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深化對旅游者旅游倫理道德教育問題的認識,了解旅游者非道德行為,并最終根據中國古代旅游倫理教育思想資源形成今后旅游倫理道德教育的思想基礎,減少由于旅游者道德弱化給自然生態和社會文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由于目前對旅游倫理道德教育的研究在我國仍然是初級階段,因此本文對該問題提供思想基礎。
【關鍵詞】:非道德行為;倫理教育思想;旅游倫理道德
一、旅游倫理道德教育
隨著大眾旅游的高速發展,旅游成為一種群眾性的社會經濟活動,隨之而來的旅游倫理道德問題越來越多的引發各國政府、旅游組織和學術界的關注。在旅游者行為中,部分中國旅游者的行為陋習嚴重損害了中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的形象,其中一些非道德行為甚至造成了旅游資源不可逆轉的破壞。因此提升中國旅游者素質,治理旅游行為陋習成為進一步發展旅游業的當務之急。要減少旅游者在旅游活動中對環境和社會的不良反應,最有效的途徑是通過旅游者旅游倫理道德教育,從根本上改變旅游者傳統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自覺的遵守旅游倫理規范。
二、旅游者非道德行為
隨著全球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游客規模越來越大,旅游活動的范圍越來越廣泛,游客的行為影響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尤其是部分旅游者所表現出來的不文明、低素質、不道德行為更是受到廣泛關注和譴責。這些非道德行為在吃、住、行、游、購、娛等旅游諸要素中都程度不同地存在。
(1)言語不雅、行為粗俗。一些游客在旅游過程中肆意而為,行為示范。如香港迪斯尼樂園開業時,內地一些游客的諸如盤腿打坐、光腳、隨處吸煙、隨地小便等不雅行為被曝光引起了巨大反響。
(2)污染環境、破壞資源、損壞旅游基礎設施。一些旅游者不注意公共衛生,亂扔垃圾,隨地吐痰吐口香糖,旅游景區內亂扔的垃圾頻頻出現,“某某到此一游”的低劣做法屢禁不止,攀爬建筑物古跡拍照經常可見,文物亂摸亂刻痕跡累累,損花折枝傷害動物損壞旅游地公共設施的行為時有發生。
(3)不守規定、不講秩序。一些旅游者不守旅游地規定,在禁止攝像、拍照的地方仍然使用閃光燈,隨意地橫穿馬路不守交通規則,甚至一些游客時間觀念淡薄因一人耽誤全團的正常行程。另外國內游客不守公共次序,凡事習慣爭搶,在航班上爭搶行李箱空位乘坐汽車、地鐵等運輸工具時爭搶占座,入住酒店時擁在前臺不按順序登記,排隊等候時伺機加塞插隊等。
(4)忽視社交禮儀。一些國內游客不注意餐桌禮儀,就餐時推杯換盞大聲喧嘩,享用自助餐時多拿多取浪費事物。一些游客不注意社交禮儀,接受幫助不主動道謝,帶來不便不主動道歉等。
(5)不尊重旅游目的地的風俗習慣。一些旅游者我行我素,不尊重旅游地的生活習慣、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形成與當地居民的對立和矛盾,如進入一些需要脫鞋的寺廟不脫鞋,在教堂禱告室大聲喧嘩肆意拍照等。
三、中國古代旅游倫理教育思想
在古代,我國就已經有了豐富的旅游倫理思想。中國古代旅游也表現出了其獨特的倫理特征,這些傳統文化中豐富的旅游倫理思想以及眾多傳統教育理念都能為今天的旅游者道德建設和旅游倫理教育提供借鑒。
(1)“向善”
中國旅游活動傾向于“向善”,即在旅游活動中更強調對旅游者道德品格的塑造。在《周易·觀卦》中提到“旅貞吉”告訴旅行者們只要在旅行時謙柔守正,就能獲得旅途順利;在接待游者方面,《逸周書·大匡篇》中有“津濟道宿,所止如歸”,即要便利旅行者,需使其所到之處賓至如歸;孔子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更是廣為人知;道家學說“天人合一”的思想,莊子追求的“物物而不物于物”的人生態度和“與天地同生,與萬物為一”的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逍遙游”精神,強調了對自然的尊重保護。中國古代著名的教育論著《學記》中就曾提出過“藏、修、息、游”的育人思想,主張把休閑游樂與敬德修業結合起來,從而造就完滿發展的理想人格。這些旅游倫理思想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對于今天我們旅游倫理教育的開展有著重要的借鑒作用。
