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商業銀行辦理汽車消費貸款的過程中,通常采取的是物保和保證相結合的擔保方式,即將汽車用作貸款抵押物,并由汽車經銷商對貸款承擔連帶責任的擔保方式。在業務操作的過程中,由于制度和操作過程中的缺陷以及管理缺乏經驗,使得該類業務中出現諸多法律風險,本文通過對商業銀行中該類業務中存在的風險點進行分析,并就如何防范風險提出了淺見。
【關鍵詞】:商業銀行;汽車消費貸款;法律風險
引言:隨著國民收入的穩步提高和國家對汽車產業扶持力度的增強,汽車消費市場在短短的十年之間進入了飛速發展的階段,而汽車消費貸款作為促進汽車消費的助推器,越來越為消費者所青睞,也成為銀行個人信貸業務的增長點。該項業務在給商業銀行帶來巨大盈利的同時,也給其帶來了風險和損失,成為嚴重影響銀行信貸資金安全的重大隱患,本文主要分為三部分,一是對商業銀行汽車消費貸款業務現狀進行介紹,二是對該類業務的法律風險進行了分析,三是從防范風險的角度出發,提出了一些解決建議。
一、商業銀行汽車消費貸款現狀
在目前的汽車消費貸款中,主要采用“間客式”的貸款模式,該類模式主要是指借款人到汽車經銷商處購買車輛,由汽車經銷商對購車人的財產狀況、資信等情況進行調查,并幫助購車人向銀行申請貸款、辦理貸款及相應的保險手續等。除此之外,汽車經銷商還以自有資產對購車人向銀行申請的貸款提供連帶擔保。由于購車人在辦理貸款的過程中并不直接與商業銀行接觸,都是通過汽車經銷商間接地與銀行打交道,所以把這種信貸模式稱為“間客式”。這種貸款模式,簡單地說來就是“先買車、后貸款”。
除了“間客式”,在商業銀行汽車消費貸款中,還存在“直客式”的汽車貸款模式,與“間客式”不同,“直客式”采用的是“先貸款、后買車”的操作模式,即購車人提供辦理貸款所需的財產證明、資信證明等材料到商業銀行申請貸款,銀行信貸人員在對資料進行審查后,在綜合評定后對客戶授予一定額度的貸款,并在簽訂響應的借款協議后發放貸款。購車人在獲得銀行發放的貸款之后再到車商處購車。在這種貸款模式下,購車人需要直接與銀行接觸,在通過銀行審核之后獲得貸款再到汽車經銷商處購買車輛。
除了“直客式”和“間客式”的兩種主要貸款模式以外,還存在一些其他模式,如“四方合作模式”,本文僅針對實踐操作過程中的主要模式進行分析。
二、汽車消費貸款的法律風險
由于該項業務在近十年中的飛速發展,出現了很多新情況,現行的法律已經無法完全覆蓋業務的方方面面,加之在實踐過程中的操作不規范,銀行信貸人員對貸款情況的了解、貸后的管理缺乏經驗,使得部分貸款稱為不良,嚴重影響銀行信貸資金安全,現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汽車消費貸款的法律風險:
第一、汽車經銷商方面
許多汽車經銷商自身實力較弱,甚至依靠銀行貸款開展業務,加之汽車銷量的減少,自然而然的就降低了其自身擔保能力,若出現了風險經銷商沒有承擔連帶責任的能力,就會使得銀行的貸款造成損失。例如,許多商業銀行的操作方式,汽車經銷商為購車人在銀行的貸款承擔兩種擔保方式,一是保證擔保,即購車人向銀行貸款購車,汽車經銷商為購車人的貸款承擔連帶擔保責任,二是質押保證,即汽車經銷商在銀行開立擔保賬戶,并存入購車人貸款金額10%的保證金,該賬戶僅能用作保證用途,賬戶內資金不能作他用。若購車人的貸款出現逾期,銀行可以扣除擔保商賬戶內資金沖抵購車人欠款,再由擔保商向購車人追償。在實踐中,時常出現擔保商不愿為購車人作質押保證的情形,購車人為獲得銀行貸款只得自己往擔保商保證金帳戶內存入保證金,這就喪失了貸款擔保本來的意義,若出現不良會給銀行造成風險。
第二、購車人和經銷商聯合騙取貸款
由于目前汽車分期付款的貸款模式存在缺陷,業務操作和管理存在疏漏,給不法分子帶來了可趁之機,騙貸行為成為銀行貸款業務中最大的潛在風險。購車人或者聯合擔保商利用沒有真實交易背景的的購車合同騙取銀行貸款,例如以虛假的購車發票、車輛登記證等資料騙取銀行貸款,或者利用已經購買的車輛冒充新購車輛騙取貸款;又如出具高于所購車輛真實價格的購車發票,銀行根據其提供的虛假發票,放大貸款額度。在這些沒有真實交易背景或者虛假交易背景的行為下,一部分可能確實是正常還款,有一部分可能就在騙取貸款之后不了了之。
