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教學的一大特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提高第二外語教學效率和效果過程中,音樂劇作為一種綜合了語言性、藝術性、文化性的多功能手段表現突出。本文試分析總結在音樂劇第二外語教學中的作用,以更好的利用此手段達到掌握語言技巧、領會文化精神、加深交際意識的教學目的。
【關鍵詞】:音樂劇;法語教學;第二外語
一、問題的提出
較之第一外語,第二外語的課程設置劣勢明顯。囿于其課程性質和課程地位,第二外語一般課時較少,教師難以在100學時左右使學生基本掌握一門新的語言。加之學生起點低,“零基礎”學員占絕大多數,其學習動機的動態變化也使得第二外語教學難以“善始善終”。因此,如何提高第二外語教學效率和效果一直是學界討論熱點。基于語言教學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特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科技、校園等話題不可避免地成為第二外語教學的重要內容;在日益受到強調的文化話題中,文學、音樂、電影等多種文化載體在教學過程中得到廣泛使用并取得良好成效。但由于這些作品浩若煙海,且休閑娛樂性突出,也體現出與預期目的不符的一方面,這就推動了第二外語教師尋找一種達到最佳平衡點的手段以解決上述問題。就法語而言,上世紀末開始頻出碩果的pop-opéra(流行音樂劇)成為一個帶來驚喜的亮點。
二、法語音樂劇特點
1.藝術特點
(1)題材以改編經典為主
法國音樂劇和“百老匯”音樂劇是“青出于藍”的關系這種說法并不準確。“百老匯”音樂劇正是建立在歐洲戲劇深厚的積淀上才取得了商業化的成功,如今以法國音樂劇為代表的歐洲現代音樂劇在吸取美國音樂劇成功元素的同時,將經典歌劇的精華融入新的創作中,為古老卻永不過時的故事加了一層現代濾鏡,使歐洲藝術寶庫中的瑰寶在新的折射下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其中大放異彩的有《悲慘世界》《巴黎圣母院》《小王子》《太陽王》《紅與黑》等法國作家寫就的折服世界的經典作品,也有《羅密歐與茱麗葉》《十誡》《搖滾莫扎特》《唐璜》等基于外國文學作品或音樂劇的本土化版本,這些中國學生耳熟能詳的作品是學習法語的上佳原料。
(2)表現手法充滿法式浪漫
法國人在藝術創作方面的天分令人羨慕,經改編的經典作品往往展現出從未有過的現代法式浪漫風格。如《小王子》中放大的玩具道具打造出童真和幻想的世界;《羅密歐與朱麗葉》中新加入的“死神”(la Mort)角色給全劇增添了一抹人的命運為神所控的悲劇色彩;《巴黎圣母院》的布景簡單抽象卻比華麗的布景更好地凸顯了人物的舞臺表現力,烘托出沉重肅穆的戲劇氣氛。
(3)音樂風格以“流行”為中心
法國音樂劇很好的利用流行音樂的多種元素,將經典歌劇進行脫胎換骨般的改造和升華。這里的“流行”不僅指音樂創作風格,更是指其備受觀眾認可和追捧。《費加羅報》曾這樣報道《羅密歐與茱麗葉》最受歡迎曲目《世界之王》(Les Rois du Monde):“前奏一響,整座巴黎國會大廳的氣氛即刻便趨于沸騰。”許多唱段在流行音樂排行榜上占據榜首達數周之久。
2.語言特點
(1)語言規范優美
法語的語言級別一般分為三種:通俗語(langage familier)、通用語(langage courant)和雅語(langage soutenu)。音樂劇的語言受戲劇影響仍以第三種為主,這是一種表述準確、用詞講究、優雅富有美感的語言形式,是很好的學習材料。
(2)語音適合模仿
法語語速很快,每秒約7個音節,是世界上語速最快的語言之一,而漢語每秒鐘只有5個左右,給中國學生的法語聽說帶來了不小的困難。法語發音位置靠后,鼻音多,總體偏“悶”。法語聽說素材語速快,發音不清晰,而顧及這一點的素材又顯得教材化特征太濃重,實用效果欠佳。傳統舞臺劇要求演員在舞臺上不用音響設備,最后一排觀眾也能聽清,因此,舞臺劇的臺詞發音有著標準、夸張、感情豐沛的特點,這對初學者來說是絕佳的模仿對象。如法語中的h不發音,《La haine》唱段能使學生加深印象,牢牢記住法語中這一極特殊的發音規則。
