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階段城市化建設造成高密度的居住區環境缺少人情味、鄰里關系淡漠。創造良好的鄰里交往空間,對改善居民的生活質量、社區居民的身心健康、增強居住區的活力和吸引力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有必要通過改變戶外空間環境來提供更好的交往平臺。因此本文針對戶外交往空間設計的幾個主要因素進行淺析。
【關鍵詞】:居住區;戶外環境;交往空間
一般居住區周邊配套環境較為完善,交通便利。但由于城市人口密集,土地資源稀缺,居住區室內環境有一定局限性。因而規劃一個好的戶外交往空間,將為住戶提供較好的空氣,提供更自然的活動場所,改善鄰里之間的關系,受居住者青睞。它將直接影響住戶的生活質量。
1、對交往行為及心理分析是交往空間設計的前提
在居住區中,人是主體,無論是在室內環境還是室外環境,人的活動行為決定了空間的格局。交往空間對其交往行為影響的重要性。提供好的空間環境對其交往活動會起到積極作用。因此在對室外交往空間設計研究時就應從人的交往行為入手,分析其行為及心理特征,以此來設置戶外交往平臺的空間格局。
交往概念的界定呈多樣化,簡而言之,它就是人的一種社會性的活動類型,通過人與人之間互相接觸,傳遞信息和情感的行為活動。能有益于身體健康。通過不同程度、不同類型的交往活動其接觸強度也各異。在居住區戶外交往行為主要是低強度接觸,它們既是單獨的交往行為,也是其它更為復雜的交往行為的前提。其戶外交往受外部的物質條件影響較大的自發性活動和社會性活動,在其它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合理的空間設計更能激發人們交往。而交往空間是指交往行為發生的具體空間環境,是承載交往行為發生的場所,是交往行為發生的物質構成條件。交往活動是要依靠實際的空間場所進行,空間設計的合理與否,直接導致了交往行為發生。同時空間場所又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交往行為的發展。
因此居住區戶外交往空間的設計直接影響鄰里間和睦關系的建立。
在居住區中人交往要維持兩方面的平衡,首先是要具備私密性,其次要有相互接觸的平臺。住區中人與人之間應有一定的邊界,在此邊界內的住戶既有一定的共同利益,也有一定的歸屬感、認同感。
人在室外交往空間中,存在著幾種交往場所心理,即中心恐懼感、前尊心理、后防意識和人看人。在交往空間中,避免場所使人沒有依靠感,缺乏方向感,避免處于眾人矚目的焦點。人的心理是怕自身暴露在眾人面前。這樣容易使人形成“中心恐懼感”。人在環境中接受信息多以前部為信息接觸的主要面。人與人接觸主要為面對面。若打破這種接觸方式,則容易造成煩燥、壓抑、孤獨的心理感受。由此交往場所應使人敞開一面并朝向信息源。由于人的眼睛在身體前方,而背部就缺乏防衛能力,需要尋求掩體,才能使人具有安全感。在場所里,那些處于邊界的角落、柱子附近、樹下、或其他身體可以依托的地方總是最先被人們選擇。這就是人們交往中的背部防衛意識在發生作用。以上這幾種心理現象在交往空間設計時應注意。同時它們也直接影響空間中人群的分布情況,同時為部分設施擺放提供了依據。
2、交往空間要滿足活動的適應性
在居住區中,居住的群體種類多樣,一般分為兒童、老人、青少年、上班族。由于年齡的差異,不同群體活動的范圍及方式也不盡相同,就會在場所中同時進行多種多樣的活動。因此住區中的交往空間在設計中不能一概而論,設計中特別應當注意使用對象的特點,并根據位置的不同、尺度的不同來進行針對性的規劃空間,以多樣性的空間特征來適應多樣的交往需求。
