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怎樣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至關重要,文中就重點談談如何創設語文課堂教學情境。
【關鍵詞】:語文教學; 教學情境;
創設語文教學情境,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從教學的需要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引入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真情真境中學習語言、陶冶情感,幫助他們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學內容,促進他們自主而愉快地學習,培養他們良好的語文素養。
那么,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怎樣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呢?
一、創設民主平等的氣氛
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寬松融洽的課堂氣氛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也是實現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在教育教學中,教師努力創設自由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情境,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個性潛能,使他們愉快地學習,活潑地發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發揚教學民主,尊重學生人格,引導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體會;對學困生和潛能生更要關注,多與他們溝通,用真情關心愛護他們,善于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促使他們建立起自信心,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這樣就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二、引進激勵競爭
國內外的大量研究表明,在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適當開展一些合理的學習競賽活動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因此,教學中,可適當創設競爭情境,以激發學習興趣。例如,結合教材內容,充分利用課前兩分鐘,引導學生搞一些小競賽,如朗誦、演講、講故事、猜謎語、聽寫字詞、背誦古詩文、背記格言警句、介紹名勝古跡等等,讓同桌之間比,小組之間比,男女生之間比,把競爭引入語文課堂。教師要利用學生的自尊心強、榮譽感強,好勝不服輸的心理年齡特點,為課堂教學創設一種激勵競爭的情境,從而有效防止學生產生疲勞厭煩情緒,以激發學習興趣,使他們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課堂中,我還常以激勵性語言評價學生:“你回答得可真棒!”、“你們組的設計真有創意,讓大家佩服!”、“你讀得比老師還好!”孩子們的潛能在一句句贊揚聲中,得到有效的發展。
三、加強合作探究
契訶夫指出的:“兒童有一種交往的需要,他們很想把自己的想法拿來跟同學老師交談。”小組合作學習正好為學生創造了這樣的情境。為此,我在語文教學中按優、中、差搭配,編成四人小組,全班共十組。在教學過程中積極發揮小組合作學習、互幫互助的長處,教師只是適時點撥、引導。這樣,教學中個人不能解決的問題,就以四人或六人小組為單位開展討論;小組不能解決的就在全班討論交流,集思廣益。小組就成為同學們互助合作,共同進步的戰斗集體,從而培養了他們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潛能。
學習《羚羊木雕》一課時,在學生充分領會文章內容后,我把學生分成甲、乙、丙三個小組,甲方代表父母,乙方代表“我”,丙方代表萬方,就“我”該不該向萬方要回羚羊木雕所引出的家庭矛盾的是非展開討論。各小組擺事實講道理,據理力爭,根據自己所代表的人物身份充分展開辯論,說出自己的見解。這種開放似的合作探究情境,孩子們樂于接受。他們大膽發言,討論熱烈,對課文的內容理解得更深刻,對為人的道理了解得更明白。實踐證明,在課堂教學中創設合作探究情境,可以使學生在討論中發表看法、交流見解,相互啟發幫助,取長補短,從而進一步深化認識,提高能力。
四、讓學生感受成功的體驗
心理學研究認為:人們對過去經歷過而且獲得成功的事情容易發生興趣。俗話說“好孩子是夸出來的”,因此學生在學習中重要的心理特征就是希望老師發現自己的優點并得到激勵與肯定。鑒于此,在教學中,我們應多給學生一些成功的體驗:如讓他們準確寫出一個成語,背會一首詩,回答一個問題,做會一道題等;課堂回答問題時、作業批語、作文評語中多一些鼓勵,多一些喝彩,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讓他們在老師的引導下,篩選正確的信息,理出課文思路,掌握文章結構,領悟作者意圖,最終獲得知識,受到感染。教師再適時地做出激勵性評價,使學生在積極參與中體驗成功帶來的喜悅,增強自信心。課堂中,我常以激勵性語言評價學生:“你回答得可真棒!”、“你們組的設計真有創意,讓大家佩服!”、“你讀得比老師還好!”孩子們的潛能在一句句贊揚聲中得到有效的發展,才能更進一步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增強他們學習的自信心,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
為了使教學情境真切地再現于學生面前,教師可指導學生分角色讀課文或編排課本劇,讓他們如同演戲那樣扮演課文中的角色,讓他們站在角色的立場上深入理解課文,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扮演課本劇是一種理解與表達的綜合性語文實踐活動,扮演得越認真投入,就越有成功愉快的體驗,也就越能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他們對課文的理解力。
在學習《皇帝的新裝》一課時,我讓學生分角色朗讀。皇帝、老大臣,騙子、天真的小孩,大家雖未見其人,但已聞其聲,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栩栩如生地活躍在課堂上,好像文中的故事就發生在大家身邊,學生學習起來興趣盎然。
五、加強聯想和想象
教育家陶行知說:“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這句話強調了學習知識的目的是為了創造。而“想象是創造之母”。實踐證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對發展他們的創造力至關重要。推想猜測法,是一種培養學生想象力、創造力的方法,它就是通過對某件事物的某些方面的推想猜測,來發展學生的想象力。教學中,我常請學生補敘課文、續寫童話、虛構故事、補換結尾,這樣做不僅能激發學生作文的興趣,而且可以激勵學生寫出內容豐富、富有想象力的文章。
例如教學《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時,在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后,我組織學生想象討論交流:在下邊兩種情況下,你將分別說些什么,做些什么?①假如“我”的父親沒有來,你作為“我”的同學,將怎么辦?②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懸崖上,將怎么辦?這樣的問題所創設的聯想想象情境,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根據課文內容和故事情節,從多角度進行想象,設計出新的結尾,補寫出新的故事,收到良好的效果。
六、引導學生動手操作
心理學研究認為:“智慧出于手指尖。” 國際科學研究領域也有句名言:“聽來的忘得快,看到的記得住,動手做的更能學得好。”因此,在教學當中,我們盡可能地創設各種動手操作的情境,盡可能地讓學生的眼、腦、手、口等多種感官共同參與知識的內化過程,從而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這樣既有助于學生掌握知識,又培養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例如:在教學中,尤其是在學習一些寫景優美、人物形象鮮明、故事情節動人的文章時,可鼓勵引導學生嘗試以詩配文、以畫襯文;對有些“電腦小高手”還可以鼓勵他們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與感受去設計制作課件。我在《春》、《行道樹》、《濟南的冬天》及唐宋詩詞等的教學中就做過嘗試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學生們充滿豐富想象的稚拙而又富有靈氣的詩文、繪畫和細膩逼真、繪形繪聲繪色的課件作品(PowerPoint幻燈片、Flash動畫等),令人耳目一新,讓人不得不感嘆學生頭腦中蘊藏的巨大潛能。
總之,教學情境的創設,在新課改語文課中能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的效率。教師應熟悉而恰當地運用各種教學情境創設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語文素養,提高他們的智力水平,使新課改真正走進校園,走進師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