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預習的重要性
古人語:“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句話警示后人做事要具有計劃性,更要具有前瞻性。學習上也是如此,千百年來,預習已被實踐證明是一種好的學習習慣。它培養了學生的自學習慣和自學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正所謂“不打無準備之仗”,有了充分的準備就能更好地學好老師在課堂上講的知識。可是,時到如今,許多教師只把“預習”當作“過橋”,流于形式,其要求大同小異或千篇一律。久而久之,學生覺得老師布置的預習作業乏味單調,興趣消減,往往應付了之,使得預習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二、小學語文預習的要求
在“預習”這個階段中做些什么事呢?葉圣陶說:“預習的事項無非翻查、分析、綜合、體會、審度之類;應該取什么方法,認定哪一些著眼點,教師自當測知他們所不及,給他們指點,可是實際下手得讓他們自己動天君,因為他們將來必須自己動天君。”葉圣陶的意思很明確,就是要把“翻查、分析……”這些本該由學生做的事情仍然還給他們自己去做,不要由老師代庖。盡管學生在預習中不可能弄得完全頭頭是道,可是教他們預習的初意本來就不要求弄得完全頭頭是道,最要緊的還在讓他們自己動天君。他們動了天君,得到理解,必然印入更深,收益更大,同時又為進入第二階段打了基礎,作了準備。
預習應該是對課文的一種整體感知,從閱讀的角度看,小學語文課文的預習應立足于以下三點:
(1)積累新出現的字詞和語言,做到會認、會寫、能理解、能運用;
(2)熟讀課文,能簡單復述出課文主要內容;
(3)有自己的感受和體驗,能說說自己讀到了什么,發現了什么;
因此,預習的總體要求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字詞要學會,課文要讀通(正確流利有感情),自己有體會。
三、如何讓學生積極參與到預習中?
怎樣讓學生自覺自愿投身于預習之中,并且樂在其中呢?這就需要教師善于以自己的激情與智慧去煽風點火,有必要時更可火上澆油,以此調動學生內在的所有好奇心與積極性參與到預習中,讓學生信心十足,動力強勁。
1、教師的語言充滿激勵性。教師在布置預習作業之時,切忌用命令的口吻,生硬的語氣強加給學生,這樣勢必引起學生的反感與抵觸。將單調乏味的語言化為激勵的話語,多一份親切,多一份商量,多一份鼓勵。對激發孩子的探究興趣,促使他們自覺地有意識地去學習,將大有幫助。
2、面向全體,為學生營造寬松自由的預習心境。一個班級中,自然會存在學生之間的差異,諸如學習程度,興趣愛好等等。教師應正視這些差異,在布置預習任務時,增加彈性,絕不過多地給學生框定框子,或將要求定得過細,讓學生擺脫不必要的束縛,自由地去探索,去發現吧!如:哪幾節你最喜歡讀?為什么?課文中哪些詞語你覺得好,把它摘錄下來,想一想,這些詞語可不可以換成其他詞語?你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么?……上述預習題沒有限定必須讀幾節課文,讀幾遍,怎么讀?教師給予了學生充分的選擇權,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或選擇詞句優美的課文,或選擇感情深沉的片段,或選擇幽默風趣的章節。他們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來進行選擇,如果能力強的可多選幾節,能力相對弱的可適當少選,水平高的同學在回答問題時可全面深刻些,水平欠佳的同學也能答出一點二點來,絕不至無話可說。
3、創設合作競爭,比學趕超的學習氛圍。在合作與競爭中,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合作中,思維的火花互相碰撞,競爭時,誰說天生我就不如你。教學實踐中我們曾將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基本上以自由組合為原則,一組成員4-5人,我們在布置了學生課外預習后,總會抽一定的自修時間,讓學生在學習小組中,就各自的預習結果進行交流、討論、合作、創新。根據事先制定的一套切實可行的獎勵制度,小組交流中學生自評得出的兩位表現出色的學生可適當加分。通查了全班同學的預習情況后,兩到四個優勝小組也可進行加分。到了課堂交流時,老師若發現有同學的預習成果特別出彩,也可為其個人和所在小組進行適當加分。由此,全班上下就形成一個有個人競爭、團體競爭與合作構成的和諧體系,創設了比、學、趕、超的濃厚的學習氛圍。學生既在小組中學會了合作,提高了自己,還在進步必獎的制度中獲取了更大的興趣與動力。
四、授之以漁,讓學生各顯神通。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的責任就在于教學生學會學習,在培養學生良好學習興趣的基礎上,更要授之以方法。如果課前預習的好,讓同學們帶著問題進入課堂,就會精力集中,心中有數,做到有的放矢,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的欲望,而且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的有效性。因此要提高預習的有效性,除了教師精心設計預習題外,還應教會學生一定的預習方法。預習的方法主要有:一讀:讀的方式很多,有速讀、默讀、朗讀等,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一種方式進行,或者根據老師要求來選擇。二標:用不同的符號標出字詞、句段。用橫線標出生字、生詞;用著重號標出關鍵詞語;用浪線標出含義深刻、富有表現力的句子;用五角星標示重點語段;用問號表示對關鍵詞或句子的質疑等。三查:查工具書,解決生字、生詞,達到積累詞匯的目的;查與課文相關的內容。四問:預習課文時一定要善于思考:作者在文中寫了什么、怎樣寫的、為什么這樣寫。五寫:高年級學生在預習課文的過程中可以在書上寫出自己的理解與感悟。
好的預習是課堂教學成功的一半。課前預習是求知過程的一個良好開端,是學生自覺運用所學知識和能力,對一個新的認識對象預先進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動求知過程。它在學習知識的整個過程中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注重課前的有效預習,能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