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和寫作向來是小學階段的語文教育中的兩個重點內容,是培養學生自身語文能力的兩個重要方向。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當中,應該更好的對于這兩方面的教學需求進行滿足,促進學生讀寫能力的全面發展和提升。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實現讀寫結合,讓“讀”與“寫”得到更好的統一,這對于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來說,是非常具有效果的。本文就從讀寫結合的角度,分析了現階段小語文教學活動的一些思路和看法,以期為相關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一定的借鑒經驗。
【關鍵詞】: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探究
1引言
在小學階段語文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當中,學生自身的語文基礎能力得到了不斷的培養,并且經過小學階段語文知識的學習,他們本身可以形成良好的語文思維和語文素養,這對于他們日后的成長和發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學的語文教學活動的過程當中,我們應該注重整體教學有效性和質量的提升,讓學生本身得到更好的積累,促進他們自身語文能力的發展。從語文學生能力的培養角度來說,讀寫能力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內容。做好對學生讀寫能力的培養,這對于小學階段學生日后語文知識的學習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正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學生本身通過閱讀和積累自身的知識面可以得到更好的拓展,從而形成良好的寫作能力。在實際語文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當中,教師應該對于教學手段進行合理的創新和改進,培養學生良好的讀寫習慣,促進他們掌握更多的讀寫技巧,讓他們資深的語文知識得到更好的夯實。讀寫教學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思路,其更加關注對于讀寫進行有效的融合,讓學生以讀促寫,以寫促讀,促進學生更好的在參與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得到讀寫能力的全面發展。
2讀寫結合教學法的應用思路
第一,通過閱讀來幫助學生更好的實現積累。在讀寫教學應用的過程當中,教師應該通過對學生展開合理的閱讀訓練,讓學生實現和文本內容的充分對話。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合理的展開閱讀訓練,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完成閱讀學習的整個過程。在具體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應該依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合理地安排閱讀訓練,讓學生本身通過閱讀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提升。在語文閱讀訓練內容準備和設計的過程當中,教師可以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安排學生進行初讀和精讀。初讀要讓學生正確地讀,讀通讀順。而精讀要讓學生理解地讀,傳情地讀,讀出韻味,讀出感情。在閱讀訓練的過程當中,教師也應該讓學生本身更好的過不同形式的閱讀,提升對于文字的體驗深度,并且更好的理解文字的內容。對學生來說,語言的學習過程是日積月累的過程,并且很多內容都會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逐漸會深化,逐步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財富,在學生所需要進行表達和書寫的同時,變成他們所需的各類資源和素材。從讀寫結合教學的角度來說,前期的合理閱讀是學生后期寫作積累的重要來源,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豐富他們的閱歷,讓他們自身的情感體驗得到激發和成長,促進他們語言材料儲備的豐富。學生在實際閱讀的過程當中,教師也應該注重讓學生有意識地做好對于閱讀材料的整理和分類。從閱讀和寫作的角度來說,閱讀的過程是學生對信息進行輸入的過程,同時也是對語言材料進行積累掌握的過程,而寫作的過程則是學生對于自己所掌握的信息進行輸出的過程,同時也是對于自己所掌握的材料所組織和表達的過程。讀寫結合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通過閱讀訓練的開展,讓學生對于自己所閱讀內容的精華進行深刻的領會,并且對于其中一些良好的寫作手法進行借鑒和掌握學習,促進學生自身閱讀寫作能力的發展,這是整個讀寫結合教學的精髓和關鍵所在。例如,在對于《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進行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應該讓學生關注作者如何描寫父親的神情的詞句,通過精讀來對于這些詞句的描寫,進行更好的感受,學生們通過這些詞句來對于父親的內心世界的活動進行體會,同時通過閱讀描述父親外貌的詞句和感悟,更好的展現了父親對于孩子的愛和偉大的情感。在實際閱讀中鼓勵學生更好的對于語言的魅力盡情感受,并且通過自己的體會來完成對文章的深化理解。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也可以更好的對于作者的一些寫作手法進行認識和學習,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產生對這種寫作手法進行學習的意識。
第二,讓學生自身通過寫作訓練得到能力的提升。在讀寫結合教學的過程當中,寫作訓練也是必不可少的,學生在前期閱讀當中實現了對信息的輸入,并對于文章的內容材料進行了理解。在后續寫作訓練的過程當中,教師應該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遷移和模仿的技巧,從而完成對學生自身寫作能力的全面培養。在具體語文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當中,很多教材內容本身都是十分經典,并且作者本身也具有很好的寫作水平,運用了大量的寫作技巧,這是學生在寫作訓練中的重要的參照和依據。針對課文內容的重點和特點,教師應該合理的安排寫作訓練,并且充分利用教材中各種語言和情感的要素,讓學生更好的進行練筆。練筆過程中,可以采取擴寫、續寫、仿寫、縮寫,寫感受,寫啟發,寫對人物的看法等不同的方式,讓學生以寫促讀,通過再創作,加深對文本的解讀。例如,在對于《充氣雨衣》一課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在“讀文識字”后,可以對學生進行依次提問。讓學生先意識到后續學習的過程中,應該了解課文這個故事講了哪些人物、主要講誰的故事、課文講小林發明了什么。在之后下個環節教學上,教師就可以進一步地讓學生了解和思考小林是怎樣發明充氣雨衣的。在安排寫作訓練的過程當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嘗試圍繞課文內容和并且依據課文的一些寫作的手法,寫一下自己有什么發明意愿,想滿足什么要求,想為誰發明東西。這時候有的學生會提出想為媽媽發明一個可以不用彎腰掃把拖布,這樣就可以減少媽媽的生活中做家務的操勞。而有的學生想提出想為環衛工人發明一個可以擋風遮雨的新型雨傘,這樣他們在外出工作的過程中就會少受風雨的影響。學生們踴躍的思考之下,他們自身的寫作意愿也就得到了充分的調動,那么后續寫作訓練也自然會是十分成功的。
3結束語
總的來說,在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過程當中,讀寫結合的應用是非常重要的,對于學生自身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培養來說是具有重要價值的。在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當中,我們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地安排閱讀和寫作訓練,讓學生本身在實現有效積累的同時,更好的得到更多的訓練機會,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素養的提升和發展。
參考文獻:
[1]伏鳳林.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教學模式探析[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09)
[2]陸瑛.讀寫相生,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J].語文知識.2017(18)
[3]方林艷.“以寫促讀”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具體運用方式[J].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6(07)
[4]孔馮麗.高年級語文課堂小練筆的實施策略[J].科技經濟導刊.20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