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學作品的外在形態歷來多種多樣。根據文學創造的主客體關系和文學作為意識形態對現實的不同反映方式,可以把文學作品分為現實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種類型。本文以泰國著名文學作品《帕阿派瑪尼》作為文本,淺析該文學作品的類型。
【關鍵詞】:帕阿派瑪尼;文學作品類型;理想型文學
文學作品的外在形態歷來多種多樣,劃分方式也難以歸一。在西方文論中,有以題材劃分的、有以內容劃分的、有以形象模式劃分的、還有以價值態度、創作方式、作品的知識容量等等為標準的劃分。黑格爾從不同歷史階段的藝術內容與形式之間的關系的角度,將藝術分為三種類型: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席勒又提出了“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的概念。
根據文學創造的主客體關系和文學作為意識形態對現實的不同反映方式,把文學作品分為現實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種類型。本文以《帕阿派瑪尼》作為文本,對其文學作品類型進行淺析。
《帕阿派瑪尼》是一篇長篇敘述詩,敘述了帕阿派瑪尼一生離奇曲折的故事。是曼谷王朝三世王時期最為經典的作品,也是泰國最著名的古典作品之一。
其作者順吞蒲是泰國的一位著名詩人。他本名為蒲,出生于曼谷王朝一世王時期。他的一生宦海沉浮,自幼隨母進宮,在寺院里接受教育,后來他與宮女相戀被放逐。拉瑪二世十分喜好文學,看到順吞蒲的作品之后大加贊賞,便宣召他返回宮中供職。雖然順吞蒲深受國王寵信,但因醉酒大鬧宮廷宴席,惹怒了拉瑪二世,又被驅逐出宮,《帕阿派瑪尼》大致就是在這個時期開始創作的,斷斷續續,幾乎持續了他的一生。順吞蒲一生經歷了曼谷王朝一世王時期、二世王時期、三世王時期和四世王時期,共四個朝代。他的生活經歷,特別是感情生活對他的文學創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他生活在泰國古典詩歌鼎盛的時代,泰國國內和國外的歷史與文學作品、人民的信仰、習俗、文化以及順吞蒲的親身經歷都為他寫《帕阿派瑪尼》一書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帕阿派瑪尼》敘述了拉達納國的兩個王子帕阿派瑪尼與西素旺被父王逐出國門后的奇異經歷。兩位王子的父王想要培養他們成為治國人才而讓他們二人外出學藝,但他們卻違反了父王的命令,帕阿派瑪尼私自學習了吹奏笛子,而西素旺則學習了劍術,回國之后,他們的父王認為吹奏笛子和劍術皆是沒有用處的技藝,便大發雷霆,并且將他們逐出國門。當兩位王子流落海濱時,遇到了婆羅門三兄弟,三人聽說了他們的事,很疑惑會吹奏笛子有什么用處,于是帕阿派瑪尼便開始吹奏笛子,美妙的音樂傳入他們的耳中,漸漸地,他們便迷迷糊糊的睡著了。就在那時,住在海中洞穴里的海怪路過,看到帕阿派瑪尼正在吹奏笛子,便把他虜走了,強逼他與自己成親,并且生下了一個叫做信沙姆的孩子。帕阿派瑪尼一直被海怪困在水中,直到信沙姆八歲的時候,帕阿派瑪尼才有機會得以逃離海怪,在信沙姆和人魚的幫助下,帕阿派瑪尼終于逃離了海怪的魔掌,而信沙姆和人魚也和他一起逃到了一個隱士居住的島嶼,于是他們便在一起生活。