滿足居住區住戶戶外活動,首先應考慮兒童,兒童是一個家庭重要的部分,兒童在住宅區戶外活動頻率高。兒童之間交往有利于孩子健康發育。但兒童的行為能力和認知能力有限,他們通常是在家長的帶領和陪伴下進行活動,陪同兒童的人員多是老人,促使老人與兒童、老人與老人之間在戶外環境交往。他們對環境的安全、日照、通風、景觀等需求較高。提供的場所須陽光充足、空氣清潔,并避開強風對流的區域,擬達到夏天可以乘涼,冬天可以日光浴條件。空間尺度要符合老人、兒童的行為需求,尤其是兒童、老人活動區的內容應根據他們的身體尺寸、生理需求和行為習慣設置,如兒童活動區可設置柔軟地墊圍欄警示牌等,注意環境尺寸,不適合種植高大的樹木以避免遮擋視線,便于成人對兒童進行目光監護。
其次對于住宅區青少年和上班族群體,他們在住宅周邊環境活動時間較少,戶外活動方式一般多為體育鍛煉和娛樂活動,因此可以提供一塊幾十平米的戶外活動中心,也可以提供小型的球場而對于這類活動區域,要注意在高層住宅周邊所處的位置,方便他們經常性的參加戶外活動,從而能夠在活動中強健體魄,加強交流。
總的來說,現在進入了老齡化階段,多數住宅區老人戶外活動頻率高,因而設計時要考慮這部分特殊群體。他們在使用空間和設施方面較普通人存在一定差別,設施的設計要考慮到這些入群的特殊需要。如標志的文字要大而對比鮮明容易辨認。在場所中座椅的設置要配合老人需要,普通座椅附近留出可供停放輪椅的位置。
3、交往空間的景觀設計要重視其實用價值
目前居住區戶外交往空間的景觀設計,只重視公共綠化區的形式美感,很多樹木、花卉僅為觀賞而設,使用造型各異的植物來烘托環境。而忽視景觀中植物采用是否具有防塵、防噪、防風、遮陽等功能,是否有利于居住者的健康。
開發商對景觀進行規劃時,常借鑒別樣的風格,采用一些外來物種應用到景觀里,營造異國風情。其景觀有新意,會吸引住戶到戶外交往環境中來,但這樣的景觀存在時間不長久。由于沒有考慮這些外來物種與當地土壤、氣候是否吻合。后期景觀觀賞性、實用性就降低,住戶在其場所的安全性、領域性、私密性就會受到影響,從而交往空間的使用率下降,在環境中就不能發揮交往的作用。
針對目前這些情況,就需要更合理的設計居住區戶外交往環境的景觀,首先使住宅景觀生態系統結構穩定。居住區戶外交往環境的景觀生態系統結構簡單,從本身來說是一個脆弱的生態系統,容易遭受病蟲害的襲擊。增加植物種類能夠提高景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并能改善環境的空氣質量。減少養護成本與使用化學藥劑對居住區環境的危害。其次可美化住宅區環境。在可供綠化配置的植物中,許多植物色彩是十分豐富的。合理的配置植物,可使不同的季節呈現出不同的色彩,以實現錯落有致、層次各異的景觀效果。
景觀中的植物要與居住者協調。植物的應用要考慮居住者的需求,與住戶環境生活特點相一致。選擇能改善空氣質量植物對交往活動會起到積極作用。景觀中的植物要與環境相協調。植物被種植在環境中,則有考慮它是否適宜此地氣候、土壤。若適宜才能夠穩定健康地生長,才能做到可持續發展,保證居住區戶外交往環境綠化不易受損。
總之,隨著城市的發展,創造一個好的戶外交往空間可促進居民戶外健康活動、提高家園感及歸屬感,使住戶擁有一種親切、寧靜、安全宜人而有活力的居住氛圍,從而建立良好的社會秩序、實現社會的穩定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黃曉鸞,居住區環境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4.
[2]揚·蓋爾,交往與空間,何人可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9.
[3]張大玉、歐陽文, 傳統聚落環境中人之行為活動與場所的分析研究[J], 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學報, 1999(3) P:29-30.
[4]藍仕君,居住小區室外交往空間的場所心理[J], 住宅科技, 1999(5) P: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