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簡述了馬克思工資理論的主要內容,揭示了資本主義工資制的實質,概括了《資本論》當中關于工資形式、工資的國民差異、最低工資和名義工資、實際工資的主要內容。并發掘出馬克思工資理論的精髓,在此基礎上,聯系新時代我國工資制實際情況,以其理論為指導提出相應解決措施。
【關鍵詞】:工資理論;主要內容;當代啟示
一、馬克思工資理論的主要內容
馬克思在《資本論》當中,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工資制的實質,揭露了資本主義的剝削關系,現把馬克思關于工資理論的主要內容概括如下。
1.工資的本質
所謂工資,是指勞動力的價值或勞動力價格的轉換形式。但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工資在表面上則表現為勞動的價值或勞動的價格,而并非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馬克思為了揭示工資的本質,首先分析了勞動力商品理論和勞動價值理論,界定了勞動與勞動力兩個不同的經濟范疇。馬克思認為,勞動力是商品而勞動并非商品,資本家購買的是工人的勞動力,而并非工人的勞動。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勞動的價值和價格’或‘工資’這個表現形式不同于它所表現的本質關系,即勞動力的價值和價格。”[1]勞動力價值和勞動價值之所以相混淆,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也指出其原因,那就是工人的勞動力作為一種特殊商品,不僅能創造價值,還能創造比勞動力商品本身價值還要大的價值。所以資本主義社會條件下的工資制,使勞動力價值表現為勞動的價值,從而也掩蓋了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的本質。
2.工資的形式
在分析完工資的本質之后,馬克思又開始分析工資的具體形式。目的是為了揭露工資的具體形式是如何掩蓋住工資的實質。而計時工資和計件工資是資本主義國家眾多工資形式當中的最主要的兩種形式。正如馬克思所說:“工資本身又采取各種各樣的形式,不過,這里要簡單地說明一下兩種占統治地位的基本形式。”這兩種占統治地位的工資就是計時工資和計件工資。馬克思首先分析了計時工資,其次分析了計件工資。接著馬克思又進一步指出:“日勞動價值 = 勞動力的日價值。因此,計件工資只是計時工資的轉化形式。” [2] 由此可見,計件工資是按照工人所生產的產品數量而支付的工資。總而言之,無論是計時工資還是計件工資都是由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所決定的,都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式。
3.工資的國民差異
不同資本主義國家的實際工資水平也存在著明顯不同, 這就形成了工資的國民差異。工資在本質上是由勞動力價值和價格決定的,當勞動力的價值存在差異時,工資也就出現了差異。究其原因是因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國家里,由于自然條件、生產力水平、經濟發展程度的不同,勞動力的價值也就不同,工資也就出現了國民差異。馬克思指出:“強度較大的國民勞動比強度較小的國民勞動,會在同一時間內生產出更多的價值,而這又表現為更多的貨幣。”
可見馬克思在比較國民工資差異時,是從世界市場的角度去考量,在世界市場上,是以“世界勞動的平均單位”作為衡量價值的標尺,形成了國際價值。這就出現:“貨幣的相對價值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較發達的國家里,比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太發達的國家里要小。” 所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名義上比不發達國家的工資高,但實質上,發達國家的工人勞動時間也在延長、勞動強度也在增大,受到的剝削也就也嚴重,所以發達國家的實際工資不一定比不發達國家的工資要高。
二、馬克思工資理論的當代啟示
馬克思的工資理論內涵豐富深刻,覆蓋面廣,雖距今已經百余年的歷史,但是其理論精華對今天我國工資制改革仍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2、1 促進經濟增長,增加我國經濟總量
工人的工資水平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要想提高工人的工資水平,首先就要有龐大的經濟總量作支撐,經濟總量越大,工人工資水平才有保障。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沒有變,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要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滿足人民群眾的各種美好需要,就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促進生產,提高勞動生產率。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所以更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建立現代經濟體系、完善現代工資增長機制,努力促進經濟高質量增長,提高我國的經濟總量,堅持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均收入同步增長、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同時實現勞動報酬同步提高,為工資的增長提供夯實的經濟基礎。
2、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縮小收入差距
李克強總理指出,“收入是民生之源。要深化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努力縮小收入差距。”當前我國實行的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相應決定了我國必須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我國在發展國有經濟的同時,還積極發展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這是因為非公有制經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獨特、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僅促進了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還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使得我國居民的工資收入得以提高,因此更要完善我國的工資分配制度,促進社會公平。于此同時,我們更要進一步完善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知識要素、科技要素、管理要素等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起到積極促進作用、在促進生產力發展中又起到獨特作業,落實好此項政策可以激發人民的創造活力,促進工資制度的合理分配,縮小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讓廣大民眾更有獲得感、正義感。
2、3 發揮政府作用,加強政府監管
在資本論當中,馬克思揭露了資本主義國家工資制的本質,那就是資本家剝削工人以獲取更高的剩余價值。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懸殊。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但是目前我國仍有大批群眾沒有脫貧,與此同時,無論是在我國國有企業內部工資收入分配當中,還是在非公有制企業內部工資收入分配當中,都存在著企業高管工資過高,職工工資較低等不對稱性現象,這就需要政府深化機構和行政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深化簡政放權,創新監管方式。政府應出臺相應政策,規定企業高管工資和職工工資之間的比例,縮小收入差距,與此同時還要頒布相關規定,防止一些領導干部擁有灰色收入。同時更要加強市場監管,防止市場機制下帶來的工資收入弊端,要根據我國國情、經濟發展狀況、生產力發展水平等條件,制定最低工資標準, 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調節職能,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縮小收入分配差距。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
[2]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一卷 ).人民出版社,1963年
[3]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