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科學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倡導探究式的教學方式,突出學生主體地位,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基于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的一系列變化和變革,科學教師在實踐中也要思考如何更好促進課堂教學。本文就科學課的教學方式、教學評價、教學過程三方面,提出關于改進科學課堂教學的一些策略,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優化策略
隨著教育制度的改革,小學科學課程的設置和要求也在不斷變化著,對于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也越來越重要。為了進一步加強小學科學教育,國家教育部于2017年2月15日正式印發《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這是自2001年發布的課程際準發布之后的一次巨大的修訂和完善。為貫徹新《課標》精神,指導科學教師開展教學工作,筆者梳理并形成了新課標下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優化策略。
一、教學方式:以探究學習為主,多種方式相結合
小學科學是一門實踐性課程。手腦并用,做中學,學中思,是小學科學課與其它課的重要區別之一。小學科學課程倡導以探究式學習為主的多樣化學習方式。模型制作、種植與飼養、科學實驗、科學幻想等是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方式。
(一)探究教學,思維為重
探究教學是教師創設一種類似于學術或科學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研究、獨立發現問題,通過搜集和處理信息,觀察和實驗,表達與交流,培養學生科學態度與方法、獲得科學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科學探究的每個環節都會涉及多個科學思維方法。在由全班學生或小組學生組成的學習共同體中,學生之間思維碰撞、互相鼓勵學習,充分練習,逐漸形成科學探究的思維方式。
(二)學習方法,多樣結合
科學素養包括多個維度,不同的素養要通過不同的學習活動和學習方式加以培養,但探究式學習不是科學學習的唯一方式。科學教師應盡可能掌握多種科學教學方法和策略,要多采用能激發學生興趣,符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以及能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使學生愿意主動學習。如戲劇表演、科學游戲、模型制作、現場考察、科學辯論會等都是學習科學課的有效方式。
二、教學評價:創設真實情景,關注綜合應用
評價是診斷,也是反饋。新《課標》指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開展師生互評、生生互評,發揮評價的激勵導向作用,不僅注重教學結果和學生學業質量的終結性評價,更要結合真實教學過程,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作品制作、科學實踐的形成性評價。
(一)評價源于生活,關注能力
教學評價是依據教學目標和原則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及結果的給予價值上的判斷,具有診斷、反饋、調節、激勵、導向、決策等功能,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科學課的評價應源于學生真實生活,一是基于情境,提出真實問題,關注問題解決的過程,評價學生學習過程中自主探究、團體協作、交流表達、動手操作的能力、創新思維邏輯推理等方面的能力,考察學生“會學習”的水平。二是讓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與技能,解決生活中的真實問題,考察學生“會應用”的能力。
(二)評價基于真實情景,綜合運用
小學科學是一門基礎性課程,更是一門綜合性課程。跨學科主題學習,可以培養學生整合知識,彌補單一知識無法解決社會問題的短板。技術與工程內容的學習,小學生的發明作品,創意機器人的不斷面世,為小學生解決生活中遇到的難題提供了思路。為測試學生的科學素養,教師需要創設情境,學生再現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呈現解決問題的綜合方案及創造性解決的過程,實行定性描述與定量等級評價相結合,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是小學科學評價的創新舉措。
三、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
教學是教師引導和學生學習的雙向互動過程。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領者、促進者,結構性材料的提供者,學生是學習實踐的主動參與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一改傳統“師道尊嚴”的教學理念,放手學生,讓課堂生動、靈動、互動,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一)教師主導,學生主體
新《課標》強調:科學教學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改變教師一講到底的傳統習慣,樹立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觀。教師要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需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樹立教師在教學中扮演引導者、支持者、輔助者的角色。第二,找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準確定位教學起點。第三,貼近學生實際,激發求知欲。如果教師在設計教學情境、引導探究等方面能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特點,學生在學習中感受收獲的喜悅,就可能會以飽滿的熱情參與教學,更易達到教學目標并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二)基于學情,分步推進
對學習者的當前的知識經驗、自身能力特征等狀況進行分析,掌握學習者的學習風格和學習準備狀態,是教學的出發點,并為后續的教學工作提供依據。盡管我們難以做到分析每個學習者的心理、生理、社會等因素,但我們必須從兩大方面開始著手,一是對學習者學習當前特定的小學科學課內容已經具備相關的知識和能力基礎、對科學課學習內容存有的認知態度,也就是確定學習者的初始能力和教學起點;二是學習者學習的一般特征進行分析,如學習風格、學習動機、認知方式、焦慮程度、智能和情感特征等。教師做到充分了解學生,教學才能更加深入,學生的學習才會更加主動,才會真正掌握學習的主動權。
四、總結
此次修訂新課標,科學教學雖然面臨很多挑戰,有太多問題需要研究解決,但同時也在表明小學科學的地位正在日趨提高,人們漸漸地認識到小學科學的價值與作用。因此作為教師我們要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迎合科學教育的改革契機,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價、教學過程、教學資源等方面優化教學,釋放孩子們的思想,促進他們學習和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邵.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EB/OL].[2017-02-06].
[2]郭小娜.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師課程能力發展行動策略[J].今日教育,2017 (02).
[3] 羅星凱等譯. 探究――小學科學教學的思想、觀點與策略[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甘雪梅. 小學科學實驗的分類與教學策略[J]. 湖北教育報刊社,科學課:小學版,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