(3)語言美感顯著
音樂劇選材多出自文學經典名著,并把語言表達做戲劇化、舞臺化和現代化處理,帶給人語言、藝術、人文精神等多方面的美感享受,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動機的同時陶冶其綜合文化素養。如《Le balcon》《Aimer》唱段,韻律朗朗上口,用語生活化又飽含深情,旋律優美動聽,歌頌少年少女之間純潔而熱烈的愛情,同時具備人類共同認可的多種美學價值。
(4)文化交際功能
音樂劇中的故事沖突和情節推進離不開故事背景和人物互動,不同的文化背景蘊含不同的傳統習俗、道德標準、精神追求、社交禮儀等,作為跨文化交際的研究素材使用可增強課堂趣味性,通過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課堂活動的設置,可起到提高學生參與度,促進思辨式學習和合作式學習的作用,對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也大有裨益。
三、在教學中的作用
1.建構主義理論視角
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二外法語教學應當以學生為中心,注重知識的情景化和具體化,突出語言交際。法語音樂劇的臺詞、唱段、旁白是學生學習語音、語法、詞匯、句式的很好的材料來源,學生根據自身興趣和學習水平選擇適合自己的片段進行賞析、模仿,如喜歡歷史的學生可以選擇《太陽王》《悲慘世界》,喜歡愛情題材的可以選擇《羅密歐與茱麗葉》,《小王子》則充斥著哲學思考和出世精神,活潑型學生可能更傾向于《搖滾莫扎特》等活力更強的劇目等,這有利于形成內在學習驅動力,學生自主搭建的認知體系鞏固性強,其掌握和運用法語的能力隨之增強。
2.跨文化交際理論視角
中國學生學習外語的一大障礙是缺乏社交自信,在二外學習中焦慮心理較明顯。音樂劇表演活動能幫助學生表達自己的勇氣和信心,豐富表情和肢體語言,增加表達魅力。在語用功能和習語表達形式方面,音樂劇地道精煉的表達藝有其實用性的一面,實踐證明,在音樂劇表演環節表現突出的學生,在與外國友人交流時的表現明顯優于其他學生。此外,教師還可以在教學中延伸中外戲劇對比的方式,如讓學生對比《西廂記》與《羅密歐與茱麗葉》,樹立批判思維能力和主體文化意識。
2.情感教學視角
在語言教學中,情感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心理感受和情緒體驗等。情感態度對語言學習有重要影響,與學生的全面發展緊密相關,深刻影響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策略。《悲慘世界》《小王子》《羅密歐與茱麗葉》等跌宕起伏或引人深思的劇目可以激發學生對自身與內心、他人乃至世界的關系的深思,從這個角度說,利用音樂劇手段進行二外法語教學,能真正將第二外語的獨特優勢發揮出來,更能讓學生把學習第二外語作為人生樂趣,自主學習,終身學習,并且這是一種能影響學生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深度學習。
結語
法語音樂劇在中國的受歡迎程度越來越高,第二外語教師可以借此機會豐富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并因勢利導鼓勵學生充分利用音樂劇學習法語,引導他們自主學習,并將法語學習作為個人愛好持續到法語課結束后的學習甚至生活里,青年一代的外語技能和國際化素養會讓新時代中國人的面貌煥然一新,這與外語教師尤其是小語種教師在教學上的思考和實踐是分不開的。
參考文獻:
[1]李楠.略論法國音樂劇之特點[J].音樂時空,2013(12):69.
[2]陳元.試述法語的語級特征[J].法國研究,2009(08):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