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何為家?何為鄉土?中國人與西方人對二者的理解自然是存在差異的。特定的字放置入不同的語境之中也會產生變化。于筆者而言,對家與鄉土的認識較多的停留在感知和日常之中,《鄉土中國》一書卻為筆者打開另外的洞察視角,家生長于鄉土之中,鄉土承載著家的根脈。
【關鍵詞】:家;鄉土;團體格局;差序格局
對于家的理解,既是個體也是整體,小到小家大到國家,中國人對家的理解與西方是有很大區別的。我們中國人談論家這個字,這個家可以指包含血緣關系的家庭。英文中,國家(state)一詞其實并不包含家的概念,歐洲語系在表述國家這個概念時,一般都不包含家,只有中國以及受中國文化所影響的地區,會有“國家”這樣的表述。對家的理解似乎很簡單,但是其含義也是很復雜的。
當下我們對中國的理解仍舊受到《鄉土中國》一書的影響。這本書要解決的問題之一,就是要談什么叫做家。要了解中國人所理解的家,可以與西方社會進行比。費先生認為,中國人所講的家是能夠說明中國社會的基本性質的,西方人對于家或社會的表述與中國人的表述是不一樣的,他將西方的社會比喻成一捆柴,也就是將一堆的木棍扎成一捆一捆,這是西方社會的形態,費孝通先生將此種社會形態稱為團體格局。也就是說,在西方社會中,加入特定的團體組織時,每個人都享有平等的權利,同時要履行相應的義務。反觀中國,鄉土中國也就是村落的中國,在很長的時間里,這一形態是中國社會的主流。雖然當下有較多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但是若將時間往前推幾十年,大多數人是居住在農村的,整個中國是以農村為基礎的,即使進入城市,作為個體的你,仍舊要參與到各種社會關系之中,你的社會基本性質仍舊離不開鄉土中國的特性。
與西方社會團體格局的表述不同,費孝通先生將中國社會的基本特質定義為差序格局。做一個形象的比喻,你把石子扔到水里時,水面是從中間一個同心圓,一圈一圈的波紋開始往外擴散,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所推及的就發生聯系,每個人在某一時間某一地點,所動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為什么中國社會的形態能夠稱之為差序格局呢?這又與家有什么關系呢?
我們中國傳統的社會,尤其是鄉土社會中,對于社會、國家、天下的理解,總是從自己開始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是從自己開始,推己及人才能有所延展,這也是一圈一圈往外擴散。而西方團體之間內外的界限非常分明,團與團之間關系很明確,而中國的關系時可以伸縮的,團體之間的界限是模糊的,也是有秩序分別的,我們通過關系的遠近來決定彼此之間如何對待,而西方的理想團體之下,人人是平等對待的。我們中國傳統里的差序格局主要是在傳統的鄉村里發生的。通過血緣的聚集慢慢形成地緣,有血緣就有地緣,我們在講血緣關系時也會擴而及之的講地緣關系,中國人在去認識一個人時,不太會像西方社會那樣,以個體身份來作為關系連接,而是通過血緣、地緣、朋友等關系來形成一個可靠的連接。
在新中國建政之后,我們經歷了一場翻天覆地的大改革,當時連這個社會連最核心的家庭都幾乎要拆散,那是一次烏托邦式的理想化的社會改革,但卻釀成了大的災難。費先生所寫《鄉土中國》是一種對中國社會的真情實意的關懷,費孝通先生看到了當時從鄉土社會過渡到現代社會所面臨的矛盾和問題,但是也還是沒辦法提出一套解決方法。在過度階段,中國社會要到底怎樣面對種種的舊社會遇到新時代挑戰的問題。如今,現在的鄉村,它的結構也已經變了,在近十年來,許多做社會科學的學者,也正沿著費先生所開拓出來的路線,談以家為核心結構的中國社會,出現了怎樣的新變化。正如我們所了解到的,目前中國的鄉村面臨著空心化的現象,青壯年勞動力都外出務工,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小孩,傳統鄉村社會原本所講的面子、人情、禮制的制約能力也被淡化,人們開始不再有輿論壓力了,傳統的道德開始喪敗。今天的鄉土社會走到這樣的地步,那這個社會還會出現什么樣的問題呢?
我們正在推動國學,想要復興傳統文化,試圖用傳統道德來拯救支離破碎的人心,而這個傳統道德最主要的資源就是儒家思想,但是試問民眾還有多少人從心底認同和尊重儒家思想呢?將原本打碎的內容再重新復制回來,真的能夠解決當下社會所面臨的問題嗎?
曾經的家與鄉土是一種和諧的存在,或者說是特定社會環境下,作為最基本的社會單元,在安守本分的前提下,良好的維持社會的運轉,當這樣的社會根基被打破之后,家之于個體到底是否還有原本厚重的力量,甚至親情是否還具有原本的凝聚力,似乎都是我們要面臨的問題。我們對鄉土總有一些誤解,就如我們對家的誤解一樣,我們很少慎思自己的所言所行對于個體和家庭到底意味著什么,我們看似在一種和諧氛圍中成長,可是其中所暗含的一些因素卻足以摧毀原本堅固的親情。鄉土是傳統社會的依托,是承載家的穩固根基,當鄉土社會被打破,不是說外在的環境被打破之后就一定會出現崩塌,而是說內在與心的一種信仰和認知在被打破之后,并且長久處于蹂躪喪敗的情況之下,如何重新建構穩定的心理機制,是值得深思的。回到《鄉土中國》,對于傳統與現代認識,需要進入田野,需要進入鄉村,需要在深入觀察之后才能做到周全的思考。
參考文獻:
[1]費孝通《生育制度》[M] ,商務印書館,1999
[2]費孝通《鄉土中國》[M]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吳重慶 《無主體熟人社會及社會重建》[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