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中的新類型,也是職業教育的高級階段。多元辦學體制不僅是社會結構和就業結構變化所需,更是我國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需要。本文以新形勢下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機制多元化為研究命題,剖析傳統高職教育辦學體制存在的誤區,然后借鑒國外高等職業教育多元化辦學體制的成功經驗提出實現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多元化辦學體制的策略。
【關鍵詞】:高職教育;辦學機制;多元化;策略
國運興衰,系于教育。我國高職教育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初的教育體制改革,歷經30多年的發展,尤其是近十多年的跨越式發展,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等職業教育辦學體制是指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活動的組織機構形態、領導隸屬關系、辦學管理權限等方面的體系、制度、方法、形式的總稱。縱觀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歷程,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職業教育體系,但也暴露出了一些弊端。
一、傳統高職教育辦學體制存在的弊端
1.辦學定位不夠準確
目前,全國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的主體大都是通過“三改一補”設立的,各有不同的辦學傳統。三種歷史背景往往導致大部分高職院校在辦學定位上存在偏差,對于辦學模式千篇一律,學生的人才培養目標不夠鮮明,專業的設置和教學環節等方面缺乏特色,影響了學校的人才培養。
2.辦學規模盲目求大
隨著高等教育的充分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也獲得了快速的發展,成為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取得跨越式發展的同時,許多高職院校并沒有及時加強品質提升和內涵建設,實現軟實力的同步跨越,而是一味追求辦學規模的擴張、校園場地的擴建、學校招生的擴大等,嚴重脫離了自身的辦學水平和辦學實力。軟硬實力的不協調性發展,直接導致辦學資源的短缺和緊張,辦學規模和師資力量形成了尖銳的矛盾,教學質量下滑,人才培養質量降低,高職院校聲譽也因此受損。
3.辦學層次急于求高
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為社會輸送專業的技術人員,屬于技術應用型教育,這一點與普通高等教育的綜合性有著明顯區別。因此,高職院校應結合自身實際突出辦學特色。但由于政府與社會對高職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的區別對待等因素,相當一部分高職院校不安于專科層次辦學,把學校升格作為學校發展的最大追求,拼命想甩掉高職的帽子,盲目追求學校層次的升級,并采用綜合類高校的本科教育模式,忽視了高職院校本身的專業特色,造成培養模式趨同化,嚴重脫離了市場的實際需求,不利于高職教育長遠、健康的發展。
4.辦學機制相對單一
政府一元化辦學體制是計劃經濟體制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主要特征。隨著時代的發展,高職教育的辦學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辦學機制以及公立高職院校和民辦高職院校共同發展的格局。但實際上,政府主導的辦學理念難免以經濟效益為主,在辦學機制中仍然擺脫不了單一性。而企業辦學缺乏良好的辦學環境和政策支持;民辦高職規模小;其他社會力量作為辦學主體缺乏實際的操作性。
二、國外高等職業教育多元化辦學體制的經驗
毋庸至疑,發達國家的高等職業教育一直走在我國前列。德國、英國、美國、日本、新加坡和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的辦學體制各具特色。德國實行“雙元制”模式,美國實行“社區職業教育”模式,日本實行“終身職業教育”模式,新加坡實行“教學工廠”職業教育模式,而澳大利亞實行“能力本位”職業教育模式。
研究發現,在高等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由于歷史文化傳統、政治經濟狀況及教育管理制度等的不同,各國都有適合自己國情的辦學體制和辦學模式,但實現多元化辦學體制是共同選擇。因此,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辦學體制必須實現多元化。多元辦學體制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體制改革的必然選擇。
三、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多元化辦學體制的策略
完善高等職業教育多元化辦學機制既要有科學的多元化辦學定位,又要有完善的多元化實施路徑,以解決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多元化辦學體制的問題。
1.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要有科學的多元化辦學定位
第一,辦學理念要多元化
隨著經濟結構的變化,新的工作崗位和工作類型層出不窮,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術成為現代從業人員的基本要求。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促進高職教育健康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必須實行多元化辦學體制,而辦學理念是高等職業院校辦學的靈魂,因此實現辦學體制多元化必先要實現辦學理念的多元化。
具體而言,辦學理念多元化包括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專業課程設置多元化,辦學過程管理權限多元化,評價機制多元化,學生職業能力多元化等。
第二,辦學主體要多元化
隨著經濟發展,人們對高職教育需求加大,政府投資辦學的單一體制已很難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讓行業、企業以及社會力量參與辦學成為大勢所趨。正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的,“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促進校企合作辦學法規,推進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勵行業組織、企業舉辦職業學校,鼓勵委托職業學校進行職工培訓”。
第三,辦學模式要多元化
根據我國高等職業院校區域分布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的狀況和各自辦學條件的不同,高等職業院校的辦學模式也要實現多元化。簡單地說,這些多元化辦學模式可以劃分為初級、中級、高級三個層次。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職業院校自身辦學條件的改善,逐步呈現出由低級辦學模式向高級辦學模式轉變的發展趨勢。
2.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要有完善的多元化實施路徑
第一,合理加強多元化辦學調控機制
首先,增加多元化經費投入。有關資料表明,高職教育的成本約是普通高等教育的2.6倍,而高職院校由“三改一補”而來本身就存在先天不足,因此,國家和政府要加大對高職院校的資金投入,建立和完善財政撥款機制。另外,要加強校企合作,尋求多元化的辦學經費支持。其次,經費投入的同時,應加強經費的監管,保證辦學經費及時到位,專款專用,提高經費使用的透明度。另外,發揮政策的導向作用。市場影響高職教育的發展方向和規模,政府則是高職教育人才戰略培養的引導者。
第二,有效拓展多元化辦學市場機制
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需要大量的應用型、技術型人才,這種市場需求影響著高職教育發展的規模和方向。教育市場機制成為高職教育多元化辦學機制的重要推動力。高職教育要高職院校增強面向市場辦學的意識和能力,根據市場需求科學定位,認清在市場中的位置以及自身具備的功能和價值,利用與市場的近距離優勢,形成特色專業,培養市場所需要的專業人才。只有這樣,高職教育才能獲得長遠發展,實現多元化辦學。
第三,逐步完善多元化辦學保障機制
為建設高等職業教育多元化辦學體制,國家要不斷完善制度建設,為其提供制度保障,使各類高職院校切實行使辦學自主權。與高職教育密切相關的制度有職業資格制度、勞動準人制度、人事用人制度等。前兩者可解決學校人才培養與市場就業的對接問題,后者則打破了傳統人事管理制度中“重學歷、輕能力”舊理念,消除了用人的身份差異。只有不斷完善相關制度體系才能使高職教育健康發展得到保障。
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辦學體制雖存在一定的弊端,但借鑒發達國家高職教育辦學體制的成功經驗,并結合我國高職教育實際,對其進行科學的多元化定位并采取多元化實施路徑可促進我國高職教育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
[2]姚曉明.國內外高等職業教育比較.鄭州:鄭州大學,2011.
[3]王建紅.高等職業教育辦學主體多元化困境與對策研究.湖南師范大學,2015.
[4]胡芳.高等職業教育辦學體制探索. 湖北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