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國功能主義翻譯目的論自誕生以來,就引起了學界廣泛的關注,其研究在我國經歷了起步和發展繁榮的階段。校訓作為校園文化的象征,其英譯也日益受到公眾的關注。本文對刊登在中國國內期刊上的與二者有關的主要研究進行了綜述,分析了功能主義翻譯目的論以及我國校訓翻譯在中國的研究現狀。
【關鍵詞】:目的論;校訓;翻譯研究
一.引言
功能主義學派的核心理論之一是翻譯目的論,該理論把翻譯放在一個大的文化語境中,是一種超越純粹語言視角的翻譯研究。它的研究焦點是翻譯過程中各種目的的選擇,因此擴展了翻譯研究的視角,同時也彌補了傳統翻譯研究的不足,為翻譯的跨學科探索增加了嶄新的研究方向。本文對刊登在中國國內期刊上的與翻譯目的論有關的主要研究進行了綜述,分析了功能主義翻譯目的論在中國的研究現狀,側重探討目的論在中國高校校訓翻譯中的研究現狀及其發展趨勢。
二.翻譯目的論研究現狀
“目的”指的是譯文的交際目的,即“譯文在譯人語社會文化語境中對譯入語讀者產生的交際功能”(Venuti:2001)。換言之,譯者要在特定的翻譯語境中,明確翻譯的特定目的,然后根據這一目的來決定采用哪種翻譯方法:直譯、意譯或介于兩者之間?功能翻譯目的論興起于20世紀七十年代,注重目的和功能,該理論給翻譯界注入了新的血液。迄今為止,功能主義翻譯目的論經歷了三個重要發展階段。第一萌芽階段:1971年凱瑟琳娜出版了《翻譯批評的可能性與局限性》,1977年萊斯出版了《文本類型、翻譯功能、翻譯評價》,在書中提出了在翻譯實踐過程中,譯者應要根據譯文功能采取適當的方法來進行翻譯,也就是說要優先考慮譯文的功能目的而非死守對等原則。從此,翻譯目的論的研究序幕被拉開。第二發展階段:1978年漢斯. 費米爾發表《普遍翻譯理論的框架》一文,首次提出了翻譯目的論這一概念。費米爾認為翻譯是以行為理念為基礎的有目的人類行為活動,應遵循“目的法”、“語內連貫法則”、和“語際連貫法則”。此后,在此基礎上,賈斯塔. 霍次. 曼塔理提出了翻譯行為理論,把翻譯看作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受目的驅使,以翻譯結果為導向。擺脫了翻譯的文本局限性。第三成熟期,1988年,克里斯汀娜.諾德提出的“翻譯語篇分析”模式和“翻譯忠誠原則”,使翻譯目的論得到完善,趨于成熟。
1987年,桂乾元發表《記聯邦德國的三位翻譯家》,在文中他首次將功能主義翻譯目的論引入到中國。1995年,張南峰撰寫《走出死胡同,建立翻譯學》,該文再次向國內讀者介紹了翻譯目的論。1999年,仲偉合和鐘鈺在中國翻譯期刊上發文《德國的功能派翻譯理論》,進一步介紹德國功能的翻譯目的論。1996年,陳小慰首先運用功能派理論進行翻譯研究,發表試論《譯文功能理論》在應用文類翻譯中的指導作用。1998年,郭建中發表《翻譯 中 的 文 化 因 素:異 化 與 歸 化》一文,探討了從歸化與異化的角度不同的翻譯目的、文本類型、作者意圖、和讀者對象對翻譯中文化因素的處理。2003年,張景華發表《廣告翻譯的目的論》,提出廣告翻譯應遵循目的性原則、連貫性原則和忠實性原則,打破了傳統的\"信、達、雅\"原則,從而確立了新的廣告翻譯原則。2004年,謝芳撰文《功能翻譯策略在商標詞翻譯中的運用》,從商標詞和其目的語的商標詞的功能目的出發,運用功能翻譯理論來研究商標詞的英譯,提出了在商標詞翻譯過程中,應采取以目的語文化為導向的功能翻譯的策略。可見,目的論被廣泛應用于各種文體的翻譯實踐,主要是在目的論框架下,探討譯文的翻譯策略、技巧和對翻譯中存在的問題的剖析。當然也有不少學者將目的論與文學文本的翻譯相結合。2005年,黨莉莉發表《許淵沖的用心—從目的論看許淵沖的中國古詩詞翻譯理論與實踐》,胡婷婷和張德讓合撰《目的明確,翻譯充分—評英若誠英譯話劇(茶館)》。2008年,馬艷和宋乃康發表《翻譯目的論關照下的旅游景點英譯——以廬山景點翻譯為例》,該文將目的論運用于具體旅游景點和旅游宣傳冊的翻譯文本分析之中。2010年,孫演玉和李攀登發表《目的論與文化旅游翻譯》一文,從目的論看文化旅游的翻譯及旅游文化的傳播。2010年,宋雙維發表《目的論關照下的外宣翻譯——以“中國·上海”為例》一文,從目的視角,對上海市政府網站英文翻譯中的翻譯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了改進建議和修改譯文。
綜上所述,可見翻譯目的論這一新理論受到翻譯者熱捧,被廣泛引入到國內翻譯實踐中來。21世紀的今天,研究翻譯目的論的論文更是大量地涌現。筆者在中國知網上輸入主題詞“翻譯目的論”, 1998-2017年間以翻譯目的論為主題的碩博論文達2725篇,期刊論文達2256篇。文章從翻譯定義、翻譯策略、翻譯教學、翻譯批評、文學翻譯和非文學翻譯等方面進行研究,其中非文學翻譯占據大部分,以目的論為理論基礎針對高校校訓翻譯研究相對較少。
三.高校校訓翻譯研究現狀