(2)“仁禮觀”
仁和禮是孔子學說的基本思想。在儒家的經典著作《論語》中,“仁”字出現了百余次,“禮”字出現了七十余次,關于仁和禮的學術上的爭論一直沒有定論。仁是一種理性思維,禮是一種道德規范,兩者不可分割??鬃右匀拾捕Y,使人們樹立以天下為己任的道德自覺,從而自覺守禮同時又賦仁于禮,為禮奠定堅實的倫理情感之基礎。仁的本質是愛,是相互尊重,體現在旅游倫理中是尊重旅游資源存在和發展的內在權利,是保護自然環境的生物多樣性和社會環境的文化多樣性的理性思維,而禮是仁外化的具體道德規范,反映在旅游倫理中就是指對旅游資源和環境起保護作用的規章、制度和法律,這些規章、制度和法律遵循了旅游資源內在的生存規律,有效地實施生態保護,使其能可持續存在和發展。以儒家傳統文化提煉出的“仁禮觀”在國人的文化脈絡中,有較深厚的積淀,所以以此為載體構建旅游倫理教育,更有中國特色,更易于被國人接受,也能更好地指導中國旅游倫理教育的實踐。
(3)傳統禮育思想的啟示
禮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特征,為我們民族提供了一個眾望所歸的信念與原則,提供了最普遍意義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倫理觀。禮儀文化也賦予了中華民族典雅的語言和舉止。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禮是一個含義十分廣泛的概念,“從先秦的歷史看,禮可以說是無所不包的社會生活的總規范,包含習俗、道德、政治經濟制度、婚姻制度、思想準則為一體。禮最初表現為不成文的習慣,到后來形成條文規定滲透到社會機體的各個方面,對漢族文化的形成有過巨大的影響”。長久以來,我國都很重視禮義、禮儀教育,并形成了極其重視禮義、講究禮儀、講禮敬、講禮貌的優良美德。傳統的禮文化更將禮作為人區別于動物的根本標志,人們都以知禮、循禮為榮,以不知禮、違禮為可恥標。在社會生活中,人們的行為只有守禮、合乎禮才能受到肯定和贊揚,否則就會受到指責和鞭撻。將建立一個禮制社會作為自己一生政治理想的孔子開啟了儒家禮育思想的端緒,因此在其教育思想中始終貫穿一條“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主線,其教育的重心就是“禮育”,甚至可以說孔子的教育主要是禮的教育??鬃拥娜松鷮嵺`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為己任,其學禮、知禮、相禮進而成為禮樂大師的人生歷程更是儒家禮育的表率。在廣泛呼吁提高旅游者素質的今天,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積淀中形成的以禮為中心的文化模式和禮育思想更應該被重視。營造禮儀教育的良好社會環境,應以啟蒙教育為基礎,開展全方位的禮儀教育。只有普及禮儀教育,才能從根本上杜絕中國游客在旅游活動中發生的各種不懂禮儀,不守禮義的行為,才成真正展示出我國“禮儀之邦”的本色。
四、結論
要減少旅游者在旅游活動中對環境和社會的不良反應,最有效的途徑使通過旅游者旅游倫理教育從根本上改變旅游者傳統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自覺的遵守旅游倫理規范。同時旅游者旅游倫理教育使一項長期的、復雜的、巨大的工程,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努力。希望喚起大眾對旅游者旅游倫理教育的重視,以中國古代旅游倫理教育思想為基礎,培養造就出行為文明、品德高尚、負責任成熟的旅游者,最大限度的減少由于旅游者道德弱化給自然生態和社會文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促進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許宗元.旅游倫理學引論.旅游科學[J],2001(2):36-40
[2]甘朝有.旅游心理學.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3
[3]夏贊才.孕育中的旅游倫理學.哲學動態[J],2005(7):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