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歷史圖片是歷史教學的重要資源之一,它以簡單直觀、包羅萬象、含義深刻、數量繁多的特點成為許多老師上課的智囊,隨著新課改中三維目標的提出,歷史圖片在實現情感和價值觀目標上,有很好的引導功能。本文從歷史圖片的定義出發,進一步思考歷史圖片中蘊含的情感功能。
【關鍵詞】:歷史圖片;情感功能;思考
歷史是人類全部活動的總和,古今中外,時空無限,生靈無數,人類活動何其豐富多樣,這其中該有多少喜怒哀樂的故事值得去回味。作為反映人類以往活動的歷史圖片同樣種類繁多,它們觸動著觀賞者、學習者的各種情思,促使人們感悟體驗生命的各種形態與內涵。
一、歷史圖片的定義
可以說所有圖片都是歷史的產物,但并非所有的圖片都可稱為歷史圖片。關于歷史圖片的定義,黃牧航先生認為:“任何圖片,都可以從歷史的角度去進行研究。圖片與所有的文字、人物、事件一樣,一經產生就己經成為歷史,它的身上就己經直接或間接地帶有歷史信息。比方說,一張宣傳海報,一張時裝照片,一張普通的家庭合影,在它們產生的時候很難發現有什么歷史價值,但在若干年以后,倘若它們還能夠保存下來的話,其珍貴的歷史價值就會顯現出來。舉個具體的例子,20世紀30年代上海的月歷牌、明信片被今天的歷史學家視若珍寶,認為這是研究老上海民俗和社會風情的一面鏡子,而在當時,那只是普通家庭擁有的日常生活用品罷了。因此,歷史圖片與圖片兩個概念的區別就在于前者強調了圖片的歷史價值,也強調了我們可以從歷史學的角度去利用一切圖片去進行研究和教學。”這段話從本質上對歷史圖片的內涵與外延作出了界定,比較客觀、全面,也較有代表性。
二、歷史圖片的情感教育功能
李大釗說:“史學于人生的關系,可以分知識方面和情感方面二部去說,從情感方面說,史與詩有相同之處,如讀史讀到古人危急存亡之秋,能夠激昂慷慨,不論他是文人武人,慨然出來,拯民救國,我們的感情都被它激發鼓動了,不由的感奮興起,把這種扶持國家民族危亡的大任放在自己肩頭。這是關于情感的方面。”歷史圖片的情感功能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歷史圖片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
歷史學科的內容決定了愛國主義是歷史教育的一個永恒的主題,因此,在教學中注意利用歷史圖片來營造歷史情境,從而渲染歷史氣氛,展現歷史底蘊,增加歷史的直觀性。讓學生在圖片式情境中,更加容易形成歷史感和愛國主義情感。一幅《劫后余生》的照片,反映日本帝國主義犯下的滔天罪行:一片殘墻斷壁,一位七八歲的少年。光著上身,抱著一個一兩歲大聲哭泣的幼童,戰爭年代,關于他們的命運,誰敢去想,誰還用想?老師不用任何富有情感的語言,只要學生看到圖片,他們當中多數人的眼眶一定會濕潤,甚至放聲大哭。他們對日本軍國主義殘酷暴行的痛恨,對民族同胞的同情的愛國主義情感將極大的被激發出來,這張圖片蘊含的愛國情感價值觀的實現,遠遠比老師在課堂上用飽含深情的解說來的更直觀、深刻。再如,在講新中國成立的時候,當看見毛澤東在天安門講話的照片時,作為一個中國人,發至內心的自豪感、國家榮譽感不自覺的就涌現出來了。
2、歷史圖片有利于培養健全的人格
作為一門人文學科,歷史學科的功能主要是價值理性,體現了對人類社會的終極關懷,歷史是對人類以往實踐的記錄和總結,因此,它能夠給人們提供綜合的全面的價值理性的經驗和教訓。歷史提供的前車之鑒,能教人怎樣做人,通過對歷史人物、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的學習,學生可以逐漸體驗其中蘊含的做人的道理,為人處事的方法,從而形成健全的人格。特別是歷史人物,他們的言行和歷史活動都會或多或少的投射在學生心中,形成榜樣和警戒的認識。例如:孔子杏壇講學的圖片,引導學生觀看圖片,體驗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誨人不倦的品格以及當時尊師重教的社會風氣。有的歷史圖片還會鼓勵學生的成長。如《史記》,大家看見這本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歷史巨作時,肯定能體會司馬遷外什么在身心受辱的情況下仍然堅持寫作的心情了。從中也明白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執著的追求、堅強意志,以便在自己以后的學習生活中能夠樹立這樣的心境。
3、歷史圖片有助于民族團結情感的培養
各民族的融合與交流自古以來就是歷史的一大主旋律,正如宋祖英在歌中唱的那樣:“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歷史圖片以它獨有的形式記錄下來每一個名族融合的瞬間,在歷史的長河中把瞬間定格為永恒。當看見出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少數民族代表走出人民大會堂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代表們臉上洋溢的笑容,大家就能感受到我們國家實行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就能體會只有民族團結和融合才能使整個國家充滿生氣和活力。當看見民族地區一幅幅新貌的圖片時,同學們也會很欣慰在社會主義的大家庭里各民族能和諧、友好、共同發展,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團結意識,對當今社會的不法分子關于民族問題的不友好言論進行理智的屏蔽。
總之,在歷史教學中,歷史圖片在歷史情感教育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要更加重視歷史圖片的選擇和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領,讓歷史圖片的教育功能得到最大的發揮。
參考文獻:
[1]李大釗.史學論集[C].河北:河北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黃牧航.中學歷史教材研究[M].長春:長春出版社,2013.
[3]范兆雄.課程資源概論[M].北京:中國科學出版社,2002.
[4]徐繼存.論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J].學科教育,2002(2).
[5]趙克禮.歷史教學論[M].陜西: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