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對于人的一生來說至關重要,小學階段的教育尤其是基礎性的小學語文教育更是起到無可替代的奠基性作用,文中主要對價值觀的重要性以及小學語文教學與價值觀形成發展的內在一致性和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對孩子們進行有效的價值觀養成教育進行了深入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價值觀念;養成教育;重要作用
小學語文教學是培養孩子們逐漸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一個重要渠道和陣地,小學階段的教育尤其是語文課程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基礎性地位和作用,語文教育不僅僅教會孩子們拼音字母和基本的漢字詞句等最基礎性的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對孩子們進行啟蒙性的思想情感和價值觀教育。
所謂“人生識字憂患始”,在小學語文教科書中蘊含著豐富的有溫度的思想情感和價值觀教育的內容,小學語文的學習和教學過程中孩子們除了學到基本的拼音字母和字詞句等基礎知識,同時更為重要的是孩子們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教科書中一篇篇內涵豐富的課文一首首飽含深情的詩詞過程中很自然的接受了人生中最為重要的奠基性的道德思想和價值情感等帶有感情和溫度的價值觀教育,因此小學語文課程的內容和教學對于孩子們學習和養成正確的科學合理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必不可少的奠基性重要地位和作用,故而我們更應該注重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對孩子們有效的進行思想價值觀念的教育、引導和培養。
一、價值觀的主要內涵及其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所謂價值觀是指個人對客觀事物(包括人、物、事)及對自己的行為結果的意義、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總體評價,是對什么是好的、是應該的總看法,是推動并指引一個人采取決定和行動的原則、標準,是個性心理結構的核心因素之一。它使人的行為帶有穩定的傾向性。價值觀是人用于區別好壞,分辨是非及其重要性的心理傾向體系。它反映人對客觀事物的是非及重要性的評價,人不同于動物,動物只能被動適應環境,人不僅能認識世界是什么、怎么樣和為什么,而且還知道應該做什么、選擇什么,發現事物對自己的意義,設定一個自己的奮斗目標并實現奮斗目標,這些都是由每個人的價值觀支配的,價值觀一旦形成、確定則會反過來影響、調節人進一步的行為活動與價值追求。
人生價值是一種特殊的價值,是人的生活實踐對于社會和個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義。選擇什么樣的人生目的,走什么樣的人生道路,如何處理生命歷程中個人與社會、現實與理想、付出與收獲、身與心、生與死等一系列矛盾,人們總是有所取舍、有所好惡,對于贊成什么反對什么、認同什么抵制什么,總會有一定的標準。人生價值就是人們從價值角度考慮人生問題的根據。在關于人生的思考中,回答“為什么”的問題,即人生目的和意義問題,要以人生的價值特性和對于人生的價值評價為根據。一個人自覺地追求著自己認定的人生目的,是因為他對自己選擇的生活作了肯定的價值判斷,認為這樣的生活具有價值或者能夠創造價值。回答“怎么樣”的問題,即人生態度問題,同樣要以對人生的價值判斷為根據。
具體來說,價值觀的主要內涵包括這樣三個基本方面:“其一,價值原則。它是關于什么是價值、為什么有價值以及價值秩序的基本觀點,是形成價值理想和價值規范的基本原則。一種價值觀的性質是由它所包含的價值原則來規定的:宗教價值觀以上帝為一切價值的源泉和最高價值,并以之作為衡量一切價值大小的標準;個人主義價值觀是以個人的存在、權利、利益為其核心價值原則和其他一切價值的根據;馬克思主義價值觀則以個人與社會、個體與類的辯證統一為基本原則,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最高價值。其二,價值規范。價值原則總是滲透在一定的價值規范中。“規范”的本意就是規則、標準或尺度,它明確規定“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一切價值觀都要通過規范,諸如風俗習慣、倫理道德、法律等,引申為在一定具體情景中如何行動的規則,才能具體指導人們的活動。一個社會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就必然有什么樣的價值規范。其三,價值理想。它是人們所追求的、具有現實可能性和合乎自己愿望的未來目標或者理想價值。它以對未來應然狀態的把握和規定為內容,具有強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價值信念和信仰是和價值理想同一序列的范疇。價值信念是關于價值理想的信念,是人們對價值理想抱有深刻信任感的精神狀態。價值信仰不僅表示人們對價值理想的認同和確信,還意味著感情的皈依、真誠的信奉,表現了主體的最高價值追求。價值理想、信念、信仰是價值觀的典型的表現形式。”[1]
在人的一生中價值觀的正確與否可以直接決定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基本完全決定了一個人的一生。從孩子到成年這樣一個人生中最最重要的基礎性關鍵階段,在身體成長發育的同時也是人生觀形成發展直至最終成型的重要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尤其是在小學生階段是人生培育、塑造和價值觀形成的最初時期也可以說是奠基性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關鍵階段對孩子們的正確教育培養對于孩子們形成正確的合理的人生觀價值觀就顯得尤為重要和關鍵。在最新修訂版“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第二部分“課程目標與內容”的第一點“總體目標與內容”中明確寫到:“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發展個性,培養創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2]因此對小學生而言,小學語文教育對孩子們正確價值觀的培育、塑造和形成就顯得尤為必要和重要。
二、小學語文教育與價值觀形成發展的內在一致性分析
最新修訂版“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前言中明確寫到:“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3]和前言部分的第二點“課程基本理念”中明確寫到:“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社會義榮辱觀,培養良好思想道德風尚”[4]因此小學階段進行的價值觀養成教育也決定了它在人的一生中具有啟蒙性基礎地位的重要價值和意義。
依據最新修訂版“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第三部分實施建議的“第一點:教科書編寫建議中的教科書應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關注人類,關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樣文化,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教科書要注重繼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革命傳統,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感情。”[5]以及“第三點教學建議中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與語文能力的提高、語文學習過程和方法的形成是融為一體的,不應把它們當做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滲透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6]等相關明確要求均強調了小學語文教育的基礎性地位和奠基性作用,對于培養孩子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意義。
