的深刻與豐富。文藝美學在文化轉型的過程中產生、發展,在具體的文化語境中也有利于文學理論自身的學科轉型。
在世界上的學術體系之中,最難的學問里,美學也能夠榜上有名。因為,世界上的每個文化都包含著美,都知道美,但卻難以形成美的學問,因而美也是廣泛的,在任何地方都能遇上有關美的問題。
文藝美學在現代學術體系中有自己的學科邏輯,同時也是一種文化現象,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涵蓋在現實生活中。在掙脫這兩方面的束縛,完成學科建設的過程中,需要面對許多的困難,這也是一條漫長的道路。但是,只要對這兩方面有一個準確、清晰的定位,才能真正的去探索文藝美學。
文藝美學的產生還與中西文化認識藝術本質的差異有關,藝術的本質是追求美,而在中國傳統語言中,文藝美學包含了強烈的政治目的,并且突出了文化本身的特性,因而文藝美學在中國得到認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雖然漢語言的美首先由其內容和思想的美決定,但它的形式和藝術的美也是不容忽視的,語言技巧同樣十分重要,孔子所云“情欲信,詞欲巧”便論證了這一觀點,毛澤東也曾說:“缺少藝術性的藝術品,無論政治上怎樣進步,也是沒有力量的。”我們應當對語言的藝術性予以重視。
二、漢語言中的文藝美學
(一)從文藝美學的出發點看
文藝美學理論的出發點是文學藝術的審美經驗,這由兩個重要原因決定,一是同當代哲學與美學的轉型有關,二十世紀以來,哲學和美學領域發生巨變,即由思辨哲學到人生哲學,由對美的本質主義探討到具體的審美經驗研究的轉型。另一原因則是其十分切合中國文藝美學遺產。中國缺少對美本質的思辨性思考,主要憑借對藝術審美經驗的感悟進行闡述。因此如果我們想要較好的了解文藝美學,就應從中國傳統文學入手,總結中國傳統美學這一豐厚的文藝美學遺產。
例如在學習王昌齡的《詩格》時,從文中可看出,王昌齡認為詩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這三境指的是中國詩歌的審美心理、品格和境界,從中體現了世俗中的人們渴望人性和人格的自由,沒有羈絆的審美理想,是對作者情景交融、物人一致的審美經驗的闡發。而陸機在《文賦》中對于審美經驗中的藝術想象描繪的十分生動具體,對審美欣賞的經驗有深刻的體悟。我們可以從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獲得啟發,感受文藝美學的魅力。
(二)從總體來看
歷史唯物主義提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從中可以看出社會實踐的基礎作用,審美經驗的基礎在于社會實踐。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實踐觀仍建立在理論的指導之上,不能代替具體的審美經驗,應從具體的實踐展開。文藝的審美經驗必須通過藝術想象這一途徑,藝術想象能融合感性、知性和情感,最終形成完整的審美經驗。審美哲學要擴展到社會、哲學、心理學與倫理學,才能提升其深度和廣度。
例如在《季札觀周樂》中,季札去魯國訪問,觀賞周樂,每演出一曲,便加以評鑒,并指出樂舞表演和政治的關系,借藝術評論宣揚治道的理念。季札正是通過實踐,每日觀賞周樂,得出審美經驗,并融合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認真理解了藝術,并通過藝術宣揚自己的理政觀念。也正是從歷史記載中,我們能夠得知古人的事跡,學習借鑒古人的思想觀點,進一步理解文藝美學的真正含義,也說明了文藝美學與漢語言文學聯系緊密。
(三)作為理論話語的文藝美學
理論是從古至今一直使用的一種掌握學術的方式,文藝美學的表現則是一種理論話語。作為理論,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有基本的概念,這些概念應當具體而明確,二是邏輯的連貫性必須保持一致,這樣才能使所有的概念按照邏輯形成完整的體系,二者相輔相成。話語雖不夠正式,也沒有嚴格的要求,但其與理論的結合是必然而又十分必要的。
例如所學的《文學理論》,課程內容包括文學觀念、文學語言組織、文學形象系統、敘事作品、抒情作品、文學的風格、文學創作、文學接受、文學的源流等方面。這些都是文學理論的基礎,書中對每一個知識都有著具體細微的解釋,概念清晰明了,雖分成不同的章節,但都圍繞著一個主題,即幫助學生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理論有個大致且系統的了解。不同的知識點串聯在一起,其邏輯有著一致性。我們也可從中看出文藝美學的端倪,文學是一種審美的意識形態,也是審美活動。
(四)作為學科定位的文藝美學
文藝美學是中國語言文學之下的文藝學的一部分,其學科定位有三個問題:概念邏輯的困難,學術管理和體系的矛盾,學科劃分的沖突。由于文藝美學涉及范圍之廣,其分類一直是個難題。經過很長時間才分離成單獨的學科,但它與其他學科還是有著很大關聯。
例如在《文學概論》中,便有專門的一個章節,講述文學與文藝美學密不可分的關系。書中從文學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人的一種審美活動、審美的意識形態性和作家體驗的凝結幾個方面簡述在文學活動中的美學功能,展現其審美意識形態。
美學的概念很廣泛,對它的定義也十分復雜,這與它自身的學術本性,學術體系的定位有關,文藝美學突出了文藝自身的性質。但通過跨學科的研究,可加深我們對它的理解。
(五)作為文化現象的文藝美學
在中國學術界中,藝術家們都偏向于創作,這種創作是以文字為媒介的,因而它叫做文藝美學。文化在中華上下五千年中始終存在,對人們的精神生活也有巨大的影響。對于美的感受人人都有,并且每個人的審美觀念都是不同的,文藝美學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歷史中隨處可見。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對于審美也有著越來越高的要求,不僅僅限于穿著打扮的美觀,對于藝術、文化更有著極高的審美標準。一幅山水畫中,若想要它成為佳作,其所用的顏料、紙張必定是最好的材質。在一篇著作中,真正的作家常常要花大量時間思考,為著作注入美的靈魂,也必定多次咬文嚼字,反復咀嚼,甚至廢寢忘食,以達到完美的效果。在文學中,這種對美的追求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也應當不斷反思,找到正確的審美觀。
總結:
我們對漢語言文學中的文藝美學不斷探索,由于文藝美學的復雜性,在探索的過程當中,會遇到困難,也會產生失誤,這是必然的。但是,我們不能放棄,要繼續努力為之奮斗,同時也要呼吁更多的學者關注文藝美學,促進其建構,為文學界作出貢獻。文藝美學作為學科,發展的歷史短暫,正表明了道阻且艱,我們要投入更大的決心和精力使它發展成熟。
參考文獻:
[1]周興華.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的當下之思[J].黑龍江高校研究,2008,(01).
[2]彭松喬.問題與出路——關于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江漢大學學報,2004,(05).
[3]尹定邦.設計學概論[M].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1,61.
[4]楊辛,甘霖.美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