第三、權屬不明導致的風險
在汽車消費貸款中,有一部分是用于商業運營,根據某些地區及行業慣例,商用車需要掛靠在具有資質的車輛運營公司,因此會出現車輛實際所有人與名義所有人不一致的情況,從法律上說,機動車權屬屬于權屬登記主義,即車輛的所有人為車輛登記中心上記載的權利人,而非實際的占有人。因而權屬不明使得銀行在處置車輛時產生糾紛,給銀行清收帶來困難。
第四、汽車抵押物貶值影響債權實現
汽車作為動產,在生產經營、生活中的使用會使得其有所耗損,造成汽車價值貶值,從而會給貸款帶來風險,除此之外,同一款車價格下跌,也容易造成購車人心理失衡,從而導致借款人因車輛貶值而拖欠銀行貸款。
三、汽車消費貸款的法律風險控制
第一、謹慎選擇汽車經銷商
在銀行發放貸款的過程中,多種情況下都是由汽車經銷商替銀行篩選客戶,并收集客戶的相關貸款所需資料。有的經銷商為了招攬客戶,增加其產品銷售量,降低或者放寬對客戶的資信審查要求,個別經銷商甚至幫助客戶編造虛假的收入證明,有的經銷商與客戶串通故意抬高車價騙取銀行貸款,這些行為都會給銀行債權帶來風險。因此,銀行在選擇經銷商的時候應對經銷商的資質、經營狀況、資信能力等作出細致的調查,選擇資金實力雄厚、市場信譽度高的企業合作,并在簽訂合作協議時候鎖定汽車經銷企業的盡職調查責任,約定對于在推薦借款人或者向商業銀行提供貸款資料時的不盡職行為給銀行帶來的損害承擔賠償責任。
第二、商業銀行應深入調查借款人的資信和還款能力
一般情況,商業銀行都是根據借款人和擔保商提供的相關資料,對貸款進行審批,在貸前調查環節也只是形式審查。貸款調查作為貸款流程中最為基礎的一環,其材料的真實性、完整性、合法性直接關系到貸款的安全性。因此商業銀行要善于利用公共信息資源提高調查評估的效率和質量,例如人民銀行的個人征信系統以及公安機關的個人信息系統等。
第三、采取措施防止汽車抵押物貶值導致商業銀行債權難以實現
由于新車的價格不斷下降,且汽車作為消耗品在使用的過程中難免使得其價值減少,從而導致汽車消費貸款風險增加。商業銀行對此應當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在簽訂借款合同或抵押合同時約定類似內容:“如在汽車抵押期間,若出現抵押物價值明顯減少的情況時,抵押權人有權要求抵押人增加與抵押物減少價值相當的擔保或者增加其他相應的擔保,否則銀行有權提前解除借款合同。”等類似條款防止抵押物不足給銀行造成的風險。
第四、準確把握經銷商的保證方式
在汽車消費貸款中,不少商業銀行要求汽車經銷商開立保證金帳戶,并在保證金帳戶內存入借款人所貸資金的10%作為保證金,當借款人未按照借款合同約定向銀行歸還貸款時,銀行有權利從保證金帳戶中扣收資金充抵欠款。此時,作為汽車經銷商僅僅承擔的是質押擔保。銀行無權要求其承擔連帶責任,若商業銀行扣收完保證金后,無權要求擔保商承擔其它保證,銀行想通過要求汽車經銷商采用保證金質押的方式為貸款承擔連帶責任是不可取的,因此銀行應與汽車經銷商另行就借款人的貸款簽訂擔保協議。
風險和利潤就如同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彼此不能分離,它們緊密相連,互相作用,此消彼長,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在我國民商法、金融法尚不夠完善的環境下,只有通過對信貸業務法律風險進行識別、評估和分析,從實踐中得出經驗,才能使得風險予以降低,進一步保障商業銀行的穩健運行。
參考文獻:
[1]周小舟.商業銀行個人消費信貸風險管理研究[J].甘肅金融. 2014(05)
[2]陳慰云.國有商業銀行拓展城鎮個人消費信貸的營銷策略[J].福建財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