國外研究高校校訓的文獻較少,只能少數學者以某高校校訓作為著作的名稱,來進行該高校的個案研究,如美國的Douglas Mac Arthur將軍的著作《Duty, Honor, Country》,Duty, Honor, Country,正是西點軍校的校訓,也是該校最核心的教學理念。此外,John Synott 和 Colin Symes 發表《The Genealogy of the School:aniconographyofbadgesandmottoes》一 文 ,從 系 譜 學(Genealogy)的角度對澳大利亞昆士蘭州(Queensland)的 多 所 學 校 的 校 徽、校 服和校訓進行分析,揭示了這三個標識,在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共同的核心教育價值觀。
國內學者在研究高校校訓英譯方面也做出了不少貢獻。2007年,寧東興出版《中美英大學翻譯比較研究及翻譯》一書,他分別從大學校訓的來源、導向功能、語言表達形式時代性、個性特征和穩定性等方面對中國與英美國家的高校校訓進行比較研究。2008年,范武邱和范頭姣合撰《中國大學校訓翻譯:問題與基本對策》,從美感減弱和中式英語的角度分析我國大學校訓英譯中出現的問題,并就此提出一些初步的解決方法。同年,周永模也發表《大學校訓的主要特點及翻譯原則》一文,他從大學校訓的來源,語言特點等方面探究中國高校校訓的漢英翻譯,且提出了校訓翻譯原則:傳意性原則(meaning conveyance)、互文性原則(intertextuality)、和簡潔性原則(terseness)。岳中生發文《論大學校訓翻譯》,他采用語言對比分析的方法,對中外大學校訓進行比較,得出我國高校校訓翻譯最常用的五種結構。
2010年,胡真發表《大學校訓的跨文化英譯》,從中西方大學校訓的文化背景的視角,指出了大學校訓英譯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跨文化指導下的翻譯策略。 2011年,林閩敏發文《從功能對等理論角度看校訓漢英翻譯原則》,闡述功能對等理論對中國大學校訓英譯原則的指導。2012年,李鵬輝和賈德江合撰《文化翻譯論視角下中國大學校訓的英譯原則》一文,從源語特征、文化內涵,解讀我國高校校訓英譯,探究校訓翻譯原則和策略。隨后,也有不少學者,從互文性、模因論、等效性、接受美學、順應論等視角研究我國高校校訓翻譯。然從目的論視角研究高校校訓漢英翻譯的文章卻極為少有。
四.結語
綜上所述,筆者得出以下結論:第一,以目的論為理論基礎的研究內容廣泛,然而主要集中在對非文學類的翻譯策略的研究與應用上;第二,研究比例失衡,大部分的文章都是做評價,研究性文章較少;第三,以功能主義翻譯目的論為理論基礎研究高校校訓的文獻相對較少。 因此,筆者認為應該研讀翻譯目的論,以此來擴大我們的研究范圍和領域,做全面、系統、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Venuti, Laurence.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M].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1.
[2] 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 John Synott, Colin Symes. The Genealogy of the School:an iconography of badges and mottoes [J].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1995, Vol.16 (2).
[4] 仲偉合,鐘鈺于.德國的功能派翻譯理論[J].中國翻譯,1999(3)47-49.
[5]杜乾元.記聯邦德國的三位翻譯家[J].中國翻譯,1987(3):53-55.[5]
[6]張南峰.走出死胡同 建立翻譯學[J].外國語,1995(3):1-4.[6]
[7]陳小慰.試論《譯文功能理論》在應用文類翻譯中的指導作用[J].上海科技翻譯,1996(3):9-12.[7]
[8]郭建中.翻譯 中 的 文 化 因 素:異 化 與 歸 化[J].外 國 語,1998(2):12-18.[8]26-127.
[9]張景華.廣告翻譯的目的論 [J].湘潭工學院學報,2003(3).
[10] 林閔敏 .從功能對等理論角度看校訓漢英翻譯原則 [A]. 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 年會論文集 [C]. 2011.
[11] 麥克阿瑟等 . 責任·榮譽·國家 [M]. 哈爾濱 : 哈爾濱出版社 ,2004.
[12]周永模.《大學校訓的主要特點及翻譯原則》[J].中國科技翻譯,2008(02).
[13]李鵬輝,賈德江.《文化翻譯論視角下中國大學校訓的英譯原則》[J].南華大學學報,2012(6).
[14]寧東興.《中美英大學翻譯比較研究及翻譯》[J].山東文學,2007(09).
[15] 孫演玉,李攀登.目的論與文化旅游翻譯[J]. 新鄉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69-71.
[16]范武邱,范頭姣合.中國大學校訓翻譯:問題與基本對策[J].上海翻譯,2008(2).
[17] 胡真.大學校訓的跨文化英譯[J].科技信息,20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