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優勢視角理論、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以及社會支持理論作為指導,以社會工作學科及理論和實踐作為基礎,對“社會工作介入貧困大學生抗逆力研究”這一課題進行了探討,以G大學為例,通過問卷調查法、結構式訪談法了解貧困大學生的抗逆力基本情況,運用社會工作專業方法進行個案及小組工作,探索出社會工作介入貧困大學生的合理模式。調查結果表明:G大學學生抗逆力總體水平屬于中等水平,且抗逆力水平差異與自身的家庭情況、年級、性別等因素有關;且用社會工作專業方法介入大學生抗逆力水平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關鍵詞】:貧困大學生;抗逆力;社會工作
一、問題提出
在面臨挫折與困難時,貧困大學生有著不同的應對方式;貴州大學史飛通過百姓籌籌款,來為父親籌集醫療資金。廣東財經大學15級法學4班學生葉金霞無力承擔治療費用,只能、等待死亡;19歲妍妍因被虛假中獎短信騙走家里省吃儉用攢下的9800元學費,留遺書跳海自盡。種種事件不得不讓我們想去探索當貧困大學生遇到類似突發性事件時,是如何解決的,為什么要選擇這樣的處理方式,我們該如何介入?此次研究我們以G大學為例,針對當代貧困大學生抗逆力問題展開調查研究,從大學生的抗逆力水平現狀、原因及社會工作方法介入對策進行分析。
二、概念界定
(一)貧困大學生
各個地區,各個高校根據地區的社會和經濟發展情況的不同,其劃分的標準也不同。本研究對于貧困生的界定以高校貧困大學生認定標準作為主要界定標準,即城鎮:家庭人均年收入不超過6720元;農村:家庭年收入不超過4800元。
(二)抗逆力
抗逆力是個人的一種資源和資產,能夠引領個人在身處惡劣環境下懂得如何處理不利條件,從而產生正面的結果。同時抗逆力也是一個過程,可以通過學習而獲得并不斷增強,抗逆力高的人能夠以健康態度去面對逆境。
三、大學生抗逆力水平現狀
本次調查有效數據為380名,其中貧困生205名;從總體結果來看,G大學學生抗逆力水平總體屬于中等水平;抗逆力低水平的學生占3.4%,處于中等水平的占51%,45.5%的學生抗逆力處于高水平。從整體上看,有96.5%的學生抗逆力水平處于中等及以上。(本研究衡量抗逆力高中低的標準是3分以下為低抗逆力,3—4分(包括3分)為中等抗逆力,4—5分(包括4分)為高等抗逆力,主要是依據統計數據的均值進行判斷。)經研究發現,抗逆力水平確實與自身家庭情況有一定的關系。
四、貧困大學生抗逆力影響因素
(一)年級
對各年級抗逆力總分及各因素上的得分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發現各年級之間在抗逆力各因素間有顯著差別。大一和大四之間,在自尊和自主性、目標感和有意義感存在顯著差別,大四得分高于大一;在大二和大四之間,存在目標感和有意義感上的顯著差別,大四得分高于大一,在大三和大四之間,參與有意義的活動上存在顯著差別,大四得分高于大一;因此,年級越高,抗逆力得分越高。
(二)性別
通過將男生和女生總體抗逆力得分進行差異性檢驗,發現顯著差異,再將男女生在各個因素上的得分進行比較:男女在關心的環境與積極期待、目標感和有意義感、自尊和自主性這幾項有顯著性差異;總體上男女抗逆力水平存在差異,男生比女生更能感受生活的目標感和有意義感,并且男生自我效能感和自知力比女生強,但女生比男生擁有更多外在支持環境,說明女生善于利用外在資源進行自我保護,男生更善于依靠自己解決問題。
五、社會工作介入貧困大學生抗逆力提升
(一)小組介入