其實“價值觀總是和特定的主體相聯系,是一定主體的價值觀。無論是個體的價值觀還是社會群體的價值觀,都不是先天固有的,也不是人們頭腦中主觀自生的,而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和活動中逐步形成的,是主體在實踐活動中通過自我意識,對社會存在、社會生活的創造性把握。”[7]對于小學階段的孩子們來說主要的來源和渠道就是最基礎的小學語文教科書和語文課堂教學,在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有豐富多彩的蘊含著對孩子們進行啟蒙性價值觀教育的課文和詩詞等內容,可以讓孩子們在學習教科書的過程中接受全方位的思想價值觀教育,使孩子們逐漸培養起自己正確的初步的價值觀。
比如現行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語文教科書中《落花生》一文就通過種花生——收花生——嘗花生——議花生這樣一個順序,重點記敘了作者一家人過花生收獲節時議論花生的好處,通過與桃子、石榴、蘋果等其他幾樣外表光鮮亮麗的水果進行對比,借物喻理,告訴孩子們“做人要做樸實無華的對別人對社會有用的人,而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對社會沒有好處和用處的人”[8]這樣一個蘊含深厚價值觀的人生道理,對孩子們進行淺顯易懂,但卻有效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
三、通過小學語文教育對孩子們進行價值觀形成教育的可行性途徑分析
小學學習階段處于人生中最基礎、最重要的奠基性時期,這個特殊的重要階段是人的一生中思想和價值觀最初的萌芽期、啟蒙期,小學語文課程學習和教育的重要性就顯得尤為突出,他們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不但學會了基本的漢語拼音和常用漢字詞句等最基礎的拼音字母和文字詞句知識,更重要的是在學習這些基礎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學會了一些基本的思想和道理,特別是在學習一些蘊含著豐富思想與價值內涵的課文和詩詞的過程當中,比如說在學習《落花生》一文的過程中,通過對課文的宏觀整體性與微觀段落思想的分析,父親把花生同桃子、石榴、蘋果相比較,通過果實的色彩、樣子以及果實生長的位置的比較,用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說明花生雖然沒有桃子、石榴、蘋果那樣的美麗外表,但是它卻具有內在的最可貴之處:樸實無華,默默無聞,不計較名利等特點和優點,淺顯易懂、明白無誤的直接傳遞給學生們一個基本的思想和價值觀念:“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9]這是作者在聽了父親對花生品格的議論之后的內心感悟和人生體會。特別是文中最后關于花生的討論部分更是深入淺出的告訴孩子們一個重要的人生道理和正確的價值取向:“花生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說明人要做一個對他人對社會都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卻沒有實際用處的人(并非針對桃子、石榴、蘋果等)”[10],這里所說的有沒有實際用處,主要是看對他人和社會有沒有好處及貢獻。
實際上,在孩子們學習《落花生》這篇課文和其他更多的蘊涵深刻思想和價值內涵教育的詩詞與課文的過程中就自然而然的接受了思想和價值觀的熏陶與教育,同時潛移默化的在孩子們的內心深處形成了一種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日積月累就會對孩子們逐漸起到一種思想引導和價值觀教育的作用,逐漸就會產生一種“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潤物無聲一般的思想感情引導和正確價值觀念的教育熏陶作用。通過前面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加明確的說明小學語文教學對于孩子們初步形成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具有不可替代的奠基性重要地位和作用,因而小學語文教學是一種對孩子們進行有效思想價值觀念教育、引導的可行性較強的重要措施、渠道和途徑。
注釋:
[1]吳向東:論價值觀的形成與選擇[J].《哲學研究》2008年第5期,第1-2頁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九年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版,第4頁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九年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版,第3頁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九年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版,第4頁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九年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版,第8頁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九年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版,第9頁
[7]吳向東:論價值觀的形成與選擇[J].《哲學研究》2008年第5期,第8頁
[8]人教社.《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語文》(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版,第66頁
[9]人教社.《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語文》(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版,第66頁
[10]人教社.《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語文》(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版,第66頁
參考文獻:
[1]吳向東:論價值觀的形成與選擇[J].《哲學研究》2008(5):1-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九年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4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九年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2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九年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3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九年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8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九年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9
[7]吳向東:論價值觀的形成與選擇[J].《哲學研究》2008(5):7-8.
[8],[9],[10]人教社.《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語文》(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