有一日,帕惹國一位叫做素婉瑪麗的公主夢到將離開家在海中漂泊,占星家便讓她去海中游玩來辟邪消災。在旅行途中,她們的船被大風影響而迷失了方向,便去到了隱士所居住的島嶼。然后素婉瑪麗在島上遇到了帕阿派瑪尼。帕阿派瑪尼和素婉瑪麗一見鐘情,在戰勝其未婚夫武沙林之后,和素婉瑪麗成為夫婦,并當了帕惹國王。武沙林不甘失敗,率兵來犯,被帕惹國俘虜,羞憤而死。武沙林的妹妹拉薇公主前來報仇,率領眾多女將女兵再度進犯。帕阿派瑪尼的男將男兵全部被敵軍迷住,帕阿派瑪尼本人也被拉薇的美貌所迷惑,軍心渙散。素婉瑪麗聞訊大驚,親率女將女兵與拉薇對陣,終于取得勝利。故事的結局是帕阿派瑪尼落發為僧,素婉瑪麗與拉薇則出家為尼。
這部長詩表現了善良與邪惡的斗爭,其中有戰場的搏斗,愛情的糾葛和神奇的法術,筆者認為,這部長詩表現出了理想型文學的特征。
理想型文學是一種側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現主觀理想的文學形態。其基本特征是:表現性和虛幻性。
表現是指把內在主觀世界狀況(如情感、理想、想象、幻想等)以想象呈現出來。理想型文學超越現實,突出表現性,具有明顯的理想主義色彩。顯然,在理想型文學中,主觀理想具有高于一切的地位。理想型文學藝術地創造出一個理想的世界,表達作者超越現實的主觀愿望。
在《帕阿派瑪尼》中,作者通過想象來表現出內在的主觀世界,藝術地創造出一個理想的世界。在寫到帕阿派瑪尼的離奇經歷時,首先寫到帕阿派瑪尼學習吹奏笛子,他的笛聲能使人昏睡或者致人死亡,隨后又寫到他被海怪強行擄回海中的洞穴之中,海怪化作女子侍奉其左右,并且生下一名叫做信沙姆的孩子,而這個孩子八歲的時候和人魚一起幫助帕阿派瑪尼逃脫海怪的魔掌。他逃脫成功之后,海怪便潛伏在水中等待著破壞帕阿派瑪尼的船,最后他用笛子作為武器,殺死了海怪。海怪,人魚,吹奏笛子致人死亡的超能力等都不是現實生活中的事物,可以看出作者為了突出表現性,寫了很多超越現實的事物。
作者采用了多線索的手法,以帕阿派瑪尼的經歷作為主線,西素旺的經歷為副線,推進情節發展,為后來的帕惹國與錫蘭國之間的戰爭中出現的很多重要人物做了鋪墊,使故事走向高潮,以達到藝術效果。對于人物不同的經歷的呈現,既表達了主題,也給人一種情感態度,是直接抒發感情。
理想型文學的虛幻性指的是,它充分運用夸張、變形、虛構的方法,不求外表的真實,而遵循情感的邏輯,追求情感的真實。理想型文學并非完全不從現實生活中汲取素材,但這種素材一經作家的處理,便具有了獨特的夸張、變形的色彩。
理想型文學塑造的多是作家理想中的英雄。由于現實中難以提供其所需要的理想的表現對象,理想型文學便大膽地發揮想象、幻想的能力,虛構出現實中不存在的形象,既不受生活真實的約束,也不為時間、空間所限制,只要能更充分表現主觀理想,符合情感的要求,任何奇幻的事物都可以創造。
在《帕阿派瑪尼》中,作者充分運用夸張、變形、虛構的方法,向讀者展示了一個遵循情感邏輯、追求情感真實的主觀的理想世界。他塑造了帕阿派瑪尼、西素旺、素婉瑪麗等人物形象,人物性格豐富。比如,素婉瑪麗的未婚夫武沙林曾經被帕惹國俘虜,帕阿派瑪尼為了報恩希望留他一命,表現出帕阿派瑪尼性格中美好的一面,但是也通過素婉瑪麗對他的評價,表現出他內心猶豫不決、膽小懦弱、處理問題時不敢下決心的一面。
當然,理想型文學并非完全不從現實生活中汲取素材,該文學作品亦是如此。作者曾被驅逐出宮,后來他來到西丕府,找到好友蓋和通消愁解悶。一日他們三人與另外三位朋友一起乘船出海飲酒,返航后,其他5人余興未了,再次出海。不料遭遇風浪,蓋喪生海底。順吞蒲大為悲慟,大膽想象,寫下了他一生最為成功的長篇敘事詩《帕阿派瑪尼》。其中帕阿派瑪尼的原型就是蓋,西素旺的原型就是通,三位婆羅門就是其他三個朋友,拉達納國就是西丕府。但是這些素材一經作者的處理,便具有了獨特的夸張、變形的色彩。即使故事中的人物有原型,也還是可以看出《帕阿派瑪尼》里出現的人物是經過作者大膽發揮想象的能力、不受生活真實的約束、為了充分表現主觀思想符合情感要求而創造出來的。
參考文獻:
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