1.需求評估 由于經濟條件的限制,貧困大學生在社交層次可能存在自我認知偏差,過度否定自己,影響社交;在安全方面缺乏經濟保障,在免遭疾病方面有較低的安全系數;在自尊層面,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和尊重;自我實現方面,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可能產生一系列心理困擾。
2.小組目標 通過對六名組員的需求評估,結合研究目的和我們所具備的能力和資源,我們將本次小組的總目標定為如下內容:幫助組員克服自卑心理,提高自信心;挖掘他們內在的優勢,提高他們社會交往的能力,拓展其社會支持網絡,提高其對周圍環境的歸屬感;為他們提供一定預防風險的指導,增強安全感。
3.小組工作評估 在五次小組活動結束后,我們利用抗逆力心理測評量表對6名貧困大學生進行了抗逆力測量;通過前后測發現,參加小組活動后,組員的抗逆力得分明顯提高。原本抗逆力處于低水平的A同學提高到了中等水平,處于中等水平的B、E同學抗逆力提高到了高等水平,處于低水平的A、F同學都提高到了中等水平。社工通過觀察活動過程中組員的行為變化發現組員明顯有了變化,行為趨向于更加積極和正常的發展。
(二)個案工作介入
1.個案基本情況 (1)抗逆力情況在案主所進行的心理量表測試各因素均值為2.73,屬于低抗逆力水平。
(2)問題分析:由抗逆力各因素得分可以看出:小A 是一個極度缺乏自信的學生,在做事前習慣性否認自己,遇到挫折不會尋求幫助。在心理量表測試中也能看出,案主的其他項都處于中等水平,但是自尊和自主性這項比較低,僅有1.63分,所以可以看出小A主要問題為內在力量較低,缺少自信。
2.個案介入過程 結合主要問題,案主與工作者進行了目標制定,確定其目標為(1)探索導致自信心不足的原因(2)緩解個人生活中存在的壓力(3)與案主一起探索相關的改變方式。
此次個案介入分為五次深入訪談,為期一個月。
第一次與案主建立信任關系,建立平等的工作關系,收集案主的基本關系,與案主一起進行目標制定;第二次與案主進一步建立信任關系,探索深層次原因;第三次通過敘事療法有效的引導案主敘述過去學習和生活中快樂的、成功的事件,幫助案主認識生活的困境,認識到自身潛力,找到自信和生活的意義及自我效能感;第四次通過電話訪談與案主父母及好友進行聯系,希望案主父母與案主在日常聯系中,對案主進行鼓勵及肯定,進行積極的引導,鞏固案主的外部支持;最后根據案主的興趣愛好,緩解案主壓力,幫助案主尋求宣泄情緒的途徑,告知其服務活動的結束;肯定和贊揚案主一直作出的努力,鼓勵其繼續保持。
3.個案評估 案主在介入后,在關心的環境與積極的期待有小幅度的上升,自尊與自主性提升比較多,抗逆力從2.73增到3.26,處于中等抗逆力水平。
案主覺得經過這段時間工作員的陪伴,自己的心情疏解了許多,情緒也得到了一定疏解,逐漸感到很放松。在許多事情上,自己也在努力的嘗試。她愿意相信自己有能力,靠自己去解決問題。
六、總結與反思
經研究發現G大學學生的抗逆力水平普遍居中等及以上,抗逆力水平較低學生所占比例較少,且貧困生抗逆力一定程度上低于非貧困生,且抗逆力水平還表現出其差異性。運用個案和小組結合對貧困大學生的抗逆力水平展開研究工作,通過幫助貧困大學生提升其自信力和自尊心提高抗逆力水平具有一定的效果。 (通信作者:陸衛群 社會學教授)
參考文獻:
[1]朱鯤鵬. 大學生面對家庭突發性事件的抗逆力研究——以安徽W市某高校學生為例[J]. 銅陵學院學報,2007,(02):115-118.
[2]余將濤. 早期兒童抗逆力研究綜述[A]. 浙江省心理衛生協會.2011年浙江省心理衛生協會第九屆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浙江省心理衛生協會:,2011:4.
[3]沈之菲. 抗逆力:一種重要的心理品質[J]. 思想理論教育,2010,(18):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