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股權眾籌,從三年前的火爆不減、平臺開拓瘋狂蔓延到如今的衰敗蕭條、數百家倒閉、巨頭離場,行業面臨重新洗牌。互聯網股權眾籌行業自走進國內視野以來,經歷了野蠻生長階段到破敗蕭條的谷底。這既與相關鼓勵支持政策沒有及時出臺有關,更與股權眾籌平臺自身存在的商業模式困惑和股權投資特點瓶頸有關,應引起監管層、眾籌平臺、專家學者等各方的普遍關注。
【關鍵詞】:股權眾籌;發展前景;風險;措施;建議
一.股權眾籌遇冷與缺少政策支持有關
來自中國眾籌行業第三方股權眾籌網站眾籌之家的統計數據顯示,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12月底,我國處于運營狀態的眾籌平臺共有294家,其中包括4家新增平臺。另外,12月共有18家平臺下線或鏈接失效,2家平臺轉型。其中,權益型平臺有90家,股權型平臺有89家。與三年前相比,股權眾籌平臺不管是在數量上,還是在融資額等方面均大幅下降。
股權眾籌遇冷,其中一方面的原因在于近期監管層并沒有及時出臺相關鼓勵支持政策。201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出臺,其中鼓勵股權眾籌發展,幫助中小科技型創新創業企業發展,完善退出和流轉機制的構建。2015年7月,央行等十部委《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正式明確股權眾籌概念,隨后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布《關于調整<場外證券業務備案管理辦法>個別條款的通知》將此前廣泛發展的“私募股權眾籌”更名為互聯網非公開股權融資。2016年10月13日,國務院《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以及包括證監會等十五個部委《股權眾籌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在內的一系列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方案對外公布。
目前來看,支持股權眾籌發展的相關政策大多停留在2015年和2016年,近一年來幾乎沒有出臺相關支持政策。而反觀同為互聯網金融業務的P2P,近一年來中央和地方出臺了不少鼓勵創新和規范發展的文件。股權眾籌可以作為拓展中小微企業直接融資渠道,可促進創新創業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進一步提升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由此來看,支持和鼓勵發展股權眾籌的政策文件應該盡快落地、不能缺失。
二.更多與股權眾籌自身發展“不完美”相關
雖然部分業內人士認為造成股權眾籌遇冷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國家在政策層面沒有給予股權眾籌特別的支持,或者是沒有及時地出臺相關的鼓勵支持政策,但大多數業內從業者以及專業投資人認為,股權眾籌發展到今天仍然沒有能夠快速發展起來,其實最重要的還是股權眾籌商業模式的困難及股權投資特點等自身原因所造成。
首先,股權眾籌的業務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股權眾籌在項目側,主要服務于初創企業,一般是不容易從VC處獲得資金支持的企業,決定了項目本身的高風險屬性;而在資金側,主要對接缺乏私募股權投資渠道的個人投資者,這部分投資者具有一定的風險承受能力,但資金量小,一般低于一百萬,達不到認購私募股權基金的資質。項目側具有高風險性,資金側的風險承受能力又相對較低,所以股權眾籌平臺在進行項目端和資金端的匹配上就會出現問題。
在股東人數限制、投資人門檻尚未放開的情況下,其業務模式存在不可操作性。一方面,在項目端,服務中小微的創新創業企業,對于投資方來說,此類項目的投資風險過高;另一方面,在投資端,普通大眾實際上是風險承受能力相對較弱的群體,在這種情況下,投資風險與投資人的風險承受能力存在錯配,在商業模式的可行性上有待商榷。
其次,存在項目欺詐風險,難以建立信任。楊東認為,項目欺詐問題因項目方、股權眾籌平臺方、領投人、投資人彼此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造成,故而自互聯網非公開股權融資平臺伊始便被討論不止,成為了重點規制的對象。項目欺詐導致投資人無法充分地了解項目真實背景以及融資方全面的資料,導致其在做投資決策時,作出錯誤的、不合理的行為,從而加大投資人的風險,損害其利益。
關于建立信任久這方面,主要是因為國內大部分人都沒有通過股權投資賺過錢,同時股權投資風險性比較高,退出周期非常長,讓一個陌生人通過網絡建立對另外一個陌生項目的信任,并且掏出一定金額,是非常難的。股權眾籌雖然投資門檻相對私募的一百萬來說,是稍微低了一些,但畢竟一般至少也得一萬、兩萬,甚至十萬二十萬起投,對于普通人來說,還是很難去建立這種信任的。因此,如何獲得客戶持續的信任,并產生持續的投資也是股權眾籌平臺及眾籌項目獲得融資的一個非常至關重要的一個因素。
再次,平臺不能有效督促融資者真實、全面地向投資者公開相應信息,阻礙投資者進行準確的判斷,阻礙市場功能的發揮。此外,投資者教育嚴重缺失,平臺對投資者的風險揭示不充分。
三.未來發展前景:一半是海水 一半是火焰
未來,股權眾籌有哪些發展趨勢,前景怎樣?業內人士對此并沒有統一的答案,持有悲觀、樂觀的態度的業內人士從數量上來看相差無幾。股權眾籌的發展前景,面臨著“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尷尬。
一方面,有不少業內人士持有悲觀態度。在目前的監管框架下,股權眾籌應該沒有太大的發展空間,只能維持一個小眾市場的格局。要想獲得可持續發展空間,就需要打破項目側和資金端的風險不匹配,但基本上不可行。一方面,股權眾籌服務于風險較高的初創企業的定位不能改變,否則就變身為PE、VC了,業態就沒有存續的必要;另一方面,所謂眾籌,本質也就是將大眾零散資金集中為大資金,去做原本做不了的事情,資金量大、風險承受能力強的投資人已經有比較成熟的股權投資渠道。
2017年對于行業來說應該還是處于行業洗牌的階段,早期創業準備不充足的平臺應當會逐漸淘汰出局。隨著政策不明朗、資本寒冬、市場尚處發展初期、投資者教育還不完善,這些因素要求平臺有比較強大的資金實力或者很強的募資能力,而這又要求平臺具備很強的業務能力,強弱分化趨勢會更加明顯。
此外,美國眾籌相關法案給我國提供了很好的例子,根據融資者的融資額度來設定不同的信息披露標準,如融資計劃在10萬-50萬美元的企業必須進行外部財務評估,但不必進行審計。融資計劃不超過10萬美元的企業可以提交自己的財務報告。符合眾籌條款的首次發行證券金額在50萬-100萬美元之間的公司可以提供評審過的財務報表而不是審計過的財務報表,這樣既考慮了投資者的利益,又保證了融資者的融資成本。①由此來看,美國的信息披露制度是我國學習的典范之一。
另一方面,也有不少業內人士持有樂觀態度。他們認為,目前中小企業、小微企業普遍存在融資難、融資貴的難題,股權眾籌在幫助中小微企業解決初創期的融資難方面具備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經歷大浪淘沙后,不合格眾籌平臺將不斷退出。同時,監管政策也將不斷出臺,在歷經短期的曲折后,行業的發展前景將迎來光明。未來股權眾籌舞臺將留下一批真正優秀、專業、有責任心的平臺,迎來行業成熟發展期。未來,眾投邦將著力構建股權眾籌健康發展的平臺,推進“雙創”企業健康發展,在眾籌行業上有所做為。當然,股權眾籌作為互聯網金融領域的新興行業,在其發展過程中需要相關監管部門加強管理,并制定完善監管機制;同時也呼吁在監管細則正式出臺以前,加強投資人教育,行業機構應加強自身管理,做合法合規平臺,共同促進行業規范健康發展。
注釋:
[1]白江.我國股權眾籌面臨的風險與法律規制[J].東方法學,2017(1):26.
參考文獻:
[1]李愛君著.互聯網金融與法律實務[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
[2]李愛君.互聯網金融的本質與監管[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6(2).
[3]彭冰.股權眾籌的法律構建[J].財經法學,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